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雙,謝 鵬
(1.佳木斯大學 人文學院 ,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2.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732)
1883年3月14日,一位千年偉人停止了跳動的脈搏,被安葬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他就是卡爾·海因里?!ゑR克思。時至今日,我們離馬克思誕辰已經200周年,離他的逝世也已135年。盡管墓地上光滑的大理石碑鐫刻著“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依舊如故,但時過境遷,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時間意義上已告別過去??萍嫉倪M步、生活的改變無不訴說著歷時的變遷。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則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在指引人們改變世界的同時,也改變著自身,在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充實與發(fā)展。尤其是黨的十九大標定了一座里程碑,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歷程走進新時代,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也應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如何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隨即成為新時代的研究者們所熱議的課題。
與此同時,在對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體系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時,思考“探究”本身也是學者們致力探究的問題。依據解釋學語義,此即理解“理解”本身。解釋學除了關注文本本身,還關注理解與闡述文本的行為本身。研究馬克思主義一是理解“最忠實的文本”;二是理解“理解并闡明馬克思主義”這一行為,一言以蔽之,即理解“研究”本身。因為人們在理解問題時經常處在“理解的自我遺忘中”,因而人們應該更加關注自己的關注本身,而不應該只關注自己的關注對象。解釋學存在之合理性便由此賦予,通過使大家對“在理解”更為關注,盡量避免這一過程中的“自我遺忘”。對馬克思主義的篤信者而言,即代表著對“研究(理解)馬克思主義”進行徹底深入的理解與反思。
那么如何反思?從解釋學角度來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主體處于雙重關聯之中:一是與文本相關聯,從主體與文本的關聯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手段是要“回到馬克思”,即理解文本所講的內容,在解釋中進行文本的回歸,充分把握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基底、理論品質、理論精髓和價值理念;二是與現實相關聯,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目的是要“發(fā)展馬克思”,即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時代賦予我們的課新題,并不斷在實踐和創(chuàng)新中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如果要真正“發(fā)展馬克思”就必須“回到馬克思”,而“回到馬克思”的真正目的則是為了更好的“發(fā)展馬克思”??傊?,“回到馬克思”指研究者應尊崇于馬克思主義的純文本釋義,號召回到馬克思文本中去;而“發(fā)展馬克思”意為迎接馬克思來到當下,研究者所推崇的是能夠經得起實踐檢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依據主體和文本二者之間的關聯,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首要目的應該是“回到馬克思”。解釋學認為,文本是思想的載體,而對歷史上的思想,尤其是表達此種思想文本的理解,并非某個可以任意調整其視域的主體對一個確定不變客體的接近,而是兩個彼此獨立、同時具有其不能從根本上加以超越的先見的主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面,任何時代的思想都受其環(huán)境的決定性影響,而且文本一經產生,便具有了某種甚至其作者也不能左右的視域;另一方面,理解者也被他的時代所制約,具有其特定的視域,不可能找到一個完全超然的立場。因此,對文本的理解受到的限制是雙重的,它既來自理解者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也來自他所面對的文本本身,因為后者已經具有自身獨立意義的歷史,即使文本的文字本身能夠保持不變,但其含義即人們對它的理解已經經歷了復雜的歷史演化,與作者寫作時的愿意有了相當的差距。因此,為了更加忠實地體悟作者的愿意,理解者必須盡可能地將自身視域貼近文本的視域,最終形成解釋文本的視域。它既不屬于理解者自身視域,也不屬于文本的視域,而是一個全新的視域。它是理解者力圖解釋文本的過程中所塑造,而最終又反作用于理解者本身,理解者據此理解“在他意義上的”文本。而這即是“回到文本”,它使理解者在其視域通過不斷貼近文本視域的過程中形成新的解釋視域,并據此闡釋文本。從而,理解者對文本的理解取決于理解者視域貼近文本視域的程度。
在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回到文本”這個概念就可理解為“回到馬克思”。當然“回到馬克思”中的“馬克思”并不是單純指“馬克思”這個人,而是指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馬克思”。因此,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都要盡量做到“回到馬克思”,這樣才能對馬克思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悟。那么如何才能“回到馬克思”?一方面,從歷史的環(huán)境出發(fā)理解馬克思。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不同于我們現有的時代,不論經濟基礎亦或上層建筑均有著極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便造成了我們研究馬克思的“誤差”。只有盡可能地減少此種“誤差”,我們才能盡可能地領略馬克思的本真。從歷史環(huán)境出發(fā),便是研究者在充分了解馬克思所處時代的環(huán)境、背景與情境之下,設身處地地研究馬克思文本產生的緣由。理解文本內在包含的思想,從而迫使研究者的視域無限貼近馬克思主義原著和文本的視域,只有這樣才能對馬克思主義原著和文本的真正意義有所領悟,可以體會到馬克思主義所要表達的思想;另一方面,從歷時的發(fā)展出發(fā)理解馬克思。隨著馬克思思想日漸成熟,在特定階段,馬克思也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者。正如他人一般,馬克思的思想也經歷了由淺入深的歷時發(fā)展過程,為了更好地“回到馬克思”,必須更加深入地了解馬克思的思想變化歷程,并理解此種變化產生的原由。任何的思想都有其繼承性,要明白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后的馬克思的思想,對他之前的思想也須得明晰。只有這樣,研究者才能充分地把握馬克思其人,探究馬克思的思想與心理的變化,通過視域無限地貼近馬克思寫作時所賦予的文本視域,最終“回到馬克思”。
解釋學闡明了主體的理解和主體的現實需要之間的關聯性。以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等為代表的本體論的解釋學認為,文本的意義處于“待生狀態(tài)”,它不單是作品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以羅蒂為代表的實用主義的解釋學則表示,理解的目的便不在于把握作者的思想,而是在于給文本創(chuàng)造意義。創(chuàng)造的方式就是將其與現實相結合,達到理解者的需要。所以說,如果沒有了實踐與應用,理解也就不會存在;在進行理解的過程中,不僅是便于實踐與應用,理解也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
所以,要想“發(fā)展馬克思”,就必須先做到“回到馬克思”。馬克思的作品發(fā)表之后,這些作品就處于一個“待生狀態(tài)”,具有了獨立于馬克思思想的命運。由于理解者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知識結構,因而在閱讀馬克思著作之時,必然會帶著自身的視域進行理解、闡釋,為馬克思的著作創(chuàng)造他所理解的含義。“發(fā)展馬克思”這一論斷應從三個方面理解:其一,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看待問題,并且能夠進行深層次的理論與實踐;其二,馬克思主義是具有時代性的,必須結合時代特點才能對思想有一個更深的理解;其三,站在時代前沿,用不斷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對理論進行豐富和發(fā)展。
那么,當代的我們?yōu)槭裁茨軌蚶斫猱敃r著書立言的馬克思呢?因為在存在的意義上,我們不可能真正告別過去。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代,是機器大工業(yè)剛剛興起,新興資產階級擺脫了與封建殘余勢力的對抗,使資本主義獲得充分發(fā)展的時代。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解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凸顯,馬克思主義正是基于當時激烈的社會矛盾而產生,作為工人階級的“圣經”為無產階級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盡管時代在變化,但是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在現代仍然能找到影子。歷史傳統(tǒng)不是在我們的存在之外,而是在我們的存在之中。因此,我們不僅需要馬克思,而且更能夠深刻理解馬克思。不能說我們回到馬克思的社會,回到當時的年代,因為那個時代一直就在現代社會中存在著;不僅僅是我們走向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也正積極地融入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所以,馬克思主義更容易被我們所接受,能夠指導我們進行社會實踐,并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然而,即使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置于現代社會中進行分析,每個時代的背景畢竟還是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因此,在看待問題的角度上,我們和馬克思的思考視角也就會有差異。來自美國的一位理解學家赫施認為:文本本身的意思是固定的,而讀者不同,對文本的理解也會存在差異。在這一層次上,需要我們學習的是列寧、毛澤東和習近平等人的思想,他們在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時,均站在了各自時代發(fā)展的歷史高度,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而且深刻體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課題對其進行了豐富和發(fā)展。只有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永葆青春和活力,而更好地指導社會主義社會實踐。不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充分體現讓馬克思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價值取向。
“回到馬克思”并不排斥“發(fā)展馬克思”,二者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兩者之間構成了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其中,“回到馬克思”是手段,“發(fā)展馬克思”是目的?!盎氐今R克思”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發(fā)展馬克思”,“發(fā)展馬克思”則是在“回到馬克思”的基礎之上實現。張一兵出版的《回到馬克思》中論述到:我們回到馬克思是為了挖掘我們這一代更加關心的“馬克思如何走向當代”這樣一個歷史課題,了解歷史是為了更好的發(fā)展當下。
“回到馬克思”、“發(fā)展馬克思”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限制,但是二者又能進行適當的補充和發(fā)展。首先,要想“發(fā)展馬克思”,先要“回到馬克思”,同時前者又對后者的內涵存在一定的限制。如果沒有這種限制,那么“回到馬克思”就失去了研究價值,只是單純地對這一學術思想進行閱讀而已;其次,反過來,后者對前者也具有特定的限制作用。只有“發(fā)展馬克思”,才能對“回到馬克思”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只有“回到馬克思”,方能更加充分地“發(fā)展馬克思”。
“發(fā)展馬克思”并不僅僅意味著要讓馬克思主義走入現時代,而是通過學習和研究,在實踐的過程中讓我們學會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方法和理論精髓。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做到全面深刻掌握馬克思主義,真正“回到馬克思”。只有如此,才能實現“發(fā)展馬克思”。所以說,后者一直蘊含在前者的內容里,后者的內容里也包含著前者,二者相互滲透。如果有人認為這兩個內容是互相排斥的,無疑會陷入片面主義的觀點。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運用,在于在堅持中不斷發(fā)展、發(fā)展中不斷堅持,更在于“回到馬克思”的文本闡釋與“發(fā)展馬克思”的現實回歸的理論契合。黨的十九大報告表明:實踐永無止境,理論創(chuàng)新要與實踐保持同步。世界歷史日新月異,中國也迎來了闊步前進的嶄新時代,我們只有堅持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社會和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在理論與實踐上時刻保持先進性和科學性。同時,我們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不斷發(fā)展和豐富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進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體系是名副其實的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并“回到了馬克思”,是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繼承和延續(xù),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進一步解讀與“回歸”。
任何一種思想理論都不能主觀臆想、憑空捏造,都有其科學的邏輯延續(xù)和新發(fā)展歷程。中國共產黨97年的奮斗歷史,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不斷結合的歷史進程。在這個奮斗歷程中凝練了兩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黨的第十八次全體會議召開之后,我國黨中央積極地展開工作,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對馬克思主義繼續(xù)完善和發(fā)展,緊密結合時代背景和實踐需要、抓住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前存在的這一根本問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縱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體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分別是“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首先是“八個明確”,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核心要義,明確了新時代八個方面的重要內容:一是我國在當前階段的總任務、二是我國當前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三是我國在整體和戰(zhàn)略方面的布局和規(guī)劃、四是對改革要實現的總目標進一步深化、五是堅持依法治國的道路不動搖、六是確立軍隊建設過程中要實現的目標、七是堅持中國式的外交道路、八是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實質;其次是“十四個堅持”,堅持的內容有: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繼續(xù)進行全方位的改革、遵循新發(fā)展理念的內容、保證人民是國家真正的主人、繼續(xù)強化依法治國、關注民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堅持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宣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加強對黨的監(jiān)督。這些都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之上,對馬克思的“理論回歸”,構成了新的歷史時期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方略。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并“發(fā)展了馬克思”,是緊扣新時代新矛盾新變化的現實回應,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內容博大精深:緊密圍繞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一系列相關的理論問題展開論述,形成了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回答了如何面對新時期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方面,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要矛盾學說的重大完善和發(fā)展,進一步深刻表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時代性和發(fā)展性;報告表明:繼續(xù)堅持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為人類自由全面發(fā)展營造環(huán)境、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論述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進一步完善和創(chuàng)新;報告表明:人類與自然界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發(fā)展、保護自然環(huán)境。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人與自然關系的學說同當代中國發(fā)展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和理論結晶。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方面,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不移貫徹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fā)展理念,全面反映了新時期中國人們對時代發(fā)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對馬克思主義最新時代成果的補充和發(fā)展;報告指出:市場應該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創(chuàng)新了馬克思主義者對市場和政府作用的認識,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方面,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優(yōu)勢。這一論述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問題提高到了社會主義本質層面;報告進一步強調:全面推進國家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這一論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報告指出:要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社會主義民主形式,拓寬人民民主渠道,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豐富和完善。
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方面,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一論述明確了中國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報告提出:時刻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制度治黨與思想建黨要同向發(fā)力,統(tǒng)籌兼顧,進一步強調了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的是黨的政治建設,這是對政黨本質的深刻揭示,是對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報告提出: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糾正各種不正之風,增強我黨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能力,這也是新時期全面從嚴治黨重要經驗的集中體現,是懲貪戒腐、肅清生態(tài)的重要法寶,強調了中國共產黨要勇于自我革命。
3.堅持“回到馬克思”和“發(fā)展馬克思”有機結合,時刻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就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及其當代價值。
毋庸置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回到馬克思”和“發(fā)展馬克思”有機結合,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繼承和發(fā)展,它們擁有相同的理論基礎、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思想本質,都是共產黨人智慧的結晶,凝聚了中國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力量。這一思想體系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又不斷將其應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領域,使得這一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永遠閃爍著耀眼的光輝,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我們必須堅持“回到馬克思”和“發(fā)展馬克思”有機結合,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清醒的把握這一理論體系的內涵和觀點,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充分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精髓,以幫助我們解決實踐中的各種問題。要堅持問題導向,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提供的歷史機遇,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當前我國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統(tǒng)籌推進“五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七大發(fā)展戰(zhàn)略”,為把我國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不懈奮斗,而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及其當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