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接受了我們的來訪,史教授告訴我們:咳嗽只是機體對疾病的一種反射,背后的原因很多,臨床分急性咳嗽、亞急性咳嗽、慢性咳嗽三大類;也有特異性咳嗽與非特異性咳嗽之說。
特異性咳嗽,指的是咳嗽的同時,伴有由特異性病因所導致的其他癥狀,通常這類咳嗽可進行明確的診斷;非特異性咳嗽,指的是患者主要癥狀就是咳嗽,并且影像學等相關(guān)檢查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異常。
如果非特異性咳嗽持續(xù)時間在8周以上,即稱為慢性咳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有很多種。上氣道咳嗽綜合征是常見病因,占慢性咳嗽的40%,與哮喘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構(gòu)成慢性咳嗽的三大主因。
慢性咳嗽非常容易誤診。如上氣道咳嗽綜合征又稱鼻后滴流綜合征,是指由鼻部疾病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聲門或氣管,所導致的以咳嗽為主要表現(xiàn)的綜合征。上氣道咳嗽綜合征沒有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除了咳嗽癥狀外,患者通常述咽喉部有滴漏感、口咽黏液附著、頻繁清嗓、咽部不適或鼻癢、鼻塞、流涕、打噴嚏等。部分可無明顯鼻部癥狀,僅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咳嗽。因而,許多患者長期就診于內(nèi)科或全科醫(yī)生。
史教授告訴我們:他近期在門診就遇到多例常年鼻炎持續(xù)不愈,分泌物倒流至咽喉,出現(xiàn)咽喉燥癢不適、似有異物感、頻繁清嗓作咳的“上氣道咳嗽綜合征”候。這些患者多游見于“五官科”、“呼吸科”之間,常常誤診誤治。
而慢性咳嗽常見病因之一,咳嗽變異性哮喘,也常因為癥狀不夠典型,只聞其“咳”而掩蓋了其“哮喘”的本質(zhì),從而誤診成一般支氣管炎,頻繁服用抗菌素遷延難愈;有些病人還因診斷不清,反復進行X線胸片、CT和纖支鏡等檢查,痛苦不堪。
慢性咳嗽如果久治不愈,會給病人身心帶來很大的影響。如咳嗽會導致全身不適、乏力、失眠、肌肉疼痛、聲音嘶啞、嘔吐、尿失禁;劇烈咳嗽甚至還會導致肋骨骨折、暈厥;許多患者會因長期咳嗽擔心患惡性腫瘤而惶惶不可終日。因此,史教授建議長期咳嗽的患者,首先要進行相應檢查,明確病因,排查是否屬于慢性咳嗽。尤其要注意,是不是因鼻炎分泌物鼻后滴流刺激咽喉導致的咳嗽。據(jù)臨床觀察,這類病人運用抗菌素、解痙藥物、抗過敏藥物療效不佳。
古語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后隨著降雨減少,空氣越發(fā)干燥。此時氣候一方面感覺干燥,另一方面早晚秋風涼意襲人。呼吸道對這種氣候特點極為不適,易導致“上氣道咳嗽綜合征”及“咳嗽變異性哮喘”等慢性病癥發(fā)作,進而引發(fā)慢性咳嗽。
中醫(yī)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是說咳嗽雖然與肺有著直接且密切的聯(lián)系,卻也可累及五臟;而其他臟腑的病變或環(huán)境改變所致的失調(diào)也可導致咳嗽。因此,對咳嗽的治療不能僅限于肺臟的治療,應該以肺入手,并兼治脾臟,脾肺同治,方可標本兼治。
總之,慢性咳嗽背后的病因復雜,且肺為嬌臟,臨床治療比較棘手。西醫(yī)多運用抗過敏、鎮(zhèn)咳、炎性介質(zhì)阻斷劑,甚至激素治療。但臨床治療效果多不佳。中醫(yī)針對慢性咳嗽,多采用清潤利咽、溫潤祛風等法,往往療效顯著。
如出現(xiàn)“溫燥”咳嗽表現(xiàn)(干咳、嗆咳、咽癢、咽干、口鼻干燥等癥)時,可選用清代名方桑杏湯《溫病條辨》加減:桑葉10克、杏仁10克、南沙參15克、浙貝母10克、山梔10克、僵蠶10克、桔梗5克、生甘草5克等;
如果表現(xiàn)干咳、怕冷、鼻塞、舌干等“涼燥”癥時,可以選用杏蘇散加減,藥用蘇葉10克、荊芥10克、杏仁10克、陳皮6克、紫菀10克、前胡10克、百部10克、生姜5克、大棗10克、蜂蜜10毫升等。
一旦咳嗽控制,即可采用補肺養(yǎng)肺、祛風潤肺、益氣防感的藥方(如沙參六君湯、玉屏風散、桂枝人參湯等)熬制膏方調(diào)養(yǎng)預防,每次1~2匙,溫開水沖服,日服2次,堅持服用1個冬季。
實踐證明:此類膏方可增強體質(zhì)、提高免疫防感能力,達到預防咳嗽反復發(fā)作的作用。好多慢性咳嗽服用膏方后不僅咳嗽獲得控制,而且數(shù)年不發(fā)。另外,對于咳嗽變異性哮喘、鼻后滴流綜合征緩解期也可采用補益膏方鞏固預防其體虛反復發(fā)作。
史教授告訴我們:對于既往有慢性咳嗽病史的人群還需注意生活起居的調(diào)養(yǎng)??梢哉f慢性咳嗽的康復應該是三分治療,七分調(diào)養(yǎng)。
首先,初冬慢性燥咳盡可能少吃花椒、辣椒、韭菜、大蒜、蔥、八角、茴香等辛辣食物、調(diào)味品,以及火鍋、油煎烤制等辛熱食物,以免辛辣生燥致咳;如有過敏病史者,螃蟹、海鮮等也不宜食用。可根據(jù)自身體質(zhì)選食秋令潤肺水果,如梨、葡萄、甘蔗、柑橘、柿子及潤肺食品如銀耳、百合、白蘿卜、荸薺、鮮藕、山藥等;還可自制一些潤肺利咽藥膳對防治秋,有助于慢性咳嗽的康復。
桑葉菊花利咽茶:取桑葉10克、菊花10克、青果10克,洗凈晾干,置于開水杯中浸泡20分鐘,分次當茶飲用。具有潤燥利咽作用,適宜于慢性咽炎患者秋令久咳、咽癢、咽干、咽痛患者。
沙參百合粥:取南沙參15克、杏仁10克、百合15克,洗凈用紗布包扎,與粳米100克一起熬煮成粥,去除藥袋,即可食用,日服2次。具有養(yǎng)陰潤肺、去燥止咳作用,適宜于慢性干咳、唇干舌燥者。
五汁飲:取白蘿卜30克、雪梨1個(去核)、鮮藕30克、荸薺30克、甘蔗30克,用榨漿機榨汁,混勻食用,每次30毫升,日飲2~3次。具有潤肺養(yǎng)陰、去燥止咳作用,適宜于陰虛久咳、咽喉干癢、唇鼻干燥、痰粘如絲、甚至痰中帶血者。
姜棗飲:生姜5克、大棗10克、紫菀10克,加水適量煎煮,去渣,加蜂蜜30毫升沖服,日飲2次。具有溫肺潤燥止咳作用,適用于初冬感寒表現(xiàn)干咳久作、受涼加重、鼻塞、怕風者。
蘿卜山藥燉烏骨雞湯:取白蘿卜30克、山藥30克,烏骨雞(去毛及內(nèi)臟,洗凈)1只,加適量水共燉至雞爛,加適量食鹽即可食用。具有潤肺健脾、止咳化痰作用,適宜于老年人久患咳嗽、咯痰不盡、氣短乏力者。
雪梨止咳膏:取鮮百合100克,銀耳100克、秋梨3只,玉竹60克、白蘿卜60克、南沙參100克、桑葚100克、鮮藕60克、川貝母50克、橘紅50克、蓮心60克、胡桃肉60克、杏仁100克,上藥加水煎煮3次,去渣取汁,加入冰糖、蜂蜜適量慢慢收膏,每次2~3湯匙,日服2次。具有滋陰潤肺、生津化痰、止咳潤燥之功,適宜于各類慢性久咳、陰虛肺燥者。
其次,由于秋涼溫差加大,要及時注意氣候變化,以防感冒誘發(fā)涼燥咳嗽。當然,針對秋涼還應遵守“春捂秋凍”的養(yǎng)生原則,不宜太早穿過多衣服,需要適度進行耐寒鍛煉,增強防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