劉俊利
(連云港市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江蘇 連云港 222006)
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踐多次表明,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取得預期效果的最根本人力保障,教師發(fā)展是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前提和首要任務。從教育質量提升的視角來審視教師發(fā)展,需要從學理上分析其中的關鍵因素,厘清其中的邏輯關系,探討教師發(fā)展的意蘊,對提高教師發(fā)展效益以提升教育質量,至關重要。
在古代圣賢眼中,“尊師重傅”關系到國家興盛,“師”能使人心歸服、“四海一家”、社會穩(wěn)定與繁榮。因為“師”以“傳道”為己任,“師”可以“學為君”,所以擇師需要非常慎重。這體現了教師與教育質量的關系呈正相關,教師發(fā)展的水平決定了教育質量的高低。而這一結論實質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發(fā)展教師什么?如何發(fā)展教師?二是,怎樣發(fā)展教師以提升教育質量?前者歸屬于“教師發(fā)展觀”范疇,后者屬于“教育質量觀”范疇。并且,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隱含前提,即“教育觀”,而“教育觀”的背后是哲學思想??梢?,哲學思想、教育觀、教育質量觀、教師發(fā)展觀,是決定教育質量提升視角下教師發(fā)展的四個重要因素。
哲學思想,即決定教師看待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完整的思想。如本體論、認識論,特別是有關人的哲學思考,或顯性或隱性地決定了教育觀、教育質量觀和教師發(fā)展觀。教育觀,即某一哲學思想指導下的教育觀。教育觀中的教育目標、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內容,又決定了教育質量觀,即教育觀規(guī)定了教育價值觀、教育評價要素、教育評價標準、教育評價過程、教育評價結論等內容。教師發(fā)展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質量,教育質量的內涵規(guī)定了教師發(fā)展的內容與方略等。
如先秦圣賢認為,教育就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成人、成才、成賢、成圣是教育的根本性目標。教育質量,就是教育活動促進學生成人、成才、成賢、成圣的效益。因此,在“重師”“尊師”“慎擇師”的前提下,教師發(fā)展的目標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教師發(fā)展的內容是以“修身”為中樞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齊家”“治國”“平天下”;教師發(fā)展的進路是以“自修”為主,以“學習”為輔,具體方略是研讀經典、領悟內涵、效仿榜樣、感悟精神境界;其背后是“天人合一”和“人性論”等哲學思考。
哲學思想,指導了對教育的看法,而教育的特質,規(guī)定了教育質量的本質內涵,由此可推出“發(fā)展教師什么”以及“怎樣發(fā)展教師”的進路、內容與原則。
哲學思想、教育觀、教育質量觀和教師發(fā)展觀,決定了教師發(fā)展與教育質量提升間的關系。其中,直接產生重大影響的是教育質量觀和由此決定的教師發(fā)展觀。受哲學思想、教育觀、教育質量觀和教師發(fā)展觀的綜合影響,教師發(fā)展與教育質量提升間的關系,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在缺乏哲學思想指導的情況下,教育觀、教育質量觀、教師發(fā)展觀,三者會錯位或異質。三者異質,導致教師發(fā)展與教育質量提升間的關系,呈現不相關或負相關。如將教育質量僅僅定位于升學率或考試成績,而教師發(fā)展若以提高育人素養(yǎng)為重點,則兩者間的關系就是不相關或負相關。反之,如將教育質量定位于素質教育,而教師以提高解題質量和速度為發(fā)展重點,兩者間的關系也呈現不相關或負相關。這種現象,往往是缺乏明確的哲學指導思想所致。
在某一哲學思想指導下,教育觀、教育質量觀和教師發(fā)展觀同質,教師發(fā)展與教育質量提升間的關系,呈現正相關。如美國哲學家杜威提出“教育是經驗的繼續(xù)不斷的改組和改造”[1],教育的目的就是豐富包括生活、學習和工作等在內的經驗。衡量教育質量高低的標準,就是豐富學生經驗的效益。由此,教師發(fā)展的重點內容,就是掌握學生活動的類型、途徑,組織學生活動的效率,幫助學生反思經驗的效益等。模仿、創(chuàng)新教育活動,以及自身的教育實踐等,是教師發(fā)展的重要方略。這與我國古代先賢的教育觀、教育質量觀不同,教師發(fā)展的重點和進步也不同。其根源在于杜威認為,世界是不確定的,沒有固定靜止不變的知識等哲學思考?!拔覀兯J知的只是反省探究的結論”,“每當我們的探究所導致的結論解決了促使我們從事探究的問題時,我們便有知識?!薄爸R乃是通過操作把一個有問題的情境改變成為一個解決了問題的情境的結果。”“因為教育是使人們普遍從事于智慧行動的重要手段,所以它是有條理地改造社會的關鍵……如果我們要把一切分裂的目的和信仰的沖突統(tǒng)一起來,其有效的條件就是首先要承認智慧行動是人類在一切領域內唯一最后的方法。”[2]
不同的哲學思想,導致的教育觀、教育質量觀也不同,教師發(fā)展的內容和方略也不同。如由于哲學指導思想不同,特別是對社會、人的特質看法不同,我國先秦時期的古代教師發(fā)展觀與杜威倡導的教師發(fā)展觀就大相徑庭等。
“立德樹人”應是新時代教育質量提升的本質和內涵所在。理解和落實“立德樹人”,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哲學思想。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的教育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旨歸,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需要從人的特質入手,才能充分而深刻地理解,才能具體化地操作。
關于人的特質,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人的認識由知性、理性和判斷力構成。其中,知性(認知),主要是探討自然科學;判斷力(情感),主要是欣賞美和感悟崇高;理性(道德),主要是在自由意志基礎上的自我立法。[3]我國臺灣學者傅佩榮將人分為“身、心、靈”三個層面?!白晕业慕Y構,一般而言是指身、心、靈三個層面?!逼渲校陌ㄖ砝斫?、情——注重協調、意——則指抉擇;“靈是把命運轉化提升為使命的精靈”,“是在信仰中回歸超越界之管道”。[4]
這說明,教育內容應該包括三個層面,每一課程都應在這三個層面引導、幫助和激勵學生發(fā)展。教育就是在提高學生健康體魄的前提下,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意志(道德)和超越等領域發(fā)展的活動,缺失任何一個層面的教育,都不是全面的教育,都不符合“立德樹人”要求。這啟示了“立德樹人”的基本內容。即“立德樹人”應以促進學生身、心、靈的發(fā)展為根本任務。知道身體健康的基本條件,掌握鍛煉身體的主要方法,奠定茁壯成長基礎;知道核心知識,提高主要思維能力和技能,理解探索自然和社會等的基本方法;理解他人情感訴求,激發(fā)、控制和表達自己情感,提升情感境界,豐富審美素養(yǎng),增強求美意識;理解道德特質為“自己為自己立法”,將道德理念和要求轉化為實際行動,體會和感悟道德行為的崇高之美;增強使命意識,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信仰,知道精神境界的基本內涵并能提升自己精神境界。四者融為一體,即是“立德樹人”。而其根本在于提升精神境界,追求精神超越。從這一意義上說,教育是提升精神境界的活動,是一項文化“化人”的活動。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將人定義為“文化符號的動物”,認為“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fā)展都依賴于這些條件”。文化符號,既是人的特質不斷充實的結果,也是教化人的載體。他將文化符號分為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領域。[5]可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學習、領悟和內化這些符號系統(tǒng)的過程。
人是文化符號的動物,指明了教育的基本載體,即文化符號。宗教、語言、歷史、科學等領域,作為培育人的主要載體,每一領域都蘊含促進人的身、心和靈發(fā)展的要素。即“立德樹人”應以科學、歷史、語言、藝術等課程為主要載體。通過這些載體,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每一課程,都需在認知、情感、意志和精神層面中,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以提升精神境界為旨歸的教育,每一課程都應是認知、情感、意志相互融合與促進,最終上升到精神領域的活動。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將“人”定義為“歷史性存在”。人在理解中,不斷實現“視域融合”,由過去走向現在,由現在走向未來?!霸诶斫膺^程中產生一種真正的視域融合,這種視域融合隨著歷史視域的籌劃而同時消除了這視域?!币曈蛉诤喜粌H是歷時性的,而且也是共時性的,在視域融合中,歷史和現在、客體和主體、自我和他者構成了一個無限的統(tǒng)一整體。[6]人在探索自然奧秘、社會本質和自我特質領域,在理解自然、社會和自我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視域融合。
這說明,人的發(fā)展進路是在理解中不斷豐富個體內涵,實現歷史和現在、客體和主體、自我和他者的融合統(tǒng)一。教育的方略,就是啟發(fā)和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視域融合,開闊視野的活動。這啟發(fā)了“立德樹人”的主要路徑,即“立德樹人”是在理解過程中實現視域融合的活動。這一路徑,可概括為如下模式:在遵循心理發(fā)展特質、學習規(guī)律和發(fā)展機制的前提下,從動之以情入手,以認知為基礎,以情感為橋梁,以意志為目標,最終達到審美和信仰的精神領域。
基于教育是提升境界、文化“化人”活動的思考,教育評價首先是評價教育內容是否全面,是否涉及身、心和靈三個層面;是否重點突出,是否達到精神境界的終極價值。其次是評價教育路徑是否科學,是否體現視域融合的理解特質。最后是評價教育結果是否高效,是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高質量的教育,就是上述三個維度都達到優(yōu)質的教育。
廣而推之,教師就是學科及其教育魅力的示范者。教師的職責在示范引領和點撥幫助。前者指為學生成長提供榜樣,樹立學生將要成為的樣板,引領學生豐富、節(jié)制和有效表達情感,帶領學生向著高雅生活、高尚道德、高遠境界奮進;后者指激發(fā)學生樂于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指導學生學會提升精神境界,助推學生踐行所學。
1.徹底通透學科內容。學科內容通透,是教師發(fā)展的主要內容,就是將學科核心知識、關鍵能力、情感意志和精神內涵等,爛熟于胸,能“知往而藏來”?!爸貋怼?,既能融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學科研究方法、學科思想于一體,由一點而通全貌;又能在每一維度融會貫通。即掌握核心知識蘊含的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的內涵,并熟悉其運行路徑;理解學科關鍵能力的依托點,以及延伸到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的路徑;清楚學科思想、精神內涵、意志、情感所依托的重要知識點,并熟悉其運作機制。
學科通透應著力于五個方面,即:學科知識的通透,明晰具體知識點在整個學科中的地位,能縱橫聯系其他相關知識;學科研究路徑的通透,學科研究的機制、研究方法的通透,學科關鍵能力的通透等;學科精神的通透,學科旨歸的通透,學科由知識、能力、情感、意志、精神等遞進機制的通透;學科教育價值的通透;學科整體的通透等。學科通透,就是站在哲學高度,理解、運用學科內容,以揭示其教育內涵,展示其學科魅力和學科教育魅力。
2.熟練運用教育技能。熟練掌握和運用教育技能,是教師發(fā)展的基本內容。其具體內容有六大方面:激發(fā)、維持學習積極主動性方面的技能;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方略的技能;靈活運用現代媒體以補充自己教育行為缺陷的技能;捕捉教育時機和教育現象,及時調整教育節(jié)奏的技能;開發(fā)與運用教育資源的技能;掌握和運用教育測量技術的技能等。教育技能的價值,在于輔助教師展示學科教育魅力,引導學生感受學科教育情感,理解學科基本知識,提高學科核心能力,感悟學科文化內涵,提升精神境界。
3.擁有高遠精神境界。經營高雅生活,確立精神追求,不斷提升精神境界,是教師發(fā)展最關鍵的內容,其主要表現在:體驗并展示學科魅力、學科教育魅力;踐行并品味教育魅力,職業(yè)價值;追求并達成高雅生活等。
1.在閱讀中領悟人生。教師的閱讀主要解決三類問題:一是,定位問題,與大師對話,準確自我定位。二是,明確努力方向問題,在大師的人生軌跡中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并沿著這一方向前行。三是,發(fā)現和解決自己的教育問題。閱讀能為發(fā)現和解決問題,提供框架、思路、目標和路徑。教師閱讀的進路,主要是用“情”閱讀,讓閱讀的內容和行為感動自己,讓閱讀教會自己控制情感、抒發(fā)與表達情感,讓閱讀教會自己發(fā)現美、欣賞美、表達美和追求美;用“意”閱讀,讓閱讀教會自己為自己立法,言行一致;用“靈”閱讀,在閱讀中提升精神境界,確立和踐行精神追求。從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
2.在研究中感悟生活。研究主要分為五個層面內容:第一層面為哲學層面內容,包括人的特質,認識論、學科哲學、教育哲學、教學哲學等;第二層面為學生心理發(fā)展和認知層面內容;第三層面為學科教育層面內容;第四層面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第五層面為教育評估測量方面內容。研究即思考,在研究中思考通透學科內容的路徑和策略,感悟學科魅力,展示學科教育真諦。研究即行動,研究源于教育行動,并提升教育行動品質,研究的生命在課堂,研究的成效也體現于課堂。研究即優(yōu)化,在研究中優(yōu)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優(yōu)化自己的評價體系,優(yōu)化自己展示學科教育魅力的方略和途徑。
3.在行動中品味幸福。教育活動是教師發(fā)展程度的表現。行動激發(fā)閱讀,行動印證閱讀。行動引發(fā)研究,行動驗證研究。教師發(fā)展狀態(tài)和程度,最終體現為教育行動,課堂教學行動,課外輔導行動。真切感受到教育行動中的獲得感,是教師教育活動的真諦之一。教師系列的成就感,構成教師職業(yè)幸福感。
1.減負是主要條件。減輕課業(yè)負擔,讓教師有相對集中的閑暇時間。減輕其他負擔,珍惜教師的時間,讓教師能心無旁騖地研究學生、研究學科、研究教育、研究教學。減輕心理負擔,讓教師安心閱讀、靜心研究、精心教育。
2.解難是基本條件。為教師解決后顧之憂,是教師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幫助教師解決家庭生活困難,如解決教師的住、行難題,解決教師無暇教育子女的難題等。增強教師自豪感,適當的福利能提升教師從教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進而能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激發(fā)內驅力是關鍵條件。通過外來,喚醒和激發(fā)教師自主發(fā)展內驅力,是教師發(fā)展的關鍵條件。營造寬松的教師發(fā)展環(huán)境,培育積極向上的校風,形成追求高雅境界的文化氛圍,助推教師發(fā)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