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彥 指導:邱連利
甘肅省中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祖國醫(yī)學對“治未病”認識較早,《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1]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呼!”這里所說的“未病”包括3個含義:一是“無病”,即機體尚未產生病理征兆,也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身體狀態(tài)。二是病而未發(fā),即健康到疾病發(fā)生的中間狀態(tài),稱之為“亞疾病”或亞健康狀態(tài)。三是已病而未傳變[2]。所以“治未病”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后防復3方面內容。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養(yǎng)生防??;治未發(fā)之前,防微杜漸,重視先兆,防止發(fā)病;治未盛之時,見微知著,防止疾病加重,擇時而治;治未傳之臟,掌握疾病傳變規(guī)律,已病防傳;治傳與否,當辨虛實,妙用承制[3]。針灸“治未病”是根據《黃帝內經》“治未病”的原則,根據經絡腧穴理論而形成的極具中國特色的防病治病的保健方法,即在機體尚未產生病理征兆前,或健康到疾病發(fā)生的中間狀態(tài),或已病而未傳變時,預先使用針灸療法激發(fā)人體經絡之氣,增強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鹅`樞·逆順第五十五》篇中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4]。作為一名醫(yī)術精湛,醫(yī)德高尚的醫(yī)者,也就是上工,不但要治療患者疾病,重要的是教會患者如何在未發(fā)病之前調整好自身的身體狀態(tài),積極預防疾病,如已發(fā)病,則要根據四診合參,辨證論治的結果,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其演變的規(guī)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邱連利為中醫(yī)針灸主任醫(yī)師,針灸學會常委,甘肅省針灸學會秘書長。從事針灸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0余年,熟讀精典,勤求古訓,醫(yī)術精湛,醫(yī)德高尚。臨床善用傳統(tǒng)針刺手法,治療針灸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及疑難雜癥,以針和灸為手段,以經絡、腧穴為媒介,扶正氣,祛邪氣,調陰陽,通經絡,調氣血,和臟腑,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疾病的發(fā)生是正氣與邪氣相互斗爭的結果,正氣是決定疾病發(fā)生與否的關鍵因素,邪氣是疾病發(fā)生的外在條件,正邪斗爭的結果決定了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轉歸。人體正氣充盛時不易感受外邪侵襲,或感而不發(fā);人體正氣虛衰時無力與邪抗爭,感而即發(fā),或病勢纏綿難愈,甚則加重,如《素問·刺法論篇》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5]242?!端貑枴ぴu熱病論篇》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5]530。在治療疾病時遣方用藥,針灸選穴,最終目的是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促使矛盾斗爭的結果向人體健康的方向發(fā)展。針灸治病與其他治療方法不同,它是通過針刺或艾灸等多種方法直接作用于人體經絡和腧穴,通過調整機體的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激發(fā)人體自身防御疾病和自我修復能力,達到治療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邱連利主任醫(yī)師在針灸治療疾病時注重顧護正氣,重視辨證,四診合參,辨明病因、病位、病性、推斷疾病的演變規(guī)律,在祛除邪氣的同時,先安未受邪之地。在針刺時注重守神,祖國醫(yī)學中的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及一切活動,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正如《靈樞·小針解》篇曰:“‘神者’,正氣也?!保?]“腧穴是神氣之所游行出入”的場所。針刺治病的實質,就是為了振奮和激發(fā)正氣,以調整臟腑氣血之功能,扶正祛邪,治病防病[6]?!鹅`樞·九針十二原》篇曰:“粗守形,上守神”[4],強調了守神對針刺的重要性,作為針灸醫(yī)師,首先必須做到治神合道、守氣養(yǎng)生。即《靈樞·本神》篇所謂“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tài),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7]。在選穴上,善選百會、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肺俞、脾俞、腎俞、命門等強壯要穴,百會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續(xù)周身經穴,對于調節(jié)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作用[8]。神闕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之一,宋代《扁鵲心書》提到“凡用此灸,百病頓除,延年益壽”[9]。氣海益氣助陽;關元培元固本;足三里健運脾胃;三陰交健脾、益腎、疏肝、調經血;肺俞調理肺氣,祛邪扶正;脾俞調理脾氣,和營統(tǒng)血;腎俞調腎氣,明耳目;命門補腎壯陽。諸穴合用可達到調陰陽、臟腑、氣血,鼓舞人體正氣,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人體的正常狀態(tài),是一種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tài),也就是陰陽平衡,陰者藏精而起極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真陰有收斂閉藏陰精的作用,并能滋養(yǎng)真陽,真陽有生長生發(fā)抵御外邪的作用,并能固束真陰,陰和陽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當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及跌打損傷等外因導致陰陽失衡時,會出現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的病理變化,從而出現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等臨床癥狀[3]。邱連利主任醫(yī)師利用針灸經絡腧穴的特點,合理選經配穴,調整陰陽。如陰盛者善用熱補法,針脾俞、腎俞、命門、氣海等補陽氣,助陽抑陰,陽盛者善用涼瀉法、刺絡放血療法和拔罐療法,使熱有所出,陰平陽秘。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有溝通表里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運行氣血,濡養(yǎng)臟腑組織,調節(jié)臟腑功能的作用?!鹅`樞·本輸》篇說:“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4]。指出針刺方法的運用,應以經絡理論為指導。經絡也是外邪侵入人體的通路,《素問·熱論篇》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故曰:“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者,猶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大要譬如計程,如此立個前程的期式約摸耳,非計日以限病之謂”[4]。在《傷寒論》中,六經病流經次序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外感病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10]。凡邪氣盛正氣未衰者,多為三陽病,三陽病以六腑病變?yōu)榛A,治療以祛邪為主;正氣虛衰多為三陰病,三陰病以五臟病變?yōu)榛A,治當扶正為主。并且根據這一傳變特點,預測病邪傳變趨向,采取預防措施,用針或灸的方法,合理選經配穴,疏通經絡,祛除邪氣,防止疾病傳變,激發(fā)人體自身的防御能力,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臟腑是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和奇恒之府(腦、脈、骨、髓、膽、女子胞)的總稱?!端貑枴の宀貏e論篇》提出的“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5]氣血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而經絡有聯系臟腑器官,運行氣血,濡養(yǎng)臟腑組織,調節(jié)臟腑功能的作用。因此五臟六腑,氣血之病都可通過經絡、腧穴而反映于外,因此可以通過針或灸,作用于人體經絡腧穴,從而調理人體氣血,臟腑。未病防變,已病防漸,杜漸。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首篇提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11]。因此肝臟受邪,可見脾失健運的臨床癥狀,在針刺治療選穴時除取厥陰肝經腧穴外,還可取脾穴、陰陵泉、公孫等穴,針用補法以疏肝健脾,運化水濕?!夺樉馁Y生經·第三虛損》云:“氣海者,元氣之海也……宜頻灸之,以壯元陽,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矣。”[12]《扁鵲心書》曰:“人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保?]
邱連利主任醫(yī)師臨床選穴喜用背俞穴,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因與相應臟腑之間氣血貫通,內外相應的聯系在針灸治療中有重要意義[13]。相關研究[14-15]表明,背俞穴位于所屬臟腑的神經節(jié)段分布范圍內或臨近節(jié)段上下不超過2個脊神經節(jié)段。針刺膀胱經背部的腧穴可改善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通過脊髓背角中軀體內臟聯系途徑和自主神經及腎素-血管緊張素調整內臟器官功能[16]。背俞穴能反映相關臟腑的功能活動及其病理變化。通過針刺以上穴位調理臟腑功能,激發(fā)人身自身抗病能力,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中醫(yī)治病,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思想貫穿始終。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地域、氣候環(huán)境、就診時間、情緒等,醫(yī)者的辨證準確與否、選穴是否得當、腧穴定位準確與否、針刺是否得氣,針刺補瀉手法都可直接影響臨床療效。因此,接診患者時要察言觀色,看舌診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清患者的體質,因人、因時、因地治宜。如《靈樞·壽夭剛柔》篇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笨梢婓w質差異決定了機體對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以及感邪后發(fā)病與否和發(fā)病的傾向性。在未病情況下,及早采取針對性措施,糾正或改善偏頗體質,降低偏頗體質對疾病的易感性,預防疾病或延緩發(fā)病是中醫(yī)治未病的核心[17]。又《靈樞·通天》篇曰:“古人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tài)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闭f明體質不同,針刺選穴、手法亦不同。如陽虛質,針刺治療時手法宜補,扶正助陽,可選脾俞、腎俞、命門等穴,補脾腎陽氣。陰虛質,針刺治療時手法宜補,可選三陰交、太溪等滋陰清熱;氣虛質,針刺治療時手法宜補,可選膻中、關元、氣海等補益氣血;氣虛質,針刺治療時手法宜補,可選膻中、關元、氣海等補益氣血;痰濕質,針刺治療時手法宜瀉,可選豐隆、陰陵泉等健脾化濕;濕熱質,針刺治療時手法宜瀉,可選支溝、陰陵泉等清利三焦?jié)駸?;血瘀質,針刺治療時手法宜瀉,可選血海、三陰交等補血活血;氣郁質,針刺治療時手法宜瀉,可選期門、太沖疏肝解郁?!鹅`樞·九針十二原》篇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4]可見針下是否得氣直接影響療效。針刺得氣后根據患者病證的虛實采用不同的補瀉手法?!饵S帝內經》所述“盛則瀉之,虛則補之”是補瀉手法的根本原則,補是補充正氣,在于順其氣,或將氣向內推送,使氣不外瀉。瀉是排除邪氣,是逆其氣,折其病勢,將氣向外引伸,使邪氣逸散[18]。虛證時當輸注正氣,用補法,針下得氣后,拇指向前,捻轉針柄,出針后速按針孔,使正氣得入;實證時當使邪氣有所逸散,宜用瀉法,針下得氣后,拇指向后,捻轉針柄,出針時搖大針孔,使邪有所出。臨床百會、氣海、關元、脾俞、腎俞、命門等穴位多用補法,合谷、太沖、大椎、心俞、胃俞等穴位多用瀉法。
近年,中醫(yī)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針灸臨床普及率也隨之提高,針灸治療病種不斷增加,針灸參與突發(fā)自然災害與重大醫(yī)療衛(wèi)生事件的程度也逐步深入[19-20],尤其在“治未病”方面針灸表現出了特有的優(yōu)勢。針灸“治未病”是根據《黃帝內經》“治未病”的原則,結合經絡腧穴理論而設立的一種極具針灸特色的防病保健方法,即在機體健康無病、疾病發(fā)生之前或疾病輕淺時,預先應用針灸方法激發(fā)經絡之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與應變能力,從而促進健康,強壯延年,防止疾病的發(fā)生,減輕疾病的損害程度[21]。邱連利主任醫(yī)師在治療疾病時,治未病思想貫穿始終,重視辨證,根據患者體質的不同,確立不同的治療原則,通過針或灸等治療手段,以經絡、腧穴為媒介,扶正氣,祛邪氣,調臟腑,和氣血,通經絡,通過激發(fā)人體正氣,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療效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