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齊
(佳木斯大學 公共外語研究部,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研究性教學方法與授受性教學方法概念相對。研究性教學與授受性教學在人類全面發(fā)展的大前提下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長久以來教育界都過分尊重授受教育,完全忽視了研究性教育。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為了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應該更加強調研究的重要性,改變傳統(tǒng)的機械教學方式。研究性教學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師不能直接傳授給學生問題的結論,而是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行提出問題,并且通過查閱資料、研究問題得出自己的結論。為了指導學生,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提供豐富的學術信息,必須說明自己的學術觀點,引導學生進行溝通和討論;學生出于學習興趣,在教師這個指導者的幫助下從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學習資料中選擇研究課題,包括文本、社會環(huán)境等,進行主動地學習并加以應用。研究性教學強調在課程與學習交互過程中研究的重要性,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研究,激起學生學習熱情,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英語研究性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一種教學形式。在英語學科教學中運用知識水平、敬業(yè)精神、合作精神、嚴謹作風等多種要素,使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得到優(yōu)化。[1]研究性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教育觀念、知識傳播等方面都有不同,需要依托新的教學條件,采取新的教學策略,對于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教師的教學策略與學生的學習策略都要發(fā)生變化。
“杰出的研究者往往是公認的富有責任感而善于啟發(fā)學生的教師?!盵2]弗萊克斯納主張大學教學以發(fā)展智力為目標,是高層次的理性教育,大學教師只是一個指導者,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習主體。
首先,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從課程的制定者、執(zhí)行者、講授者轉變?yōu)榱苏n程目標的設定者,是學生課上學習的指導者,學生課下學習的幫助者。在這個轉變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僅僅是教與學,而且是共同研究,相互印證的關系。其次,研究性大學公共英語教學關注的是教學的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英式和美式的英語發(fā)音、語法、翻譯理解、文化差異等問題,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在合作之中不僅可以學會獨立思考,并且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享資源,在這種相互激勵與爭論中,可以激發(fā)想象力,獲得不同的學習效果。因而,這類互動活動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表達和信任的能力,并且可以增強學生服從合作要求和完成合作項目的能力。大學公共英語課程對教學內容有系統(tǒng)的理解,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豐富和知識的更新,其教學內容也不斷的在添加,如現(xiàn)代與古代的經(jīng)濟、政治、哲學、歷史、科學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大學公共英語課程的研究進入到了未知世界,學生可以按照本身的愛好和社會問題抉擇自己的研究對象和工具,這是對英語基礎知識的深入理解,也是對跨文化差異的挑戰(zhàn),甚至包括其他學科的綜合選擇。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非線性的,不局限于學科和教材。大學英語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應該始終對教學目的和內容持有開放的態(tài)度。
研究性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的實用性,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自我認知,取得英語知識和認識學習方法。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可以得到發(fā)展。由此可見,大學公共英語研究教學可以在不遺漏隱性知識的情況下獲得顯性知識。實踐過程需要關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注意學生的參與程度,另一方面是激勵學生在對目標問題進行了實際調查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看法。由于個體經(jīng)驗和社會背景的不同,每個學生對學科的理解也會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觀點。此時,教師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有興趣,也有可能測試和積累這些不同的觀點,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更先進的個人經(jīng)驗。在此基礎上,因為社會中的許多重要問題和英語教學教授的內容相關聯(lián),并且英語教學也強調教學內容和研究結合實際的社會生活,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鼓勵學生把課堂研究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
杜威提出的“學中做”應當作為實踐活動的指導理論,首先實踐活動不能脫離學習研究的目標,要根據(jù)研究目標制定實踐方案,有目的的進行實踐活動,其次在學習研究中也不能脫離實踐,學生要豐富自己的活動、情感、意志和精神,實現(xiàn)口語學習中已知詞匯和句型的統(tǒng)一。讓學生有備而來,是“學中做”教育理論的條件,因此,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這樣學生能夠根據(jù)教師制定的學習目標,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能夠帶著問題利用圖書館書籍資源、網(wǎng)絡信息技術或進行社會調查,在多項活動中挖掘自己的答案。同時,實踐性也是“學中做”的核心特征,外語研究性學習活動應該以一種可操作的方式,以一種非正式的方式進行,如課堂討論和課外競爭,要鼓勵學生進行多樣的活動或者制定個性化的學習,加強學習的豐富性,從而讓學生的從狹小的課堂走進資源豐富的活動中,在活動中學習和探索,在活動中發(fā)展自我能力。有些活動可以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有些活動可以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并且應該提供一個時間跨度。時間和空間都應該靈活掌握,將課堂變成設立目標,提出問題的地點,利用MOOC、微課等新型教學手段進行翻轉,為學生設立更多的目標,提供更多不同的選擇,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語言和英語文化的興趣。在過程中仍然要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鼓勵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持有不同的觀點,允許學生犯錯誤,在相互印證和尋求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實踐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持有開放的態(tài)度,而且要靈活采取“對話”策略增強學生學習效果。中國與西方早期的教育理論當中都推崇使用對話來進行真理的傳遞,“對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提問題和給答案,而是一種滲透進靈魂的精神互動,是一種探索真理和知識的手段。在研究性英語教學的教學中,對話是一種新型師生平等關系上的交流與知識構建,也挑戰(zhàn)了原有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和主觀認定。[3]對話的結果不是順從或壓制,而是在連續(xù)的對話中匯聚不同的想法從而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在此過程的作用就是創(chuàng)建良好的對話環(huán)境,創(chuàng)建對話目標,提供對話幫助,使對話順利進行,讓學生認真傾聽,認真思考,接受正確評價,培養(yǎng)“不遷就的寬容,友好的批評,不帶偏見的責備”的良好對話氛圍。
研究性學習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不僅需要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要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與手段。采用正確的學習策略,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通過獨立思考,探索問題,得出結論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研究性學習首要的目的是研究,研究具有鮮明的發(fā)展特征,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以研究為目的,需要學生個人有更大的主動性,對研究目標進行大量的材料收集,對研究背景有深刻認識,對研究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才能創(chuàng)新觀點。因為研究目標不同,學生應該根據(jù)自身層次進行適合自己的獨立學習,學習形式可以包括課前獨立閱讀資料,課中思考和參與討論和課后練習及撰寫研究報告,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的問題意識。在研究性學習策略中,合作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延伸,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個人的探究能力的拓展,而合作性策略強調團隊合作,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對其是良好的補充與幫助。學會合作是合作學習策略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建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分成小組積極的參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形成活躍的學習環(huán)境是必要的。進行如VCR視頻拍攝、形成英語口語小組或表演英語戲劇等形式將學生聚合在一起,小組氛圍使其將學習目標當作己任,能夠主動的參與合作、培養(yǎng)英語能力。在分工合作中,學生能夠培養(yǎng)獨立自主,敢于探索的學習精神,也能通過研究方案,討論具體方法,提出質疑,獲得自己獨特的結論。
愛因斯坦在1936年的演講中指出:“學校始終應當把發(fā)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發(fā)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取得專門知識放在首位”。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本身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還應該提出相應的諸如文化、歷史等問題并進行研究。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研究性教學讓學生能夠接觸更多的學習資料,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學生的學習和研究內容不僅是針對確定性知識,還要包括不確定的知識。確定性知識是英語語言,不確定性知識是學科知識的延伸,它遠遠超出教科書,涉及社會、人類、歷史和其他方面。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英語知識后,在額外的探索中提高自己,將課堂作為走入廣闊知識世界的前站,訓練他們的探索能力,更好地學習知識,并使用語言進行有效的溝通。在基于教學內容的更具針對性的多維學習情境中,以學習目的為基礎提出的問題和為研究題目搭建的框架中,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和研究,學生對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設立的目標做出各自不同的判斷,在課后對學習資料進行進一步的信息采集,分析和查閱,從而得出結論。盡管這種探索并不能包含所有的科學科目,但是這個對所掌握的英語知識之外的學科的探究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為將來可能的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現(xiàn)有的東西,而是誘導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喚起人們的生命意識、價值感、生命精神運動的根基?!盵4]研究性教學使得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極大的轉變,日益更新的信息技術為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互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為學習材料的開放性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儲備,研究性教學為公共英語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并以此需要采用新的學習和教學策略,誘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