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菊
(西南民族大學 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地方志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內(nèi)容多姿多彩,體例獨創(chuàng)一格,它能反映出一個地區(q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真實情況,是我國獨有的重要文獻典籍。英國漢學家偉亞烈力曾這樣評價中國地方志:“無論從它們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它們有系統(tǒng)的全面性方面來看,都是任何國家的同類文獻所不能比擬的?!盵1]
重慶,位于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簡稱巴和渝。也有山城、霧都之稱。重慶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較晚,因此地方文獻資料也比較少。就目前來看,明清時期編修并流傳下來的重慶府志共有6部,即明成化《重慶郡志》(殘卷)、正德《夔州府志》、萬歷《三峽通志》、萬歷《重慶府志》(殘卷)、道光《三省邊防備覽》、道光《重慶府志》。
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后,為了“工業(yè)永垂”,下令編纂地方志書。因此從中央到地方都極為重視修志,并提出“志之以為鑒戒,以為將來之驗,有益于世教。”[2]明太祖曾命將天下州郡地理形勢匯為一志,即為《大明志書》。明成祖朱棣也重視方志的編修工作,為此還頒布了《纂修志書凡例》來統(tǒng)一志書格式和體例。
重慶可知的歷史上最早地方志是漢代的《巴郡圖經(jīng)》,除此之外,三國時期也纂有《三巴記》一書。據(jù)《文淵閣書目》記載,明朝初年曾有一冊本《重慶郡志》、七冊本《重慶郡志》、二冊本《重慶府圖志》,但因為刊行不多,因此流傳不廣?,F(xiàn)今留存的大多遺失,就只剩下《重慶郡志》還存有殘卷。
1.成化《重慶郡志》(殘卷)
成化《重慶郡志》乃是成化年間巴縣人江朝宗所纂。該志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特藏部,且現(xiàn)僅存五卷,即是長壽縣卷、南川縣卷、綦江縣卷、江津縣卷、永川縣卷。
江朝宗,字東之,別號樂軒,先世河南光山人,后徙蜀之巴縣。江朝宗乃是景泰年間進士,身居高位,同治《璧山縣志》曾記載(江朝宗)著有《重慶郡志》。
從現(xiàn)存成化《重慶郡志》來看,它是以每個州縣為綱,下設(shè)置建制沿革、地名、風俗、山川、戶口、賦稅、祠廟、學校、壇墠、名宦、人物等24個事目敘述。
2.正德《夔州府志》
正德《夔州府志》是正德年間夔州知府吳潛主修,通判傅汝舟主纂,是保留下來不多的巴蜀地區(qū)的明代府志之一,以前僅存寧波“天一閣叢書”之中。作為重慶地區(qū)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明代府志,也是重慶地區(qū)保留下來最早的地方志,其史料價值可以想象。正德《夔州府志》共分12卷,23細目,11萬字。
其中有關(guān)城郭、街坊、郵驛、戶口、田地,賦稅等內(nèi)容少見于其它文獻,所附的地圖也是重慶歷史上方志中最早的方志地圖,史料價值尤高?!顿缰莞尽沸蛘f明了吳公修志的緣由和始末:
“正德己巳,臨川吳公潛顯之以冬官郎銜圣天子命,出守于此。甫視事,即慨然以重修郡志為己任,乃延郡中有文學者,各詣所屬十有二縣,窮搜博采,而后考訂正正焉?!盵3]
由此可見,負責修志的主要是吳潛而之所以修志是因為其責任感和使命感。
3.萬歷《三峽通志》
萬歷《三峽通志》不僅是重慶地區(qū)現(xiàn)存最完整的明代地方文獻,不僅如此,它在我國地方志中也是比較少見的,以一個自然地理單元為空間的地方志書。此書現(xiàn)收藏于上海圖書館內(nèi)。此志是明代萬歷年間歸州知州吳守忠經(jīng)過實地考察,參考明代楚蜀地方志編輯而成的。由于是自己出資刊印,故流傳甚少,不見著錄。本書共五卷,記錄了三峽的異同、三峽中額設(shè)公署衛(wèi)所和夔峽、巫峽、歸峽的詩、歌、詞、賦、記等內(nèi)容。
此志不僅是我國少見的以地理單元為空間的地方志書,而且其開創(chuàng)了以實名考證、自然單元加詩文、附錄分類陳述的體例,很有新意。從史料價值來看,附錄中的巖洞搜奇、崩洪紀異、峽志雜錄、守江集議、峽俗叢談等內(nèi)容是當時地方文獻所不記載的內(nèi)容,價值較高。
4.萬歷《重慶府志》(殘卷)
萬歷《重慶府志》由張文耀和周嘉謨主修,鄒廷彥主纂。該志現(xiàn)收藏于上海圖書館善本部。全志86卷,今僅存64卷,缺失的正好是重要的輿地和經(jīng)濟方面的重要內(nèi)容。萬歷《重慶府志》乃是以事目為綱,下系州縣。
萬歷《重慶府志》中有20幅地圖,它反映了當時重慶各縣的一些地理情況,為我們研究重慶地理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除此之外,流傳下來的萬歷《重慶府志》中,《事紀》和《外紀》卷也為我們探索重慶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如關(guān)于南宋蒙古攻占重慶事件以及明代重慶災害情況等在《事紀》都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資料;另外,《外紀》中也記錄了關(guān)于重慶地區(qū)的一手資料,這些為我們研究巴渝地區(qū)歷史提供了資料線索。
一般研究認為,清代是我國方志修纂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修志數(shù)量之多,修志范圍之廣,志書內(nèi)容之豐,以及修志周期之縮短,均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盵4]
1.道光《三省邊防備覽》
清嘉慶年間的《三省邊防備覽》其作者是嚴如熤,這部志書是他“官山南二十余年,嘗從事川楚邊地于身所經(jīng)歷,僚友士民所博訪”[5]而成的地方文獻,主要有道光二年的來鹿堂本18卷本、道咸年間14卷本和光緒八年的三角書屋本。以三角書屋本來看,共有14卷,其目錄涉及到輿圖、道路、水道、險要、民食、山貨、軍制、策略、史論、藝文等。
《三省邊防備覽》的價值遠遠高于同時代同地區(qū)的地方志,比如其中關(guān)于道路、水道、險要等的記載遠比地方志詳明而實用,而民食、山貨更是地方志沒有或失之過簡的內(nèi)容,如關(guān)于梯田、冬水田、山貨、木廠、鹽廠、移民風情、伐木找箱等記載,對于研究經(jīng)濟史、交通史、環(huán)境史、移民史價值很大。
2.道光《重慶府志》
道光《重慶府志》為道光年間重慶府知府王夢庚主修,榮昌縣教諭寇宗主纂。此志刊刻于道光二十三年,分成九卷53目,其目錄大致分為輿地志、祭祀志、食貨志、職官志、學校志、武備志、選舉志、人物志、藝文志。
道光《重慶府志》是明清時期重慶地區(qū)保留下來卷帙最為繁大的地方志。該志編修時間長達十多年之久,積聚人力甚多,故志書不論從體例、史料、考證方面都較為佳善。如輿地志中關(guān)于救生紅船的記載,山川志中關(guān)于關(guān)隘、城鎮(zhèn)、津梁的記載,食貨志中關(guān)于榷政、鹽法、茶法的記載,武備志中關(guān)于團練的資料都尤為珍貴,是我們?nèi)媪私馇宕腥~重慶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文化軍事的重要文獻。
明清重慶府志取材大多較為廣泛,資料比較豐富,而且與前志相比多內(nèi)容廣博,這為我們研究明清兩代重慶地區(qū)政治文化、經(jīng)濟社會、地理風貌、民俗民情、歷史遺跡、地方文化變遷等,均提供了大量可參考的資料,并且這些資料很多都是正史中所沒有的,剛好補充了正史的不足,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
明朝詔令天下編纂各地志書,每代帝王均十分關(guān)心志書的編纂。比如,僅洪武年間先后四次下令編纂一朝總志;明成祖朱棣詔令全國各地省、府、縣、衛(wèi)、所必須修志,并且從制度上規(guī)定了新修諸志的體例及內(nèi)容。永樂十年(1412年)頒布了《修志凡例》,并詳細規(guī)定了凡例的十七個門目。永樂十六年(1418年)又頒布了《纂修志書凡例》,它在十年頒布凡例的基礎(chǔ)上對志書的門目類別進行了增刪與整合,使凡例由原來的十七個門目增加到了二十一個門目。凡例不僅是志書篇目設(shè)置的主要藍本,同時也是修志者搜集、編訂資料的可資參考的規(guī)章制度,在修志過程中具有指導作用。
實際上,成化《重慶郡志》和《夔州府志》以及萬歷《重慶府志》所采取的綱目體的編纂方式,基本上就是依托兩部永樂修志凡例而來的。如現(xiàn)存部分成化《重慶郡志》有沿革、山川、土產(chǎn)、風俗、戶口、學校、寺觀橋梁、古跡、人物。很明顯,所列門目基本都脫胎于永樂時期的《修志凡例》。萬歷《三峽通志》是一部以地理單元為空間的地方志書,由于它的特殊性,因此和《修志凡例》沒有可比性,但其也開創(chuàng)了以名實考證、自然單元加詩文、附錄分類陳述的體例,這在我國地方志中也是少見的。
在編纂體例的手法方面,上述三部志書除了承襲了前代及當時其它地區(qū)所修志書的通例外,也有不少的開創(chuàng)。比如成化《重慶郡志》采用以州縣為綱,而更多方志大多采取以事目為綱的體例。又如成化《重慶郡志》里有的城堡、賦稅,還有一些具有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題詠、記述目等,這些在凡例中都沒有,是帶有地方獨創(chuàng)性的創(chuàng)新?!顿缰莞尽防锏挠嘘P(guān)城郭、街坊、郵驛、戶口、田地,賦稅等內(nèi)容也少見于其它文獻,具有特殊性。萬歷《重慶府志》中的“圖考”、“事紀”、“外紀”等內(nèi)容在《纂修志書凡例》中沒有規(guī)定,這些都是繼承的舊方志綱目。
從清代幾部廣州府志的凡例及參與者所撰序文來看,清代所修的幾部府志也明顯受到明代凡例的影響,結(jié)構(gòu)方面相差無幾。明代永樂十六年(1418年)頒布的《纂修志書凡例》中規(guī)定一部方志必須包括的類目,這些內(nèi)容道光《三省邊防備覽》和道光《重慶府志》基本上都有。當然,在遵循通例的基礎(chǔ)上,清代重慶府志也根據(jù)重慶地域特色做了某些極富地方色彩的創(chuàng)置。比如道光《三省邊防備覽》中的卷二、三道路考,就是因為重慶為山城,其山川險要、道路險峻,因此詳細的記錄了每個省的道路以備不時之需。清代兩部重慶府志在體例方面的特點:清代兩部府志在體例上更加完備。清人重視方志體例,于志體多有研求。清代方志有方輿,有建置,有食貨,有職官,有選舉,有災祥,有藝文。比如道光《重慶府志》就可以看出來清代重慶方志普遍比明代所修方志部頭更厚重,內(nèi)容容量更多,涵蓋范圍更大。
明清時期所修重慶府志的編纂基本是在當時社會修志的大環(huán)境下進行的。所存凡例有助于我們了解明清方志的編修方法與原則,同時對方志學本身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幫助。明清重慶府志體例上基本遵循了永樂凡例,亦存有重慶的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價值。
明清這五部重慶志書都記述了重慶的自然地理。成化《重慶郡志》分別記述了每個縣的疆界、地名、形勝和山川的分布情況;萬歷《重慶府志》卷八記錄了關(guān)梁和城郭;道光《三省邊防備覽》記錄了每個縣的道路。除此之外,成化《重慶郡志》和萬歷《重慶府志》還記錄了明代重慶各縣的鄉(xiāng)里數(shù)目和名稱。這些對于我們研究重慶的自然地理沿革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對于今天復原明代縣以下行政區(qū)劃也是十分珍貴的資料。
明清重慶府志里記載了田地劃分和種作物以及土特產(chǎn)史料?!顿缰莞尽肪硭挠涊d了各縣的田地總數(shù)量,卷三記載了每個縣的農(nóng)作物以及土特產(chǎn),這為研究重慶地區(qū)的經(jīng)濟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明清重慶府志中記載了各個時期的一些政治情況。成化《重慶郡志》名宦和任務篇記載了當時的官吏和科舉情況;《夔州府志》卷五記載了正德年間的重慶各縣學校和書院情況,卷八記載了各縣的名宦,還有當時的職官題名以及流寓情況;萬歷《重慶府志》記載了官表、官績以及當時的選舉情況;萬歷《重慶府志》和《三省邊防備覽》以及道光《重慶府志》都記載了藝文志,記述了當時的一些詩詞和碑文等。這些為研究明清時期重慶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
以上主要論述了明清重慶府志的結(jié)構(gòu)體例及其價值,其意義不僅僅是研究這一時期重慶這一地區(qū),對于考察當時全國方志,甚至于方志的總體特征都有一定的意義。
明清時期重慶府志先后經(jīng)過了幾次編修,僅現(xiàn)存六部。他們大多都是在政府的提倡下編纂出來的,這種現(xiàn)象實際上就是中央集權(quán)下進行意識控制和引導的作用,反映了特定時期重慶時期歷史進程的產(chǎn)物。同時,每一部方志所描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自然地理等各種內(nèi)容都是對重慶最詳實最真實的記錄,具有很強的地方歷史檔案色彩和性質(zhì)??傊?,這六部志書對于我們而言,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為研究巴渝地區(qū)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