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核醫(yī)學科,江蘇鹽城 224001
近年來,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率有了明顯增加的跡象,前列腺癌骨轉移瘤、多發(fā)性骨髓瘤是典型的惡性腫瘤,兩種疾病雖然對骨骼侵犯的作用機制不同,但均會對患者全身的骨骼系統(tǒng)造成侵犯,一般的影像學檢查由于多以局部檢查為主,很難對這兩種疾病準確鑒別,往往會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由此可見及早的對兩種疾病做出鑒別診斷,對于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2]。在上述研究背景下,該文為了分析SPECT全身骨顯像對前列腺癌骨轉移瘤和多發(fā)性骨髓瘤的鑒別診斷價值,特隨機選定2014年1月—2018年4月該院50例前列腺癌骨轉移瘤患者以及50例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研究,進行如下匯報。
該研究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隨機選定該院50例前列腺癌骨轉移瘤患者作為觀察組,50例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作為對照組,均經(jīng)病理診斷確診。觀察組均為男性,年齡界限在29~76歲,平均年齡為(52.52±6.66)歲;病程在 3~8個月,平均病程為(5.52±1.25)個月;體質量在 18~26kg/m2,平均體質量為(22.34±2.04)kg/m2。 對照組均為男性,年齡界限在30~76 歲,平均年齡為(52.86±6.04)歲;病程在 4~8 個月,平均病程為(5.86±1.14)個月;體質量在 19~26 kg/m2,平均體質量為(22.42±1.86)kg/m2。
納入標準:①病情穩(wěn)定者。②年齡在18周歲以上男性。③家屬、患者均知情,并對“知情同意書”閱讀簽字。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腫瘤、心衰者。②配合度、依從性較差者。③存在精神疾病、溝通障礙、意識障礙者。
采用SPECT掃描儀(型號:E.CAM1345),骨顯像劑99m Tc-MDP 740 MBq,告知患者飲水500~1000 mL,排盡小便,協(xié)助患者采取仰臥位,采集全身的掃描圖像,采用低能高分辨率準直器,參數(shù)設置:140 keV的能峰,能窗20%,256×1 024的矩陣,20 cm/min的采集速度,結合患者的具體身高確定采集時間,大概控制在7~10 min,將所獲得的圖像傳入工作站中。
所有研究對象所獲得的圖像均由同2名臨床經(jīng)驗豐富且具有主治以上職稱的核醫(yī)學醫(yī)師采用雙盲法閱片,對于存在異議的地方,要再次討論,確定最終診斷結果,詳細記錄前列腺癌骨轉移瘤和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病灶分布情況以及核素分布特點。所有研究對象均經(jīng)病理診斷確診,以病理診斷作為金標準,計算診斷符合率[3-4]。
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50例研究對象經(jīng)SPECT全身骨顯像檢查,確診48例,誤診2例,診斷符合率為96.00%(48/50),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40 8,P=0.153 1)。
對照組50例研究對象經(jīng)SPECT全身骨顯像檢查,確診49例,誤診1例,診斷符合率為98.00%(49/50),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10 1,P=0.314 9)。
50例前列腺癌骨轉移瘤患者,病灶分布位置:48例骨盆,占 96.00%(48/50);43 例股骨,占 86.00%(43/50);41 例脊柱,占 82.00%(41/50);38 例胸骨,占76.00%(38/50);39 例肋骨,占 78.00%(39/50);40 例顱骨,占80.00%(40/50)。
50例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病灶分布位置:10例肩關節(jié),占 20.00%(10/50);16 例骨盆,占 32.00%(16/50);20 例顱骨, 占 40.00%(20/50);26 例脊柱,占52%(26/50);50 例肋骨,占 100.00%(50/50)。
50例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以顱骨、骨盆、脊柱、胸骨多發(fā)類圓形濃聚、或者點狀為特征,267個病灶是放射性核素濃集,16個病灶是放射性核素缺損或者稀疏,3例顱骨核素聚集,以帽狀聚集,10例鎖骨、顱骨處核素分布表現(xiàn)為串珠樣,8例四肢大關節(jié)表現(xiàn)為對稱性核素分布濃集。
50例前列腺癌骨轉移瘤患者,632個病灶均是異常放射性核素濃聚,形態(tài)、大小不一,多為不規(guī)則、片狀、條狀、點狀濃集灶,主要分布在患者骨盆、肋骨、脊柱等部位,其中有3例是超級影像。
從上述研究結果可知,多發(fā)性骨髓瘤的活躍區(qū)域是顱骨、脊柱以及肋骨等,主要以放射性核素分布濃集灶存在,部分患者四肢大關節(jié)核素分布情況以對稱性濃聚為主,肋骨會出現(xiàn)串珠樣聚集,顱骨會出現(xiàn)帽狀樣的濃聚。前列腺癌骨轉移瘤多出現(xiàn)在肩關節(jié)、股骨、骨盆、肋骨、脊柱等部位,形態(tài)以及大小不一,主要以異常放射性核素分布濃聚灶存在[5-6]。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骨骼是極易轉移的部位,細胞經(jīng)過血道會轉移到全身的骨骼中,形成骨性病灶,因此前列腺癌轉移病灶往往是大小不一、核素攝取異常、形態(tài)不規(guī)則[7-9]。SPECT全身骨顯像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掃描范圍廣,可有效顯示出全身骨組織病灶的分布情況,有效彌補了CT等影像學檢查方法的不足,SPECT全身骨顯像從骨轉移、骨代謝等多方面對前列腺癌骨轉移瘤與多發(fā)性骨髓瘤做出鑒別[10-11]。該文研究示:觀察組、對照組SPECT全身骨顯像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鄭龍等[11]研究中25例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中,病灶部位:25例在肋骨、16例在脊柱、14例在顱骨、12例在骨盆與肩關節(jié)、7例在股骨與胸骨。33例前列腺癌患者中,病灶部位:32例在骨盆、29例在脊柱、24例在股骨、23例在肋骨、13例在胸骨、10例在顱骨。與該文研究結果相近,證實了SPECT全身骨顯像在前列腺癌骨轉移瘤與多發(fā)性骨髓瘤鑒別診斷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值得作為首選的鑒別、診斷方法,在臨床中參考、借鑒價值較高。
但是該文仍舊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樣本研究容量較小,研究時限過短等,對結果一般性有所影響,因此對于SPECT全身骨顯像在前列腺癌骨轉移瘤與多發(fā)性骨髓瘤鑒別診斷中的可行性、有效性,仍舊需要臨床進一步擴大樣本研究容量,延長研究時段,為臨床評估SPECT全身骨顯像在前列腺癌骨轉移瘤與多發(fā)性骨髓瘤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提供更加嚴謹、科學的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前列腺癌骨轉移瘤與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進行SPECT全身骨顯像檢查,可有效鑒別兩種疾病,對病灶的分布情況以及核素的分布特點做出具體分析,臨床值得信賴并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