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姣姣,范秀珍
(山東大學護理學院,山東濟南250012)
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在 20世紀 90年代受循證醫(yī)學的影響而產生,是指“護理人員在計劃其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地、明確地、明智地將科研結論與其臨床經驗及病人的愿望相結合,獲取證據,作為臨床護理決策的依據的過程”[1]。完整的循證護理實踐至少由界定問題、檢索證據、評價證據、整合證據、傳播證據、應用證據六個環(huán)節(jié)組成[2]。循證護理以護理研究證據為依據指導臨床護理實踐,將護理研究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提高臨床護理措施的科學性,促進護理措施與循證醫(yī)療的同步進行,并改善臨床護理質量,因而在護理領域受到更多關注。然而目前臨床護理人員對循證護理認識不足[3],循證護理能力總體偏低[4],因此積極開展循證護理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循證護理水平勢在必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5]。該理論認為,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學習是學生在自身現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憑借豐富的學習資源,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其中,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是學習的基礎,學習情境是學習的驅動因素,學習資源是學習的重要組成內容,協作是學習的必要手段,意義建構是學習的最終目標。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在循證護理教學中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特征、創(chuàng)設合理的學習情境、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協作、促進學生進行意義建構。
學生特征是教學活動必需考慮的因素,在循證護理教學中,教師首先分析學生的個人知識基礎、臨床經驗,然后設置教學情境。在界定循證護理問題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臨床經驗,若學生臨床經驗豐富,則將學生直接置于臨床情境中,鼓勵學生在自身的臨床工作中自行發(fā)現問題;若學生臨床經驗較少,可置于臨床情境中并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幫助其發(fā)現問題;若學生無臨床經驗,則教師需根據典型案例幫助學生發(fā)現循證護理問題。在證據檢索、評價和整合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文獻檢索基礎,若學生檢索能力較高,教師可要求其進行檢索、判斷證據的優(yōu)劣,并進行證據整合;若學生檢索能力不足,教師需先幫助學生提高檢索能力。
豐富的教學資源是循證護理教學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將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循證護理教學,教師一方面需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條件、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問題,另一方面需考慮教學情境,將學生與學習資源共同置于學習情境中,合理地提供教學資源,不僅與循證護理結合緊密、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符合學習情境,還要難易兼顧,既保證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知識,又有益于學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循證問題界定環(huán)節(jié),教師給予學生循證問題的要素,引導學生在工作或案例中發(fā)現循證護理問題;在證據評價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推薦證據等級分類標準、證據評價操作流程及相關系統評價數據庫等,以便學生獲得充足的學習資源,學習和掌握證據評價并進行練習。
協作學習貫穿于建構主義學習,它強調不同學習主體間的相互交流合作,最常用的方法是小組學習。循證護理實踐需要多學科團隊完成,在循證護理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需求,結合學生特征將學生劃分為6-7人一組的學習小組,組內成員通過網絡教學平臺、QQ或微信討論組以及課堂小組討論等方式對教學資源進行交流學習,探討循證護理的學習問題及心得,同時教師安排小組作業(yè),如要求學生根據教學材料合作完成證據評價、撰寫系統綜述,以促進小組成員間的相互協作和共同學習,從而深刻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意義建構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協作學習有利于意義建構的發(fā)生[5]。首先,教學情境和教學問題基于循證護理教學目標,同時兼顧學生特征進行分組,并結合臨床護理實踐,有利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刻認識循證護理,發(fā)生意義建構。其次,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結合教學情境,符合學生基礎,能促進學生協作學習和意義建構,如證據檢索、分析與整合時,學生分組檢索,集體評價,促進交流合作;教師先講授隨機對照試驗文獻的評價,然后類比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文獻的評價,由淺入深,促進學生進行意義建構。此外,體驗是促進意義建構的有效手段,教師在循證護理教學中適當安排學生實習,指導學生開展循證護理實踐,在實際工作中協作交流,加強學生對循證護理流程的理解和循證護理知識的掌握。
教學評價包括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評價。教師方面,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發(fā)言和小組討論,觀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通過課堂和課后作業(yè)以及閉卷考試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對循證護理的教學效果加以判斷。學生方面,首先,對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學生對循證護理的掌握程度,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征求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其次,進行同伴互評,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評價對方的學習效果;最后,采用循證護理知識掌握情況問卷[6]對學生進行調查,更具體客觀地評價學生對循證護理知識的學習情況。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于護理學導論[7]、外科護理學[8]、急危重癥護理學[9]和臨床護理查房[10]教學中,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能促進教師自我發(fā)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護理教學質量。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于教學中,不但能有效改善護理教學效果,而且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在循證護理教學中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第一,以學生為中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并結合臨床實踐,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積極參與循證護理教學活動提供良好的動力。第二,學生除獲得循證護理理論知識外,還鍛煉了文獻檢索、歸納總結、協作交流和批判思維能力,綜合能力得到提高。第三,學生在交流中充分認識教學問題,有利于發(fā)現和解決新的問題,增強其探索發(fā)現與建構思維能力。第四,能夠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知識、邏輯思維、組織管理能力和教學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