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桂連
《晏子治東阿》是粵教版語文必修四文言文單元拓展閱讀里的一篇簡短的文言文,講的是“晏子先前治理東阿,廉潔自律、一心為民、治績顯著,卻受到景公責(zé)怪;后來營私舞弊、民不聊生,反受到贊揚。晏子說明真相,使景公幡然醒悟”的故事。
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的賢臣,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的卿相,參政50余年?!蛾套哟呵铩分杏涊d了很多晏嬰勸告君主勤政、愛民、任賢和虛心納諫的事例。晏嬰自身就是忠君、愛民的典范?!蛾套哟呵铩分杏泻芏嗥露际欠从酬套有裘?、愛民的。如《景公飲酒不恤天災(zāi)致能歌者晏子諫第五》“晏子除了成功勸諫齊景公發(fā)倉救民之外,更將自家糧食全部發(fā)給災(zāi)民?!贝朔N事例比比皆是。
所以,我們不得不思考,在《晏子治東阿》一文中,晏子復(fù)治東時“屬托行,貨賂至,并曾賦斂,倉庫少內(nèi),便事左右,陂池之魚,入于權(quán)家。當(dāng)此之時,饑者過半矣”,這明顯是在“亂治”,如此愛民的晏子為何會采取傷害百姓的手段勸諫齊景公?縱觀《晏子春秋》,除了“晏子治東阿”采用這種極端方式外,其余勸諫多為直言之勸,甚至有些勸諫敢冒殺頭之險。如《景公愛嬖妾隨其所欲晏子諫第九》里“今君不免成城之求,而惟傾城之務(wù),國之亡日至矣”;《景公貪長有國之樂晏子諫第十六》“今君臨民若寇讎,見善如避熱,亂政而危賢,必逆于眾”??梢姾敛晃窇?,為國為民為君,才是晏子本色。
那么,晏子“亂治”東阿應(yīng)該是不得已的無奈之舉。翻閱資料,認(rèn)真分析、探究,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造謠中傷力度過大,勸諫之路已經(jīng)行不通。
晏子在齊莊公時頗負(fù)盛名,深得百姓官員愛戴。崔杼殺死齊莊公,晏子被威逼利誘,不但不從,反而痛罵崔杼。此事震驚朝野,齊景公對晏子的人品自然是清楚的。而委以晏子治理東阿的重任 (東阿是齊國西南重鎮(zhèn))也可以看出齊景公對晏子的重視。齊景公此時“將大誅于子”,恐怕是因為聽信權(quán)貴的詆毀中傷之詞,加上晏子治理三年,齊景公才“召而數(shù)”,又可知權(quán)貴造謠中傷晏子已經(jīng)到了非常嚴(yán)重的地步。此時,晏子可能意識到直言勸諫、陳說種種,都可能更惹齊景公生氣,還可能會被冠以“找借口、用托詞”等罪名。基于這樣的判斷,或許晏子才一改過往(齊靈公、齊莊公時)直言勸諫的方式。
第二,齊景公對晏子并非絕對信任,君臣關(guān)系一般。從晏子被派去任東阿宰(東阿縣令)可以看出,晏子在朝中官職并不高,東阿是齊國西南重鎮(zhèn),則可證明齊景公對晏子也算有所倚重,只是還未到絕對信任的地步。《晏子春秋》之《晏子再治阿而見信景公任以國政第四》篇與《晏子治東阿》寫的是同一事件,文末說:“景公知晏子賢,乃任以國政,三年而齊大興?!笨梢哉f很好地證明東阿事件后晏子才得以重用。所以,晏子不但不直言勸諫,反而迎合權(quán)貴、損害百姓利益,讓權(quán)貴將自己的“美名”揚于國君,在取得齊景公信任后,再行勸諫之事。那么,這里就要順道說說,上文所舉晏子的直言和冒殺頭之險之勸,可能都是在取得齊景公絕對信任之后所為。
第三,晏子對齊景公是一個有治國情懷之君,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晏子被派去治理東阿時,應(yīng)該是齊景公任國君之初。齊景公是崔杼殺了齊莊公后立的新君。繼位之初,齊國大權(quán)掌握在崔杼與慶封手中,形同傀儡。
這樣的國君是否有治國情懷,有勵精圖治的抱負(fù),真的很難判斷。如果沒有治國情懷,晏子依國君所愿、權(quán)貴所想去“亂治”,最終結(jié)果就是將百姓置于水深火熱之中。不過晏子確實聰慧過人,他在這一次的交談中捕捉到了關(guān)鍵信息,看出齊景公是一個有治國情懷的國君。景公責(zé)備晏子“吾以子為可,而使子治東阿”??梢?,齊景公是真的想把東阿治理好,這就是想有所為的表現(xiàn)?!敖褡又味鴣y,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將加大誅于子”,齊景公認(rèn)為晏子并沒有把那么重要的地方管好,這讓他生氣到要 “加大誅”于一個輔助兩朝君王的重臣、一個極受百姓愛戴的功臣、一個頗負(fù)盛名連掌權(quán)者崔杼都怕的名臣,如果不是真心想把東阿治理好,又怎會有如此表現(xiàn)!所以,拋開齊景公聽信謠言、不到實地調(diào)查的缺點,晏子迅速地判斷出齊景公是一個有抱負(fù)、想作為的君王。從而做出了“改道易行,三年不治,臣請死之”的承諾,或許就是要一擊即中齊景公的要害。結(jié)果,確如晏子所料,此后,齊景公對晏子信任有加,“東阿者,子之東阿也,寡人無復(fù)與焉”是齊景公放權(quán)給晏子的開始。
愛民如子的晏子并沒用三年去傷害百姓,而是“明年上計”就讓齊景公看到“成效”,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傷害去換來百姓的福音。
晏子“亂治”東阿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查閱了不少資料,發(fā)現(xiàn)不管是網(wǎng)上還是書本都很難找到明顯的論據(jù)。因為《晏子春秋》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篇章多,大多數(shù)篇章之間又沒有必然聯(lián)系,唯有從各個篇章尋找“蛛絲馬跡”,才漸漸抽絲剝繭,對晏子“亂治東阿”的原因有了比較清晰的認(rèn)識?;蛟S,這些原因都是依據(jù)而推,并不一定完全“確實”,所以,還望同仁們給出寶貴意見,以解心頭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