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貢院作為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重要場所最早置于唐朝。河南地區(qū)的貢院最早設立于宋朝,“宋徽宗時期,隸屬于禮部的貢院在開封設立,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為河南貢院?!盵1]明初,河南貢院建于開封城內浚儀街,即元朝平章竺貞的舊居之地,此后也曾經歷過幾次改遷與修建,但崇禎十五年(1642年)開封水患,使明代所建的河南貢院在此次災難中被損毀。此后十幾年,河南貢院一直未得以重修,清初河南的幾科鄉(xiāng)試由于沒有合適的場地也只得改在輝縣的百泉書院舉行。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河南巡撫賈漢復與巡按李粹然提議在明代周藩王舊址之上重建河南貢院,此次重建也是河南貢院在清朝時期的初次修建。雍正九年(1731年),河南貢院由于面臨嚴重的水患問題,在總督田文靜帶領下,改遷至開封城東北角的上方寺內。此次改遷的經過,被記錄于《改建河南貢院記》(雍正十年刻)碑文中。此后河南貢院又分別在道光十年(1830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經過兩次大型修建。關于河南貢院的三次修建分別有詳細的碑刻記載,其中記載雍正九年(1731年)與道光二十三 (1843年)年修建河南貢院的兩通石碑,于1963年在河南大學教授、文史專家張邃青的建議下復立,并建碑亭加以保護,石碑現立于河南大學明倫校區(qū)校內,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關于兩篇碑文的注解①也已有刊登。
目前有關河南貢院的研究,從發(fā)表的文章上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將河南貢院作為古代科舉發(fā)展的終結地,敘述河南貢院在清末最后一次科舉中扮演的角色②;一類將貢院碑作為研究對象,由貢院碑起始,講述河南貢院在明末清初的發(fā)展走向③。也有書籍將河南貢院作為河南文物保護單位,對河南貢院在清代的發(fā)展作了簡單的敘述④。
在開封市博物館碑林院內,原有一通道光十一年由河南巡撫楊國楨篆、林則徐書丹的清代《重修河南貢院記》殘碑。后在河南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在河南大學洛陽校友會的幫助下該碑得以重新篆刻,并被移于河南大學校內與另兩通碑刻放置于一起,均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重修后的碑刻碑身高約2.8米,寬約1.2米,厚約0.4米,碑身下方立有雕刻著圖案花紋的碑座,碑座正前方地面上刻著2012年河南大學洛陽校友會刻立此碑時的碑記。
《重修河南貢院記》⑤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河道督理營田、崇陽楊國楨譔文,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侯官林則徐書丹,河南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長白麟慶篆額。
豫省貢院,自順治間創(chuàng)建於會城中央,即明周藩邸舊址。至雍正九年,總督田端粛公,以其地漥下,改建於東北隅,形勢既高,無虞積潦。當時請帑僅二萬五千餘兩,蓋堂樓舍所,拆其可者移以來,餘則補之增之,如此而已。歷年久遠,棟楹杗桷、蓋瓦級磚之屬,皆殘缺朽弊,雖歲事脩葺,而頹落有不可復治者。且我國家二百年,樂育涵濡,人才日盛,比歲試額多至萬餘。舊號舍既不足以容多士,則益之以蘆棚,旁風上雨,士子病之。余蒞豫之初,撫軍新安程公,即思為脩治計,會以憂去,未果。余旋蒙恩命,由藩司擢任巡撫。歲戊子,以監(jiān)臨入闈,周迴相度,恐不脩且壞,脩之則傾圮已甚,又慮事之不易集也。於是開封守栗君起而請曰:“公前此嘗移建大梁書院,而義學之□⑥殆遍中州,凡此類非易事,實力為之,卒皆能有成。矧掄才重地,及今從容以圖,又安知無收效之日耶?”余心然之。乃捐廉為同官倡,官紳、士庶,亦各次第樂輸⑦。栗君轉監(jiān)糧道,而河南府存守調任開封,仍俾栗君率存守揔其事,商之學,使儀徵吳君選都人士之廉能者,庀材督工,一切官為覆覈,吏胥不得假手焉。於是擴東西隙地,築新號二千有奇。未幾,經費稍集,復議築長垣,拆舊號九千餘楹,一律脩整,高廣加於舊四之一。不惟廓其有容,且免向者席舍之苦矣。顧百執(zhí)事治公之所,則猶未暇及也。已而捐資日充,而新安程公由司空出撫湘南,過豫留白金千兩。迺商之司道諸君,為籌其工之緩急,僉議曰:“文明堂至公堂明遠樓頗皆完好,監(jiān)臨院提調監(jiān)試兩署,取足辦公,此無庸更張者也。兩主考公廨內,監(jiān)試官房及東西經房則宜稍拓而更新之。更有亟須改圖者,內收掌官及牓錄吏,向與經房同院宇,殆非所以昭嚴密。請移內收掌於東經房後,而以牓錄吏置內監(jiān)試之西,庶便關防。若彌封所、對讀所、謄錄所,地狹人眾,錯處薰蒸,供役者易至草率從事,宜易淺隘為爽塏,易頹敗為完固。”余是其議。今以次興工,毋費毋侈,通計前後所脩,為號萬有一千八百六十有六間,為屋百有九十有九間。鑿井五,以供汲飲。甃池八,以消停潦。溯自經始洎落成,歷時以月計者二十有三。為費白金,以兩計者七萬三千三百有奇。視曩所用之數且踰再倍,其成之之難如此!抑猶幸時和年豐,里閭樂業(yè),出有餘之積,以建不朽之規(guī),不費一帑、不役一民,而事畢舉。向所慮為艱鉅重大者,卒從容後先告竣。此固余始⑧所不及,不可不告我後來。而一時同官倡率之,薦紳贊襄之力,與夫全省士民趨事赴功之美,皆非可以泯沒不書者也。是役也,捴理則前布政使今授刑部右侍郎戴宗沅、布政使林則徐、前按察使今授福建布政使惠吉、按察使麟慶、前開歸陳許道今授湖北按察使栗毓美、糧監(jiān)道黎學錦、開歸陳許道張?zhí)?。協理則署理彰懷衛(wèi)兵備道開封府知府存業(yè)、署理開封府知府下南河同知王掌絲、前祥符縣知縣今授光州直隸州知州劉蔭棠、祥符縣知縣鄒鳴鶴、候補知縣周昺潢、嚴芝王依中、布政司庫大使邢牧、布政司都事邢得和、候補布政司庫大使程遷鏡、候補直隸州州判屈文臺、候補縣丞張沂、武安縣典史陳肇奎。購料則祥符縣貢生申儒、廩生萬金鏞、附生崔含輝。會計則候選知縣張光第、候選訓導宋佩經、拔貢常茂徠、副貢崔家蔭。監(jiān)工則揀選知縣謝方里、州同銜石紹庭、舉人石鑑、按察司照磨銜邢鎮(zhèn)宇,廩生李棠,附生王靜觀、馬光溥、高念祖、馮朝相,監(jiān)生景步逵。
道光十一年,歲在辛卯,秋七月辛亥朔立石。
該篇碑文內容由本人于河南大學校園內《重修河南貢院記》碑刻上摘抄,在對碑文進行標注過程中,由于碑文內容有幾處損毀,查閱相關資料未找到關于該篇碑文原文,也未找到其他文章中對該篇碑文的標注與解讀,因此,在處理碑文過程中,對這幾處做了簡單的注腳說明。此通石碑原刻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河南巡撫楊國楨撰文(撰文時間碑文中未做交代),現存石碑重刻于2012年,由河南大學洛陽校友會刻立。碑文主要記述道光十年至道光十一年間河南貢院在巡撫楊國楨的帶領下得以重建之事。對于碑文內容,主要記錄了以下幾點:
(1)記錄了修建貢院的原因。貢院自總督田文靜重建之后,此后長久未修補,部分號舍損毀嚴重;歷年來考生數量較多,舊號舍不能容納,臨時性搭建考試號舍如遇雨天便不能使用;原用于科舉考試中科考人員辦公的房屋地狹人多,在對考卷進行彌封、對讀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考官幫助作弊的現象。
(2)提供了修建的資金來源、院內基礎設施的修建數量。此次修建資金來源于官員士紳捐款及朝廷撥款,共消耗白銀73300余兩;此次修建后的號舍總數為1866間,房屋共199間,水井5口,甃池8處。這些數字對于研究河南貢院的發(fā)展提供了相當精確的建置狀況,這是另外兩篇記錄河南貢院的碑文中所未能詳細記載的。
(3)對參與此次修建的人員及任務分配都作了一一說明。參與此次修建且被提名的人員共37名。參與官員有:楊國楨、林則徐、戴宗沅、惠吉、長白麟慶、栗毓美、黎學錦、張?zhí)?、存業(yè)、王掌絲、劉陰棠、鄒鳴鶴、周昺潢、王依中、邢牧、邢得和、程遷鏡、屈文臺、張沂、陳肇奎、張光第、宋佩經、謝方里、石紹庭、邢鎮(zhèn)宇。修建過程中參與的未入職人員有:舉人石鑒,貢生申儒,廩生萬金鏞,附生崔含輝,拔貢常茂徠,副貢崔家蔭,廩生李棠,附生王靜觀、馬光溥、高念祖、馮朝相,監(jiān)生景步逵等。文中共涉及官員25名,且對參與此次修建的官員其官職也一一進行了介紹,這對于研究部分官員的任職事跡及補充官員履歷都能提供部分史料。例如,曾任河南河道總督并被后人追為“河神”的栗毓美,在此次修建貢院中,既親自著理其事,又出資千元捐贈。既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話,又留下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文中涉及到的舉人、貢生、廩生等人物,對研究道光年間河南地方志、河南小人物方志都能夠進行一定補闕。
該篇碑文也涉及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資料,對于研究清代貢院改革及科舉中防作弊方面的文章都能提供有一定價值的史料。如針對作弊所作的房屋調整。在雍正十年的修建中,總督田文鏡就曾新增房屋75所,用以作為“各執(zhí)事棲止之所”[2]。道光年間的此次修建,巡撫楊國楨也曾對眾人提出的“彌封所、對讀所、謄錄所,地狹人眾,錯處薰蒸,供役者易至草率從事”等問題對辦公房屋進行了擴建與修改,以防止科考中出現“宜易淺隘為爽塏,易頹敗為完固”的作弊現象。
《重修河南貢院記》(道光十一年)碑文內容記錄了河南貢院在巡撫楊國楨帶領下修建的全部過程。作為一份文獻資料,碑文從側面反應了當時的科舉狀況,保存了部分人物史料,對于研究河南貢院、河南科舉、補充河南地方史料、凸顯河南貢院的現代歷史價值,都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陳寧寧:《河南貢院清代碑記兩通》,《歷史檔案》,2012年 04期。
②這類文章主要有:馮海清:《河南貢院與中國科舉制度的終結》,《蘭臺世界》,2008年 18期。黃雅君,陳寧寧:《河南貢院——科舉考試的最后一抹亮色》,《蘭臺世界》,2011年26期。于紅英:《河南貢院——研究中國科舉制度的重要檔案》,《中州今古》,2003年 03期。張建修:《河南貢院與科舉制度改革》,《才智》,2012年 34期。
③代表性文章有:張清平:《貢院碑》,《河南教育 (高校版)》,2008年03期。
④代表性書籍有:鄧明燦,張義忠:《河南大學校園百年建設史》,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7月。楊煥成,周到主編,河南省文物局編:《河南文物名勝史跡》,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1994年5月。
⑤拙文中的斷句由駱科強老師幫助完成,在此表示特別謝枕。注:碑文摘抄過程中碑文字體基本按照原碑文繁體處理。
⑥原碑文內容有損壞,未能識別。
⑦因碑文此處損壞,故此處“輸”字參考河南巡撫鄂順安撰擬《重修河南貢院碑記》中“道光己丑,前撫部崇慶楊公捐廉,率屬士民樂輸者相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