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安音樂學院主辦的《絲路長歌》合唱新作品音樂會于12月1日晚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行。
《絲路長歌》作為西安音樂學院重大科研基金項目,是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主題音樂創(chuàng)作,由著名作曲家趙季平任藝術顧問、韓蘭魁任藝術總監(jiān),作曲系副主任吳延任項目主持人。該項目是促進學院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一流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音樂會由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青春混聲合唱團演唱,青年指揮家李強指揮,共演出了9首新創(chuàng)作的合唱作品。
整場音樂會曲目風格各異,以“西安——敦煌——新疆”絲綢之路沿線的民族民間音樂為創(chuàng)作基礎,從不同方面體現(xiàn)了西北文化和絲路文化特色。演出曲目依次為:《絲路追夢》(李三原詞,韓蘭魁曲)、《絲路敦煌》(段路晨詞,任意曲)、《別君嘆》(王維詞,曹軒賓曲,婁云青改編)、《陜北風情——情歌》(趙季平曲)、《絲路?尋音》(金卓晟詞,白超曲)、《絲路上的月光》(阿拜 ·庫南拜詞,雒鵬翔曲)、《擺歌臺》(青海民歌歌詞,鄭飛曲)、《將進酒》(李白詞,吳延曲)、《長安行》(李強、子玄編曲)。
其中,《絲路追夢》以絲路文化和陜西絲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為背景,體現(xiàn)了絲路的精神和文化內涵;《絲路敦煌》音樂素材提取漢族和藏族音樂的典型音調,表現(xiàn)絲路大背景下多元交融的敦煌文化;《別君嘆》是央視經典詠流傳節(jié)目作品,合唱在原曲的曲式、保留了“秦音”的基礎上做了多聲部的詮釋;《陜北風情——情歌》講述了上世紀陜北人民走西口的故事,將男女至愛、離情別緒與人生苦情一并抒發(fā);《絲路·尋音》意在表現(xiàn)絲路上旅人們的思鄉(xiāng)之情,從而帶出家人亦對旅人們的思念之意;《絲路上的月光》取材于兩首哈薩克族民歌,意在表達情人之間的思念和愛情;《擺歌臺》以花兒曲調為素材創(chuàng)作而成;《將進酒》選取“長安古樂”為素材,隨著打擊樂氣勢磅礴的音響,喚起了人們對李白詩作勢不可擋的無限遐想;《長安行》改編自陜西本土歌手馬飛的《長安縣》,與關中民謠結合而成。
作曲家們采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音響觀念,來表現(xiàn)千百年來流傳于民間的古老歌謠,使絲綢之路上傳統(tǒng)樸素的民歌煥發(fā)出新的活力,以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和文化精神內涵,帶聽眾踏上一條絢爛多姿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