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亞, 王 杰, 張 超, 劉國彬, 龐國偉
(1.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林學院, 陜西 楊凌 712100; 2.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水土保持研究所, 陜西 楊凌 712100;3.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 陜西 楊凌 712100; 4.西北大學 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 陜西 西安710069)
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人類的社會經(jīng)濟活動導致該區(qū)域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劇烈的土壤侵蝕使得土壤的表土層隨徑流流走,土壤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大量流失,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利用率降低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1]。據(jù)統(tǒng)計,黃土高原的總面積為6.40×105km2,土壤侵蝕面積達3.90×105km2,土壤侵蝕模數(shù)大于等于15 000 t/(km2·a)的劇烈水蝕面積3.67×104km2,占全國同類面積的89%[2]。當前,對土壤侵蝕的研究已經(jīng)引起了農(nóng)學、土壤學、水文學等多學科的廣泛關注[3]。因此,掌握土壤流失量的動態(tài)變化,這對優(yōu)化配置水土保持措施、保護水土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土壤侵蝕模型是檢測和預報土壤流失的重要工具。美國的Wischmeier等[4]于1965年建立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是最早建立的土壤侵蝕模型;1993年,Renard等[5]通過對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修改而形成的新一代土壤侵蝕預測模型—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專家學者以USLE的基本形式為依據(jù),結合我國當?shù)氐牡匦翁卣?,建立了不同的土壤侵蝕經(jīng)驗模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模型是江忠善[6]的坡面水蝕模型、范瑞瑜[7]建立的黃河中游地區(qū)小流域土壤侵蝕預報模型。此外,具有物理成因的土壤侵蝕模型也相繼出現(xiàn),Knisel等[8]建立的CREAMS模型;美國籌建水蝕預報項目WEPP[9];澳大利亞Misra等[10]提出的GUEST等,但是由于物理模型自身的局限性,其實用性較低。因此,本文以劉寶元利用美國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USLE)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RUSLE)的有關思想,結合我國的地形特征提出的中國土壤流失方程(CSLE)為研究模型,該模型充分考慮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對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過程和結果的影響,使其更適合中國實際。本研究采用中國水土流失方程(CSLE)作為研究模型,坡度坡長因子、降雨侵蝕力因子、土壤可蝕性因子、生物措施因子、耕作措施因子作為土壤侵蝕的5大因子,利用ArcGIS技術代入影響土壤侵蝕的各因子值,得到土壤侵蝕圖,從而探討土壤侵蝕強度與影響因子之間的空間變化的關系,以期為紙坊溝流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調(diào)整和優(yōu)化提供科學依據(jù)與理論支撐。
紙坊溝流域隸屬于陜西省安塞縣沿河灣鎮(zhèn),地理位置在東經(jīng)109°13′46″—109°16′3″,北緯36°42′42″—36°46′28″,是延河支流杏子河下游的一級支溝,流域呈南北向狹長形,面積8.27 km2,海拔1 425.71~1 041.5 m。年平均降水量為549.1 mm,降水年際變化率較大,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且3個月的降水占到全年降水量的61.1%。流域地形破碎,土壤類型以黃綿土為主,其面積占土壤總面積的63.5%;且溝壑密度8.06 km/km2,水土流失嚴重,多年平均侵蝕模數(shù)達14 000 t/km2。流域植被區(qū)劃屬于暖溫帶森林草原區(qū),受人為活動的影響,天然森林已經(jīng)絕跡,取而代之的天然植被,多為干旱草本植物。由于流域集水面積小,地面坡度陡,土質(zhì)疏松,因此在降雨情況下,特別是暴雨后,產(chǎn)流集中,挾沙量大;短歷時高強度的暴雨是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1]。
1.2.1 CSLE模型及其參數(shù)計算
(1) CSLE模型[12]。研究區(qū)內(nèi)主要以水蝕為主,對土壤侵蝕量的計算采用的是中國土壤流失方程CSLE(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其計算表達式為:
A=R·K·L·S·B·E·T
(1)
式中:A——年均土壤流失量〔t/(hm2·a)〕;R——研究區(qū)降雨和徑流因子〔(MJ·mm)/(hm2·h·a)〕;K——土壤可侵蝕因子〔t·h/(MJ·mm)〕;L——坡長因子;S——坡度因子;B——生物措施因子;E——工程措施因子;T——耕作措施因子。
(2) 降雨侵蝕力因子[13]。計算公式為:
(2)
式中:Pi——多年的月均降水量(mm);P——多年的年降水量(mm)。
采用Wischmeier[13]提出的經(jīng)驗公式,根據(jù)安塞站及周邊各氣象站點觀測的氣象數(shù)據(jù),得到降雨侵蝕力因子R值,然后采用反距離加權內(nèi)插法生成研究區(qū)降雨侵蝕力R值圖。
(3) 土壤可蝕性因子[14-15]。計算公式為:
(3)
(4)
式中:SAN——砂粒含量(%);CLA——粉粒含量(%);SIL——黏粒含量(%);C——有機碳含量。
張科利等[16]通過在全國建立6個觀測點(其中包括西北黃土高原的陜西安塞)來研究了我國不同水土流失區(qū)的土壤可蝕性值問題。結果表明,國外關于土壤可侵蝕性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應用于我國的研究中。雖然估算值明顯大于實測值,但估算值與實測值之間存在有良好的線形關系。為此提出了針對國外模型的訂正模型,其計算表達式為:
K=-0.013 86+0.515 75
(5)
(4) 坡度坡長因子。采用張宏鳴根據(jù)CSLE的計算公式編寫的AML程序提取LS因子,同時對DEM值中的NoData值也進行了填充[12],坡度因子的算法是對McCool等[17]和劉寶元等[18]提出的坡度算法的改良,當坡度β≤5°時,采用等McCool 提出的坡度因子算法,當坡度β>5°時,采用的是劉寶元的坡度因子計算方法;坡長因子的計算,采用的是Wischmeier和Smith[4]提出的經(jīng)驗公式。計算公式為:
(6)
L=(λ/22.13)
(7)
α=β/(β+1)
(8)
β=(sinθ/0.089 6)/3.0(sinθ)0.8+0.56
(9)
式中:S——坡度因子;θ——從DEM提取的坡度值(°);L——坡長因子;λ——DEM提取的坡長值; 22.13——標準小區(qū)的坡長;α——坡長因子指數(shù);β——細溝侵蝕和面蝕的比值。
(5) 水保措施因子(BET)。CSLE模型將水保措施因子區(qū)分為生物措施因子(B)、工程措施因子(E)以及耕作措施因子(T)。工程措施因子(T)由于缺少基礎數(shù)據(jù),本研究中暫不考慮其對土壤侵蝕的影響,將其按照常量對待。生物措施因子(B)和耕作措施因子(T)均參考謝紅霞等[16]對黃土高原土壤侵蝕的研究,利用研究區(qū)土地利用類型圖和基于歸一化植被指數(shù)求得的植被蓋度圖,對陜北紙坊溝流域的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和不同植被蓋度賦予不同的B值,利用ArcGIS技術得到研究區(qū)B值分布圖;對耕作措施因子(T)賦值,沒有耕作措施的地方賦值為1,然后得到了研究區(qū)T值分布圖。
1.2.2 分析土壤侵蝕影響因子空間分布特征 土壤固有結構和地貌特征決定了土壤侵蝕力因子和坡度坡長因子,因此在CSLE中沒有必要考慮時間序列上的差異。但降雨侵蝕力和水保措施因子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它可以作為土壤侵蝕研究動態(tài)變化的關鍵因素[19]。在區(qū)域土壤侵蝕模型中,坡度坡長因子是對土壤侵蝕最為敏感的因子,生物措施因子是區(qū)域土壤侵蝕中第二敏感因子,它們隨著DEM分辨率的增大,土壤侵蝕模數(shù)都會變大。降雨侵蝕力因子和土壤可蝕性因子是土壤侵蝕模型中不敏感因子,改變柵格的大小,土壤侵蝕模數(shù)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化。但降雨侵蝕力因子隨著時間變化,對土壤侵蝕具有顯著的影響。
1.2.3 分析土壤侵蝕影響因子空間分布規(guī)律 通過前面對中國水土流失方程各因子的計算,確定了小流域土壤侵蝕所必需的各因子的數(shù)據(jù),利用ArcGIC 10.0將上述各因子值的圖層疊加運算,得到各計算單元的土壤侵蝕量。根據(jù)土壤侵蝕的試驗結果,參考中國水利部2007年制定的《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20],將研究區(qū)的土壤侵蝕強度等級劃分為微度侵蝕、輕度侵蝕、重度侵蝕、強烈侵蝕、極強烈侵蝕和劇烈侵蝕6類,制作出研究區(qū)土壤侵蝕強度等級分布圖,分析土壤侵蝕強度分級的分布規(guī)律。
2.1.1 降雨侵蝕力因子 降雨侵蝕力因子反映降雨引起土壤分離和搬運的動力大小,即降雨產(chǎn)生土壤侵蝕的潛在能力[21]。降雨侵蝕力因子R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研究區(qū)降雨強度和持續(xù)時間,暴雨越大,持續(xù)時間越長,侵蝕越容易發(fā)生。由圖1可知,從整體來看,2005—2016年流域年降雨量的起伏變化波動不大,但是2013年間降雨量最大。11 a期間的平均降雨量為476.6 mm,波動范圍在±403 mm之間,每月最大降雨量與年降水量變化趨勢大致相同,2016年的降水倆最低,最高值為2013年的降雨量,雖然各個年份之間的降雨量起伏波動,但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大量研究結果表明:降雨侵蝕力的變化趨勢與降雨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說明研究區(qū)內(nèi)各個年份的降雨量逐漸減少,而降雨侵蝕力也就越來越弱。
圖1 紙坊溝流域降雨特征
2.1.2 土壤可蝕性因子 土壤可蝕性因子定義為標準小區(qū)內(nèi)單位降雨侵蝕力引起的土壤流失率,是土壤對雨滴擊濺或地表徑流等侵蝕介質(zhì)剝蝕和搬運的敏感程度,反映了土壤顆粒被降雨和徑流破壞、輸移的敏感性,也是土壤抵抗由降雨、徑流產(chǎn)生的侵蝕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22]。紙坊溝小流域內(nèi)主要土壤類型為黃綿土,占土壤總面積的63.4%左右;其次為紅膠土,其面積占該流域總面積的25.1%,其余為零星分布的潮土、新積土、粗骨土和石質(zhì)土等。本研究以紙坊溝流域土壤類型圖為基礎,參考李斌兵等[21]對紙坊溝流域土壤侵蝕強度空間分布的研究成果,獲得各土壤類型對應的K值單位,在ArcGIC中將K值作為屬性字段添加到土壤類型圖中,生成30 m柵格大小的K值柵格圖。紙坊溝流域內(nèi)黃綿土、紅膠土、潮土、新積土、粗骨土、石質(zhì)土的K值分別為:0.37,0.42,0.34,0.22,0.23和0.24 t·hm2·h/(hm2·MJ·mm)。由于黃綿土土質(zhì)疏松,質(zhì)地均一,所以抗侵蝕性差。
2.1.3 坡長坡度因子 坡長和坡度因子反映了地形地貌對土壤侵蝕的影響,通常為侵蝕動力的加速因子[23]。坡度和坡長因子是土壤侵蝕研究中最重要的地形因子之一,也是決定徑流沖刷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坡度越陡,坡長越長,土壤發(fā)生分離、滑落的潛在危險性就越大,土壤侵蝕就越來越嚴重。
本研究采用流域的5 m分辨率的DEM數(shù)據(jù)對研究區(qū)坡度因子進行提取。首先在ArcGIC中用Spatial Analyst模塊中的Surface Analyst功能得到坡度柵格圖,然后在ArcMAP中,利用3D Analyst模塊中的Reclasify模塊將坡度柵格圖分成≤5°,5°~8°,8°~15°,15°~25°,25°~35°,≥35°共6個坡度級,最后對于生成的坡度分級結果,打開其屬性表,利用字段計算器求得各個坡度級別的面積(表1)。
研究區(qū)坡度坡長因子的空間分布特征與海拔分布具有顯著的一致性。從坡度分級結果來看,該流域坡度≤5°的面積為0.53 km2,占全流域面積的6.46%;坡度為5°~8°的面積為0.84 km2,占全流域10.21%;坡度為8°~15°的面積為1.28 km2,占全流域15.53%;坡度為15°~25°的面積為1.46 km2,占全流域17.66%;坡度為25°~35°的面積為1.83 km2,占全流域23.34%;坡度為≥35°的面積為2.21 km2,占全流域面積的26.80%。從流域的坡度分級圖可以看出研究區(qū)內(nèi)坡度比較大,全流域坡度大于15°的面積占全流域的67.80%,是土壤侵蝕的主要來源區(qū)域。
表1 紙坊溝流域坡度分級統(tǒng)計
坡度坡長因子反映了地形地貌對土壤侵蝕的影響,通常為侵蝕動力的加速因子。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坡度越來越陡,坡長越來越長,產(chǎn)流形成的流量越大,土壤侵蝕越來越嚴重。坡度坡長因子可以利用LP-Tool[14]軟件進行計算,然后將坡度因子柵格分布圖(圖2)與坡長因子柵格分布圖(圖3)進行相乘疊加,得到該流域的LS值分布圖(圖4)。流域內(nèi)5 m分辨率的LS因子平均值為8.79,最大值為138。小于5的坡度坡長因子值的面積占流域面積31.41%,坡度坡長因子值位于5,10的占流域面積的30.89%,19.30%的流域面積的坡長因子值在10~15,坡度坡長因子值在26以下約占流域面積的97.46%。說明大于CSLE模型中規(guī)定的LS最大值72的地形因子值很少,5 m分辨率計算出的坡度坡長因子值與實際情況吻合度極高。
圖3 紙坊溝流域坡長因子值分布
圖4 紙坊溝流域LS因子值分布
2.1.4 水保措施因子 生物措施因子(B)定義為在一定地表覆蓋和管理措施下土壤流失量與同等條件下適時翻耕、連續(xù)休閑對照地上土壤流失量之比[24]。植被覆蓋通常被認為是土壤侵蝕動力的抑制因子,其值小于或等于1。植被覆蓋紙坊溝流域主要農(nóng)作物為玉米、土豆、谷子和大豆,據(jù)張巖等[21]研究,黃土高原玉米、土豆、谷子、大豆的C因子分別為0.28,0.47,0.53和0.51,由于缺乏具體農(nóng)作物信息,取其均值0.45作為研究區(qū)耕地的B因子值,水域的B因
子賦值為1,林地為0.05,草地為0.09。利用紙坊溝流域的土地利用圖層,將B因子值賦予相應的土地利用類型,得到研究區(qū)植被覆蓋B因子圖層(圖5)。從圖中可以看出生物措施因子B值接近于1的植被稀疏區(qū)主要分布在溝口和流域左岸,例如拐溝、大范家溝、大羅鍋溝、正溝。
圖5 紙坊溝流域B因子值分布
在CSLE模型中,耕作措施因子定義為采取了一定的耕作措施后,土壤流失量相對于順坡種植時土壤流失量的比例[25]。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通常利用等高耕作、等高帶狀種植、梯田等水土保護措施,調(diào)整水流形態(tài)、斜坡坡度和表面流的匯流方向,減少徑流量,降低徑流速率,從而減輕土壤侵蝕。T值通常介于0~1之間,不會發(fā)生土壤侵蝕的地區(qū)賦值為0;1值被賦予無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地類型。土壤耕作措施因子T被認為是CSLE 模型中最難確定的因子,因此參考謝紅霞提出的耕作措施因子的計算方法得到紙坊溝流域的耕作措施因子值(表2),并借助ArcGIS中的柵格計算器將T因子值賦予相應的坡度分級圖中,得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T因子值圖。在圖中,非耕地所占用的面積占總面積的56.29%,坡度為≤5°的耕地占總面積的16.29%,5°~10°坡度的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5.48%,10°~15°的耕地占總面積的1.94%。
表2 不同坡度下耕作措施因子值
通過統(tǒng)計各個侵蝕強度的面積及其所占總面積之比的數(shù)據(jù)(表3),從中可以看出,侵蝕強度占比例最大的一類為中度侵蝕,接近總面積的50%左右,其次3類比較嚴重的侵蝕之和占到了總面積的45%以上,微度侵蝕和輕度侵蝕各占總面積的1.29%和3.97%,從總體來看紙坊溝流域土壤侵蝕仍比較嚴重,須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從圖6—7可看出,流域土壤侵蝕分布特征為溝口區(qū)易發(fā)生極強烈和劇烈侵蝕,土壤流失比較嚴重;流域的中部以中度侵蝕為主;溝頭侵蝕強度為輕度和中度侵蝕。不同坡度帶上的土壤侵蝕強度差異較大,流域中部坡度較緩,坡度大多集中在15°以上,土壤侵蝕以輕度和中度為主,并且微度與輕度的土壤侵蝕主要發(fā)生在林地或水域,說明該處是植被覆蓋和水土保持比較好的地塊。而流域溝頭坡度較陡,坡度大多集中在15°~35°,且植被覆蓋和水土保持措施較差,所以土壤侵蝕明顯以中度為主,并且以主溝為界,流域左岸的侵蝕強度明顯的高于右岸,說明流域的侵蝕強度呈明顯不對稱性。不同土地類型上土壤侵蝕強度的差異性,主要是由于各類土地的土壤理化性質(zhì)和所處谷坡坡度造成的[26]。在各土地利用類型中,侵蝕面積最小的是水域;其次是林地和草地侵蝕面積較小,由此可知,侵蝕強度較大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耕地。主要由于長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地表土質(zhì)疏松,導致土壤蓄水和透水能力變差,從而加重土壤流失。
圖6 土壤侵蝕等級
圖7 研究區(qū)土地利用狀況
侵蝕強度級別面積/hm2占面積的百分比/%微度1 0751.29輕度3 3003.97中度40 60048.78強烈22 47527.00極強烈11 37513.67劇烈4 4005.29
紙坊溝流域內(nèi)土地類型以林地、耕地、草地為主。耕地是土壤侵蝕最易發(fā)生的地類,坡地開墾和坡地耕作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耕地種植區(qū)實施退耕還林后,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過度開墾狀況有所好轉(zhuǎn),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改善,土壤侵蝕的面積與強度整體呈現(xiàn)改善趨勢。在林地動態(tài)區(qū),林地面積持續(xù)增加,但由于退耕還林初期,大量育林育草,對地表擾動大,林木的覆蓋度低,土壤侵蝕強度不降反增,但隨著林木覆蓋度的不斷增加,土壤侵蝕強度慢慢降低。在草地動態(tài)區(qū),草地主要向林地轉(zhuǎn)移。由于退耕還草工程的實施,使得部分耕地退化為草地,部分草地來自于林地,土壤侵蝕強度逐漸變小。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不斷變化,說明土地利用變化與土壤侵蝕強度具有密切聯(lián)系,表現(xiàn)為耕地的土壤侵蝕強度較強,林地和草地侵蝕強度相對較弱,說明增加林地和草地,減少耕地,能夠顯著減弱土壤侵蝕。
紙坊溝流域位于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地塊狹小分散、溝壑縱橫、土質(zhì)松軟、植被稀疏,土壤侵蝕嚴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水土流失嚴重制約了地方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了改善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實現(xiàn)區(qū)域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按照新時期水土保持規(guī)劃內(nèi)容,分析紙坊溝流域內(nèi)的土壤侵蝕強度,以高效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建設人地協(xié)調(diào)的綠色生態(tài)系統(tǒng)為目標,通過合理安排土地資源的利用方式,確保糧食安全;同時根據(jù)紙坊溝流域的自然條件實施造林種草,確保生態(tài)安全;貫徹執(zhí)行國家和地方有關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政策和規(guī)定,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實現(xiàn)社會、經(jīng)濟、生態(tài)效益的并行發(fā)展,但是要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由坡度分級圖和土壤侵蝕強度圖分析可知,土壤侵蝕與土地的坡度和植被覆蓋關系密切。坡度為15°~25°的區(qū)域土壤侵蝕狀況嚴重,一方面由于15°~25°地區(qū)范圍內(nèi)遭受人為開墾,另一方面由于15°以上地區(qū)以草地和稀疏植被為主,水土保持作用低。因此在紙坊溝流域水土保持規(guī)劃設計中,應加強對15°~25°坡度地區(qū)重點防治,布設相應的措施。紙坊溝流域內(nèi)地形破碎,植被稀疏,中度以上侵蝕面積比例超過50%,稀疏植被和裸地缺少地表覆蓋、草地植被退化和耕地墾殖是土壤侵蝕相對嚴重的主要原因[27]。如表4所示,5°~20°之間,土壤侵蝕以輕度和中度為主,著重梯田工程措施,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對于土壤侵蝕嚴重的陡坡地實施有計劃的封禁保護,撫育措施,減少人為干預,使其自然恢復;沒有修建梯田的坡耕地,可在坡地上種植草地、灌木,實行草糧或草灌帶狀間作,縮小坡面長度,減緩降雨對地面的沖刷,提高水土保持功能。
研究區(qū)土壤侵蝕強度與土地利用和植被覆蓋表現(xiàn)出很大的相關性,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水土保持的一項重要措施和根本途徑[28]。因此在紙坊溝流域水土保持規(guī)劃設計中,合理的安排農(nóng)、林、牧用地,增加植被覆蓋度,例如在農(nóng)牧交錯帶,實行以綜合防治為主,工程與治理相結合;以保護和促進生態(tài)自然修復為主,堅持生態(tài)保護與治理相結合[29],為區(qū)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證。在坡度平緩的地區(qū)建設高標準的良田,利用改壟、梯田等措施改造坡耕地,提高土壤蓄水保土能力;坡中部利用等高耕作和等高帶狀間作等工程措施,攔蓄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坡上部全部退耕,還林還草,營造生態(tài)防護林。林草植被建設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改善黃土高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實施造林種草,應遵循適地適樹,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根本性原則。
表4 小流域坡面水土保持技術措施
本研究在基于ArcGIS 技術上采用CSLE模型對紙坊溝流域影響土壤侵蝕的相關因子進行建模和可視化處理,估算了單元土壤侵蝕量,結合水利部水力侵蝕強度分級,分析了紙坊溝流域土壤侵蝕強度空間分布特征[30]。
(1) 流域土壤侵蝕分布特征為溝口區(qū)易發(fā)生極強烈和劇烈侵蝕,土壤流失比較嚴重;流域的中部以中度侵蝕為主;溝頭侵蝕強度為輕度和中度侵蝕。侵蝕強度占比例最大的一類為中度侵蝕,接近總面積的50%左右。
(2) 同坡度帶上的土壤侵蝕強度差異較大,流域中部坡度較緩,坡度大多集中在5°~15°,土壤侵蝕以輕度和中度為主,并且微度與輕度的土壤侵蝕主要發(fā)生在林地或水域。
(3) 不同類型土地上土壤侵蝕強度具有差異性,侵蝕面積最小的是水域;林地和草地侵蝕面積較?。桓氐那治g強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