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賢達
(山東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劉言史,中唐時人。晚唐文人皮日休稱美其詩:“美麗恢贍,自賀外,世莫得比?!盵1]39歷史上,劉言史詩名不顯,今人關注亦較少。然觀其詩卻不乏佳篇,實有可取處。誠如嚴羽《滄浪詩話》所云:“大歷以后,我所深取者,李長吉、柳子厚、劉言史、權德輿、李涉、李益耳?!盵2]163嚴羽把劉言史比附李賀、柳宗元兩位唐代的第一流詩人,足見其對劉言史的器重,劉言史應在唐代詩人中占有一席之地。孟子曾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盵3]329為了深入對劉言史詩歌的認識,有必要先“知人”。劉言史在兩唐書中無傳,其生平事跡散見于皮日休《劉棗強碑》、辛文房《唐才子傳》兩書中,考辨兩篇文章并聯(lián)系其詩歌,本文從字號、家世、生卒年、籍貫、仕歷五個方面來梳理劉言史的生平情況。
劉言史,字言史,名不詳,世稱“劉棗強”。《劉棗強碑》:“有與李賀同時者劉棗強焉,先生姓劉氏,名言史?!墒亲嗾埞傧壬?,詔授棗強縣令,先生辭疾不就?!盵1]39古人的名、字、號屬于中國文化史的重要內(nèi)容,正所謂“人生而有名,冠而有字”,[4]36關于劉言史名、字、號的記載,文獻中僅此簡略載述。從中我們可以復合出三種可能性:一是,劉言史,字言史,名不詳;二是,劉言史,名言史,字不詳;三是,“言史”即是“字”又是“名”。按照古人的習慣,“名”與“字”共用一個的可能性不大。皮日休文中云:“先生姓劉氏,名言史”,“名言史”非。案,劉言史死后,友人孟郊曾作《哭劉言史》一詩,按照常理,古人一般不稱“名”,習慣于稱“字”,以示尊敬,所以“言史”應為“字”而非“名”?!疤枴蓖莿e稱,因人、因事、因地而得,“劉棗強”即是別稱,其“號”得于“詔授棗強縣令”一事,且劉言史本人以病為由沒有接受,無形中為其聲譽增價,由此“世重之曰:劉棗強亦如范萊蕪之類也”,[1]39時人把劉言史媲美東漢名士范丹,使得“劉棗強”這一名號享譽當時并得以流芳后世。
劉言史出身顯貴?!秳棌姳罚骸肮氏鄧]西公夷簡之節(jié)度漢南也,少與先生游”,[1]39《唐才子傳》:“故相國隴西公李夷簡為漢南節(jié)度,與言史少同游習?!盵5]252由此觀之,劉言史與李夷簡少時即相識,曾一同游玩、讀書。李夷簡是宗室子弟,根據(jù)《新唐書》的記載,李夷簡乃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的四世孫。父李自仙,曾為楚州別駕。祖李察言。伯祖李希言,曾為右金吾大將軍、太子詹事等官。曾祖李璥,曾為鄂州刺史。[6]3552-3553劉言史小時候便與李夷簡這樣出身顯赫的達官顯貴相識,可知其出身亦非尋常人家,此可為劉言史出身顯貴的第一條證據(jù)。
劉言史詩《春游曲》:“噴沫團香小桂條,玉鞭兼賜霍嫖姚。弄影便從天禁出,碧蹄聲碎五門橋?!盵7]5325“桂條”乃古代名馬,“五門”乃皇宮禁地,詩中引漢代名將霍去病代指達官。又,《樂府雜詞》三首:“紫禁梨花飛雪毛,春風絲管翠樓高。城里萬家聞不見,君王試舞鄭櫻桃;蟬鬢紅冠粉黛輕,云和新教羽衣成。月光如雪金階上,迸卻頗梨義甲聲;不耐簷前紅槿枝,薄妝春寢覺仍遲。夢中無限風流事,夫婿多情亦未知?!盵7]5326“紫禁”乃帝王居所,詩中描寫皇宮內(nèi)舉行歌舞表演的場景,“云和新教羽衣成”當指“霓裳羽衣曲”,乃玄宗時期所制樂曲。以上所舉詩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歸屬于貴族階級的器物、處所、樂舞等,絕非一般人所能常見,此可為劉言史出身顯貴的第二條證據(jù)。
劉言史詩《觀繩伎》:“泰陵遺樂何最珍?彩繩冉冉天仙人……坐中還有沾巾者,曾見先皇初教時?!盵7]5323宋人趙與虤《娛書堂詩話》云:“唐劉言史《觀繩伎》一篇末聯(lián)云:‘坐中還有沾巾者,曾見先皇初教時?!w謂玄宗遺樂。近時高九萬賦《觀思陵御制墨本絕句》,正用此意。詩云:‘淡黃越紙打殘碑,盡是先皇御制詩。白發(fā)內(nèi)人和淚看,為曾親見寫詩時?!盵8]500泰陵,乃唐玄宗墓,由詩意可知,劉言史曾親見玄宗時音樂,此可為劉言史出身顯貴的第三條證據(jù)。至于現(xiàn)存劉言史詩中所反映出的其一生貧困潦倒之景況,一方面與其老病纏身有關;另一方面與其仕途多舛有關,并不能由此認定劉言史出身寒微。
劉言史的家庭成員,從其現(xiàn)存詩中考察,知其有一姐,多弟,多子。
劉言史有一姐。劉言史有詩《送人隨姊夫任云安令》,詩題中出現(xiàn)“姊夫”字眼可證。姊夫即姐姐的丈夫,曾任云安令。
劉言史有弟。劉言史詩《題十三弟竹園》:“繞屋扶疏聳翠莖,苔滋粉漾有幽情。丹陽萬戶春光靜,獨自君家秋雨聲?!盵7]5326詩題中出現(xiàn)“十三弟”字眼可證。又,《題源分竹亭》:“繞屋扶疏千萬竿,年年相誘獨行看。日光不透煙常在,先校諸家一月寒?!盵7]5328對比上述兩首詩,都以“竹”為描寫對象,而且在用語上有相似之處,由此推測,這兩首詩應該作于同一地,后一首詩中“源分”二字或為其十三弟名,既然出現(xiàn)“十三”這一次序,可知劉言史不止一弟。
劉言史有子。劉言史詩《扶病春亭》:“強梳稀發(fā)著綸巾,舍杖空行試病身?;ㄩg自欲徘徊立,稚子牽衣不許人?!盵7]5327詩中出現(xiàn)“稚子”字眼可證。稚子即幼子,由此推測,劉言史不止一子。
關于劉言史的生、卒年,文獻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根據(jù)現(xiàn)存史料,實有跡可循。
劉言史卒于元和七年(812),死后葬在襄陽柳子關?!秳棌姳罚骸肮氏鄧]西公夷簡之節(jié)度漢南也,少與先生游,且思相見,命列將以襄之髹器千事賂武俊,以請先生。武俊許之。先生由是為漢南相府賓冠。……后從事又曰:‘劉棗強縱不容在賓署,承乏于掾曹,詘矣。奚不疏整其秩?’相國不得已,而表奏焉。詔下之日,先生不恙而卒。……墳去襄陽郭五里,曰柳子關?!盵1]39-40又,吳廷燮《唐方鎮(zhèn)年表》:“元和六年(811)四月庚午,以戶部侍郎、判度支李夷簡檢校禮部尚書、襄州大都督府長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元和八年(813)正月癸未,以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李夷簡檢校戶部尚書、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盵9]631由此可知,李夷簡于元和六年四月(811)出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于元和八年正月(813)卸任,前后在職將近兩年時間?!吧侥蠔|道”治所在襄陽,由文中“命列將以襄之髹器千事賂武俊”可知,劉言史“為漢南相府賓”時,正是李夷簡出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時期。又,《唐才子傳》:“故相國隴西公李夷簡為漢南節(jié)度,與言史少同游習,因遺以襄陽髹器千事,賂武俊請之。由是為漢南幕賓,日與談讌,歌詩唱答,大播清才。問言史所欲為,曰:‘司空掾甚閑,或可承缺。’遂署。雖居官曹,敬待埒諸從事。歲余奏升秩,詔下之日,不恙而終?!盵5]252-255文中有“歲余奏升秩”語,“歲余”即一年多。根據(jù)上述,李夷簡節(jié)度漢南只有一年多,并且元和八年正月(813)已改任。既然劉言史死于做漢南幕賓時,可以斷定為元和七年(812)無疑。
案,上述引文中,《劉棗強碑》:“命列將以襄之髹器千事賂武俊”,《唐才子傳》:“因遺以襄陽髹器千事,賂武俊請之”。此中兩處的“賂武俊”一事非?!短品芥?zhèn)年表》:“貞元十七年(801)六月丁巳,成德軍節(jié)度、恒、冀、深、趙、德、棣觀察等使,恒州大督都府長史、檢校太尉、中書令、瑯邪郡王王武俊薨,贈太師,謚忠烈?!盵9]582由此可知,王武俊于貞元十七年(801)死,按上文所述,李夷簡節(jié)度漢南時間為811~813年,那么上述兩文中提到的李夷簡賂王武俊一事則不符合歷史事實。又,《唐方鎮(zhèn)年表》:“貞元十七年(801),秋七月辛巳,以前成德軍節(jié)度副使、檢校工部尚書、知恒府事、清河郡王士真起復授恒州長史,充成德軍節(jié)度使?!退哪?809),三月,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士真薨,其子副大使承宗自為留后。九月庚戌,以成德軍都知兵馬使、鎮(zhèn)府右司馬王承宗起復檢校工部尚書,充成德軍節(jié)度使……元和七年(812),王承宗。”[9]582-584“(王)士真,其(王武俊)長子也”[6]5955,王承宗乃王士真之子也。由此推知,李夷簡所賂之人或為王武俊之孫、王士真之子——王承宗。
劉言史約生于公元751至757年之間?!秳棌姳罚骸坝信c李賀同時者劉棗強焉……故相國隴西公夷簡之節(jié)度漢南也,少與先生游?!盵1]39《唐才子傳》:“與李賀、孟郊同時為友……故相國隴西公李夷簡為漢南節(jié)度,與言史少同游習?!盵5]252《全唐詩》卷首語:“劉言史,邯鄲人,與李賀同時?!盵7]5321根據(jù)杜牧《李賀集序》可知,[10]148-149李賀生于公元790年,卒于公元816年,總共活了27歲。假設劉言史與李賀同時,劉言史卒于812年,又早亡李賀四年,按此論斷劉言史的年壽也很短促。然而,考察劉言史現(xiàn)存詩歌可知,其一生漂泊四方,游歷中國南北之地達幾十處,皮日休又言其歌詩千首,如果其年壽短暫,似乎難以完成這樣的壯舉。再者,通過考察劉言史現(xiàn)存的詩歌,諸如《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觀繩伎》等,以及《劉棗強碑》、《唐才子傳》可知,劉言史與王武俊的交往真實可信。王武俊卒于公元801年,隴西公李夷簡請劉言史在公元811年,這中間即十年時間,已占李賀27年年壽之三分之一,由此推知,言劉言史與李賀同時斷然不可信。然“與李賀為友”可為一強解:誠如韓愈、孟郊一般,劉言史中年以后相識李賀,兩人成忘年之交,在此姑且備一說。又,孟郊生于公元751年,卒于公元814年。劉言史與孟郊乃摯友,劉言史有《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初下東周贈孟郊》詩,劉言史死后,孟郊有《哭劉言史》詩悼念亡友,由此觀之,兩人之間友情深摯,言劉言史與孟郊同時亦可信。又,《劉棗強碑》云:“(劉言史)少與先生(李夷簡)游”,《唐才子傳》云:“(李夷簡)與言史少同游習”可知,劉言史與李夷簡少時即有交往,李夷簡生于公元757年,卒于公元823年,言劉言史與李夷簡同時亦可信。綜上所述,劉言史生年當與孟郊、李夷簡相仿,可以推測為公元751至757年之間。
劉言史的籍貫是洛陽?!秳棌姳罚骸安辉斊溧l(xiāng)里。”[1]39《唐才子傳》:“趙州人也。”[5]249《全唐詩》卷首語:“劉言史,邯鄲人?!盵7]5321古趙州即邯鄲,說劉言史是邯鄲人是錯誤的,劉言史乃洛陽人。劉言史詩《廣州王園寺伏日即事寄北中親友》:“南越逢初伏,東林度一朝。曲池煎畏景,高閣絕微飆。竹簟移先灑,蒲葵破復搖。地偏毛瘴近,山毒火威饒。裛汗絺如濯,親床枕并燒。墜枝傷翠羽,萎葉惜紅蕉。且困流金熾,難成獨酌謠。望霖窺潤礎,思吹候生條。旅恨生烏滸,鄉(xiāng)心系洛橋。誰憐在炎客,一夕壯容銷?!盵7]5325詩系劉言史旅居廣州時期所作,其中“旅恨生烏滸,鄉(xiāng)心系洛橋”一句已經(jīng)明確交代詩人籍貫為洛陽。洛橋,即洛中橋?!杜f唐書》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職官二》云:“凡天下造舟之梁四……石柱之梁四,洛則天津、永濟、中橋,灞則灞橋。”[11]1841由此觀之,洛陽有橋四座,劉言史詩中“洛橋”為其中之一,具體所指不明。另外,劉言史的許多活動軌跡亦圍繞洛陽展開,諸如《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北原情》三首等詩皆可為旁證。
案,劉言史詩《泊花石浦》:“舊業(yè)叢臺廢苑東,幾年為梗復為蓬。杜鵑啼斷回家夢,半在邯鄲驛樹中?!盵7]5326詩中出現(xiàn)“回家”、“邯鄲”字眼,由此,有人認為劉言史籍貫在邯鄲,即趙州。除《唐才子傳》、《全唐詩》外,清代官修地方志《畿輔通志》亦云:“劉言史,邯鄲人,以詩歌知名。李夷簡節(jié)度漢南辟為從事,卒于襄陽”,[12]今人商隸君也認為劉言史是趙州人,今河北邯鄲,[13]29這一論斷非。試聯(lián)系劉言史詩《春過趙墟》:“下馬邯鄲陌頭歇,寂寥崩隧臨車轍。古柏重生枝亦干,馀燎見風幽焰滅。白蒿微發(fā)紫槿新,行人感此復悲春?!盵7]5324綜合觀之,這兩首詩皆是詩人詠史、懷古之作,因戰(zhàn)亂(安史之亂)導致邯鄲城破敗,詩人過此,憶起往昔古城的輝煌歷史不由得心中感嘆,發(fā)此悲音。《泊花石浦》中“半”字顯然明示并未直達鄉(xiāng)里,《春過趙墟》中“過”字表明詩人是偶然過此,從情感態(tài)度上判斷并非是對其鄉(xiāng)里的悲嘆。
案,皮日休乃晚唐人,去劉言史數(shù)十年,相比于辛文房等,時間斷限不長。然而皮氏在碑文中言不祥其鄉(xiāng)里,原因或有二:一方面,劉言史人名、詩名不顯,僅在一定范圍內(nèi)小有名氣,其生平事跡鮮為人所知。另一方面,觀《劉棗強碑》:“邑人劉永,高士也。嘗述先生之道業(yè),嘗詠先生之歌詩,且嘆曰:‘襄之人,只知有孟浩然墓,不知有先生墓,恐百歲之后,埋滅而不聞,與荊棘凡骨混。吾子之文,吾當刊焉?!招菰唬骸婕崔龑殻浿卫?。’”[1]40這段話交代了此碑的成文緣起,皮日休亦假借他人之口述成書,慕劉言史者乃高士劉永,非皮氏。由此觀之,皮日休不詳其鄉(xiāng)里亦情有可原。
唐代以科舉為主要入仕途徑。然《唐才子傳》:“(劉言史)少尚氣節(jié),不舉進士?!盵5]250這種說法未免有誤。觀劉言史《偶題》詩其一:“金榜榮名俱失盡,病身為庶更投魑。春娥慢笑無愁色,別向人家舞柘枝?!盵7]5330從“金榜榮名”四字看,劉言史曾有過求取功名之經(jīng)歷,后來因被貶官除名才有“俱失盡”一說。
劉言史曾為小吏?!杜碱}》詩其二:“得罪除名謫海頭,驚心無暇與身愁。中使不知何處住,家書莫寄向春州?!盵7]5331詩中“謫”字說明詩人曾為官,被貶的原因從“得罪除名”四字看,或因詩人觸犯權貴?!秳棌姳芬嘣疲骸皠棌娨嗳绶度R蕪之類也”,[1]39范丹乃中國古代廉吏的典范,把劉言史比作范丹,可為其曾做過官的旁證。
劉言史曾被詔授棗強縣令,以病拒之。《劉棗強碑》:“武俊益重先生。由是奏請官先生,詔授棗強縣令,先生辭疾不就?!盵1]39《唐才子傳》:“(王武俊)因表薦請官,詔授棗強令,辭疾不就,當時重之?!盵5]251劉言史因病據(jù)官一事可為之一辨,從其現(xiàn)存詩中看,劉言史一生“貧”、“老”、“病”、“苦”是信實的。其詩中提到“病”字達幾十處之多?!耙虿〔痪汀笨梢猿蔀閾?jù)官的原因之一,與王武俊理念不合或為劉言史據(jù)官的原因之二?!缎绿茣罚骸巴跷淇。瑢殤?762)初……寶臣遂以恒、定等五州自歸,共平余賊,武俊謀也。奏兼御史中丞,封維川郡王?!伦?779—805)擢為兵部郎中,授武俊檢校秘書監(jiān)兼御史大夫、恒冀觀察史?!盵6]5951-5952又,《唐方鎮(zhèn)年表》:“王武俊,建中三年(782)二月甲子為恒冀觀察使。六月,恒冀觀察使王武俊反?!盵9]579又,劉言史詩《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詩題下注“王中丞,武俊也。”[7]5323通過上述記載可知,王武俊為官御史中丞應在762年至782年之間,自782年二月始為恒冀觀察使。既然詩題中有“中丞”二字,可知劉言史造訪王武俊在782年二月之前。又,《劉棗強碑》:“王武俊之節(jié)制鎮(zhèn)冀也,先生造之?!盵1]39又可知,劉言史造訪王武俊在其為恒冀觀察史時期(782年二月以后),綜上所述,可以推知劉言史造訪王武俊的時間應在建中三年(782)年,且在二月之前。上文又提到“建中三年,六月,恒冀觀察使王武俊反”,王武俊敬重劉言史,待其甚厚,兩人的“文武之會”可證,《劉棗強碑》:“武俊性雄健,頗好詞藝,一見先生,遂加易敬,將署之賓位,先生辭免。武俊善騎射,載先生以貳乘,逞其藝于野。武俊先騎,驚雙鴨起于蒲稗間,武俊控弦,弦不再發(fā),雙鴨聯(lián)斃于地。武俊歡甚,命先生曰:‘某之伎如是,先生之詞如是,可為文武之會矣。何不出一言以贊邪?’先生由是馬上草《射鴨歌》。以示武俊。議者以為彌正平《鸚鵡賦》之類也。武俊益重先生?!盵1]39由此,王武俊謀反一事,劉言史或事先知曉,從“先生造之”一語看,劉言史是主動依附王武俊的,本希望求一寄身之所,未曾料想王武俊有大逆行為,劉言史或為避禍保身,或為非議王武俊謀逆行徑,總之,這可成為其不就棗強縣令的又一原因。
劉言史曾為司空掾?!秳棌姳罚骸?李夷簡)問先生所欲為?先生曰:‘司空掾甚閑,或可承缺。’相國由是掾之?!盵1]39《唐才子傳》:“(李夷簡)問言史所欲為,曰:‘司空掾甚閑,或可承闕’,遂署。”[5]255由此可知,劉言史確曾為官司空掾,此時應是詩人晚年,歷經(jīng)滄桑以后,已是老病纏身之軀,一“閑”字突顯出詩人只希求靜謐地了卻余生。又,《劉棗強碑》:“后從事又曰:‘劉棗強縱不容在賓署,承乏于掾曹,詘矣。奚不疏整其秩?’相國不得已,而表奏焉。詔下之日,先生不恙而卒?!盵1]39-40《唐才子傳》:“雖居官曹,敬待埒諸從事。歲余奏升秩,詔下之日,不恙而終?!盵5]255“歲余”表示劉言史為官司空掾有一年多時間,“表奏”、“升秩”語表示李夷簡曾為其奏請升官,具體任何職未知,詔下之日,劉言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