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朔 邢希娜 楊 苗
(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
近日,一項針對1200名“95后”大學生的調(diào)查顯示,“95后”大學生綜合素質高,但抗壓能力弱;身體成熟提前,但心理“斷奶”延遲;整體知識水平提升,但思維偏見和極端思想增多;成長成才的物質條件不斷改善,但精神空虛的問題尚未明顯緩解。這一代人很少經(jīng)歷大的波瀾,容易把一帆風順當作理所當然,一點小挫折就會變成心里的大疙瘩,成為邁不過去的坎。如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和干預,負面情緒持續(xù)積壓,極易演變成為心理障礙,更嚴重的導致大學生出現(xiàn)自殺或傷害他人的極端行為。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wěn)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tài),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應遵循“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事而新”的原則,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當前,大部分高校采用“專職心理咨詢師-心理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三級心理輔導模式對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按照“學校-院系-學生組織-宿舍”四級網(wǎng)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當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出現(xiàn)時,最先有所察覺的往往是同宿舍的同學,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的時效性,利用朋輩心理輔導的優(yōu)勢構建基于寢室長擔任朋輩心理委員的模式充分發(fā)揮宿舍在心理輔導網(wǎng)絡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單一、內(nèi)容乏味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采用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類似的方法,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各高校紛紛開設心理健康必修選修課,課程內(nèi)容一成不變,重理論輕實踐,重預防輕治療,理論說教的多,實踐解決的少。大部分學生心理都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入學之初會遭遇如何適應大學生活的困境,人際交往中產(chǎn)生的問題也會凸顯,學業(yè)壓力、情感問題、職業(yè)規(guī)劃、就業(yè)選擇等多重壓力或多或少影響著每一位大學生,共青團也會在每年5月份開展心理健康月活動,通過舉辦講座、心理沙龍、微視頻拍攝、征文、心理知識競賽等活動宣傳心理健康的知識,重宣傳輕疏導,且參與者多為學生干部,其他學生參與熱情不高,停留在院系層面,活動并不能為遇到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很好的落到實處。
2、專職心理輔導人員嚴重不足與學生需求人數(shù)增多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當前部分高校的心理輔導模式通常分為三級:專職心理咨詢師——專職心理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班級心理委員處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wǎng)絡的末端,承擔及時發(fā)現(xiàn)有心理問題學生的義務和責任,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班級心理委員反映僅靠平時上課、班級活動并不能及時全面的掌握相關情況,大學生每天有近一半的時間是在宿舍,并且身邊的好朋友基本為宿舍成員,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通常不會主動尋求班級心理委員的幫助,更多的是通過心理方面的相關書籍、電影電視劇、或與身邊信得過的朋友傾訴,這就使班級心理委員這一職務形同虛設?!镀胀ǜ叩葘W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要求,高校本??粕痪€輔導員與學生額比例應不低于1:200,輔導員可以開展心理疏導等方面的工作,而當面對有嚴重心理問題或疾病的學生時通常發(fā)揮其轉介功能,移交給專業(yè)心理咨詢師進行診斷和治療,當前高校專業(yè)心理咨詢師的配備不足,專業(yè)水平不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加快,多校區(qū)辦學成為普遍現(xiàn)象,學生心理需求多樣,“師生”比往往差2-3個數(shù)量級,“師少生多”矛盾愈發(fā)尖銳。
3、心理咨詢資源利用率低
有調(diào)查顯示:當同學遇到心理困擾時大部分會找他人傾訴,選擇傾訴的對象依次是好朋友、查閱心理書籍、男/女朋友、兄弟姐妹、家長、老師、心理咨詢師。由此可見,遇到心理困擾時大學生會積極尋求心理安慰和解決方法,但受傳統(tǒng)心理觀念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羞于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理煩惱,尤其選擇向輔導員傾訴的少,他們害怕自己被老師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簽,害怕老師會用有色眼鏡對待他們,師生之間存在信任危機,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長此以往,負面情緒積壓,心理危機就可能會產(chǎn)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將會受到影響,甚至導致極端事件發(fā)生。
為什么大學生選擇向朋輩傾訴的多,而向父母、老師傾訴的人少呢?他們認為,同學、朋友和自己有著共同的學習教育環(huán)境,每天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和同學、朋友們一起度過的,共同語言較多,父母、老師等長輩和自己不屬于一個年代,自己的很多事情他們也并不了解,看待問題的想法和做法也不同。況且大學生都已成年,能夠獨立生活、面對和解決一些困難和問題。大學生們急于成長,希望在父母長輩那里得到認可,如果碰到一點小問題就向父母傾訴,父母反而會干著急,不利于問題更好的解決。
當身邊的朋友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有近九成的大學生表示會去開導他,一成大學生認為事不關己,極少數(shù)人選擇對外宣傳。極個別的大學生會為了自身安全,選擇離他遠遠的??梢钥闯觯髮W生有著熱心、樂于助人的一面。僅一成大學生表示自己一個學期或更久才去一次,而接近九成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從來沒有進行過心理咨詢。
由此可見,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發(fā)揮的作用并不大。在高校學生心理問題頻發(fā)的背景下,為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優(yōu)化心理素質,越來越多的高校設置了心理咨詢室。但因為受到傳統(tǒng)觀念影響,學生會擔心自己的心理困擾會被心理咨詢師泄露出去,同時專業(yè)的心理咨詢?nèi)藛T嚴重不足,因此前去高校心理咨詢室咨詢的學生并不多,導致資源浪費。
1、心理問題發(fā)現(xiàn)及時。作為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的一種有效機制,基于寢室長擔任朋輩心理委員的心理輔導模式能夠將可能產(chǎn)生的心理危機問題扼殺在搖籃里。寢室長處于整個網(wǎng)絡的最末端,好比末梢神經(jīng),深處在學生學習、生活中間,能夠比較及時的發(fā)現(xiàn)同學的重大心理變動,反應靈敏較快了解到同學遇到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有效的心理疏導,較為嚴重的轉介給輔導員,將危機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
2、心理輔導輻射面廣。寢室長擔任朋輩心理委員的心理輔導模式是以人人都可以為他人提供心理幫助為前提的。大學班級的規(guī)模通常在30人以上,而大學宿舍的規(guī)模一般在8人以下,寢室長擔任朋輩心理委員較之班級心理委員大大提高了心里幫扶的輻射程度,能夠最大限度的關注到有心理問題以及可能轉化為心理危機的同學。
3、程序簡化操作易行。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受時間、地點、程序等因素控制,想要進行專業(yè)的心理咨詢通常要提前預約,按照預約時間到達指定地點,履行指定程序,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進行咨詢,咨詢者往往難以放下戒備心暢所欲言。朋輩心理委員的心理幫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宿舍、操場、公園、餐飲場所等,不受時間、空間、程序等限制,讓當事人感覺輕松自如。
4、心理疏導效果明顯。朋輩心理委員與同學學習、生活在一起,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維模式相近,有些當事人甚至是自己的好友,這種可以相互信任的友誼使得當事人很容易接受朋友的建議,容易達成共識,能夠有效的緩解心理壓力,不間斷的接觸還能夠落實相關建議的實施,進一步提升疏導效果。
1、入學之初宿舍內(nèi)部選拔寢室長。在大學,班級干部和學生會成員通常是通過公開競選的方式產(chǎn)生的,而寢室長則是在入學之初內(nèi)部自由產(chǎn)生的。每個寢室推選出來的寢室長通常具備以下特點:成熟、熱心、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號召力、有親和力。寢室長一般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室友能更好得相處,室友遇到煩心事也會主動找他們傾訴,臥談會就是一個基于宿舍的很好的互動交流平臺。
2、崗前培訓,保證朋輩心理委員的素質。首先,要對寢室長進行心理測評,通過SCL-90量表、價值觀量表、人格問卷等測試了解寢室長的心理狀況。其次,針對心理測評結果有針對性的開展相關理論的學習,通過講座形式,介紹朋輩心理委員的意義、職責與角色定位,增強角色認同、角色轉變和能力提升。再次,通過團體輔導形式,幫助寢室長自我成長,正確認識自我,澄清自我價值觀,喚醒內(nèi)在同理心,建立正確積極的三觀,培養(yǎng)情商,通過團輔掌握心理調(diào)試技巧。朋輩心理輔導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輔導模式,是對高校專業(yè)心理輔導的有益補充。美國學者霍夫曼(Hoffman Warner)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證明:非專業(yè)人員在經(jīng)過大概20-40個小時的培訓,其咨詢效果不亞于一名專業(yè)心理咨詢員,并且能夠在某些方面對受助者帶來積極的變化。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朋輩輔導中心同樣認為:“對于某些當事人以及他們所關心的問題的某些方面而言,由受過訓練、掌握了積極傾聽技巧的同伴志愿者所提供的幫助是最為有效的?!?/p>
3、規(guī)范管理制度,保障運行順利。制定宿舍長擔任朋輩心理委員的培訓方案,考慮到心理輔導培訓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原則上大學期間不改選宿舍長。制定《寢室長擔任朋輩心理委員工作守則》、《寢室長擔任朋輩心理委員每周匯報制度》、《寢室長擔任朋輩心理委員考核辦法》等,形成一套運作有效、管理規(guī)范的心理輔導機制。
4、開展形式多樣的輔導工作,將輔導工作落到實處。宿舍長需要在宿舍內(nèi)部經(jīng)常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fā)揮朋輩輔導的優(yōu)勢。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咨詢理念,破除心理咨詢神秘感,積極推薦心理類相關書籍,轉發(fā)分享人際交往技巧、情緒管理、情感類等網(wǎng)絡紅文,推薦關注有影響力的心理專家公眾號,協(xié)助共青團開展好心理健康月等相關活動,協(xié)助學院建立心理檔案等常規(guī)工作,通過“臥談會”等形式主動了解室友的心理動態(tài),尤其對家庭困難、情感受挫、家庭不和睦、性格孤僻等特殊群體運用傾聽、共情、理性指導感性感化相結合的輔導技巧,幫助當事人走出陰霾。同時鼓勵他們及時前往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專業(yè)心理指導,破除心理咨詢神秘感,扭轉心理咨詢師“坐等咨詢”的尷尬局面。據(jù)某高校統(tǒng)計,在學校心理輔導中心咨詢的學生有30%左右是來自于朋友的推薦。
匯報采取定期和遇到特殊情況隨時上報相結合的制度,根據(jù)平時與室友的主動接觸和觀察,定期向輔導員反饋他們在各方面的心理動向,遇到棘手的問題可向心理咨詢師尋求解決方案或直接移交給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做到防患于未然,形成“他助——互助——自助”的心理輔導模式,將輔導工作落到實處。
5、加強質量督查和長期培訓。加強寢室心理委員團隊建設,通過開展園藝養(yǎng)心、成長輔導室、心理委員線上線下交流、各高校間寢室長交流等活動,實時對寢室心理委員工作的開展進行考核,聘請校外專家進行指導,促進心理委員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針對寢室心理委員在幫扶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適當組織團體討論,案例分析,及時調(diào)整方法,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
大學生是大學校園的主體,要達到校園和諧,首先要尋求內(nèi)心和諧,即心理健康。因此,開展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素質教育是一種綜合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固然不能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有關教育。本文旨在構建基于寢室長擔任朋輩心理委員的心里輔導模式,以期更高效的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益補充,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健全的人格、個性、心理,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從而積極正確地面對、認識、克服和解決由精神情感心理所引發(fā)的各種矛盾、問題、沖突、危機,達到健康向上的成長目的。
[1]陳佳薇.基于朋輩宿舍心理委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2]李明忠.朋輩心理輔導模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8).
[3]王小芳.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8,(3).
[4]陳國海,劉勇.心里傾訴—-朋輩心理咨詢[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5]王海榮,趙冰潔.高校班級心理保健員的實踐探索與反思[J].校園心理,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