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氣一元論思想對欽安醫(yī)學理論的影響探究

      2018-02-14 07:15:53曹傳東
      江蘇中醫(yī)藥 2018年2期
      關鍵詞:醫(yī)理一元論真氣

      曹傳東 唐 農(nóng)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湖南長沙410208;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南寧530023)

      氣一元論思想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內(nèi)容,在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成為中醫(yī)學認識世界和生命運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清代著名醫(yī)家鄭欽安為欽安醫(yī)學的創(chuàng)始人,其學術思想深受氣一元論的影響。筆者研讀其著作,分析氣一元論對欽安醫(yī)學理論體系構建的影響,從而更好地把握鄭氏的學術思想及理解當代扶陽學派的學術觀點。

      1 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是從元氣來解釋宇宙的生成與性質(zhì)的學說,屬古代哲學本體論的范疇,與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共同構成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基本內(nèi)容[1]。氣一元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氣的不同形態(tài),世界上的一切現(xiàn)象都根源于氣。

      1.1 氣一元論的形成 氣一元論萌生于先秦,成熟于戰(zhàn)國及秦漢,并歷經(jīng)后世賢哲不斷充實,發(fā)展成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深刻影響的哲學思想[2]。《莊子·大宗師》曰:“游夫天地之一氣”,認為天地之間為氣所充滿;生命也是氣聚合而成,“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莊子·知北游》)。先秦道家的另一重要著作《鹖冠子·泰錄》曰:“天地成于元氣,萬物成于天地”,正式提出“元氣”之說,認為元氣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本原?!兑讉鳌は缔o》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提出了精氣化生萬物的觀點。東漢時期,《白虎通義·天地》提出:“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王充在《論衡·談天》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認為元氣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本原。宋代張載提出“虛空即氣”“太虛即氣”的命題,建立了比較明確的氣一元論。明清時期的王廷相、王夫之、毛一智和戴震等進一步發(fā)揮張載的學說,把氣一元論哲學逐漸完善。

      1.2 氣一元論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1.2.1 氣是宇宙的本原 氣一元論認為氣是宇宙的本原,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構成[3]。天地合氣,萬物自生。氣是極精微而又無形的物質(zhì),彌漫、滲透、充滿于整個宇宙時空而無處不在,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本原,“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構成,人體也不例外,故《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難經(jīng)·八難》曰:“氣者,人之根本也”。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皆本于氣之盛衰。

      1.2.2 氣是天地萬物相互感應的中介 氣是極細微的物質(zhì),彌漫于天地之間,充塞于整個宇宙,貫通于萬物之中。氣本為一,分為陰陽,又是陰陽二氣的矛盾統(tǒng)一體。陰陽二氣交感相應,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通過氣這一中介,天地、萬物、人形成一個整體,互相聯(lián)系,互相感應。天地人三才一體,統(tǒng)一于氣。

      1.2.3 氣在不斷地運動與變化 氣一元論認為氣運動不息,處在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自然界中發(fā)生的一切變化都是氣運動的結(jié)果。《素問·六微旨大論》:“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睔獾倪\動變化形式表現(xiàn)為上下、升降、出入、動靜、聚散。升降出入是氣的運動的主要形式,“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聚散則是形和氣的相互轉(zhuǎn)化過程,氣聚而成形,形散而為氣。天地萬物總是處在形與氣的不斷的相互轉(zhuǎn)化中。

      氣一元論思想作為古代哲學的重要內(nèi)容,應用于中醫(yī)學領域,成為中醫(yī)學的氣一元論,用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例如《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醫(yī)權初編》)。

      2 欽安醫(yī)學概述

      鄭欽安(1804—1911),名壽全,四川邛州人。鄭氏早年即學醫(yī)于學識淵博的雙流名醫(yī)劉止唐。他沉潛于傳統(tǒng)文化,精研《易經(jīng)》《黃帝內(nèi)經(jīng)》《傷寒論》等經(jīng)典著作。他對《周易》《內(nèi)經(jīng)》《傷寒》有頗多見解,積七十余年之所思所見,著《醫(yī)理真?zhèn)鳌贰夺t(yī)法圓通》《傷寒恒論》。后人將此三本書合而為一,名曰《鄭欽安醫(yī)學三書》,成為扶陽學派的奠基之作,也是研究欽安學術思想的主要文獻。

      鄭欽安的弟子及私淑者眾多,包括嫡傳弟子盧氏一門(盧鑄之、盧永定、盧崇漢);私淑者包括范中林、唐步棋、吳佩衡、祝味菊、李可等。鄭氏善于用姜附桂等辛熱藥物治療陽虛虛損證,被人們尊稱為“鄭火神”[4]3。

      欽安醫(yī)學,臨證之際以陰陽為綱,尤為重視陽氣,認為陽氣是生命的根本,反對濫用寒涼藥物損傷人體之陽氣。尤其對于陽虛證及陰火證的識別和治療有獨特的經(jīng)驗?!夺t(yī)理真?zhèn)鳌ぞ硭摹J安用藥金針篇》曰:“無論一切上、中、下部諸病,不問男女老幼,但見舌青,滿口津液,脈息無神,其人安靜,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喜熱飲,二便自利者,即外現(xiàn)大熱,身疼頭疼,目腫,口瘡,一切諸癥,一概不究,用藥專在這先天立極真種子上治之,百發(fā)百中?!编嵤仙钍軞庖辉摰挠绊?,在其著作中體現(xiàn)了獨特的以氣為本的人體生理觀、病理觀及疾病觀。

      3 氣一元論對欽安醫(yī)學的影響

      3.1 天人一氣觀 氣一元論認為氣是世界的本源,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人為萬物之靈,是自然的產(chǎn)物,與天地萬物有著共同的本源。因此,欽安認為天地之真氣與人身之真氣本同一氣,《醫(yī)法圓通·卷四·食氣篇》曰:“天地即我身,我身即萬物之身。萬物、我身、天地,原本一氣也……天人一氣之道,借草木之真氣以勝邪。”《醫(yī)理真?zhèn)鳌ぞ硪弧でご笾计芬嘣唬骸叭朔A天地之正氣而生。”

      天地人均統(tǒng)一于氣,有著共同的本源和屬性。因此,人的生命現(xiàn)象必然受到天地自然界規(guī)律的影響。鄭氏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人的生理功能活動隨著四季寒熱溫涼的變化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夺t(yī)理真?zhèn)鳌ぞ硭摹吩唬骸胺蚨潞?,天地之氣寒,人生之氣亦寒,潛藏是天地自然之機,人身同然?!盵4]210天地萬物本同一氣,天人相應也。

      3.2 真氣為立命之本 氣是構成人體的本原,亦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zhì)。鄭氏在《醫(yī)法圓通·卷二·中風篇》曰:“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此先天一點真氣耳?!薄夺t(yī)法圓通·卷四·拙見解篇》:“夫人生立命,本乾元一氣,落于坤宮,二氣合一,化生六子,分布上中下,雖各有定位,卻是死機,全憑這一團真氣運行,周流不已?!编嵤咸幪幎紡娬{(diào)了一元真氣對于生命的重要性,《醫(yī)法圓通·卷四·食氣篇》曰:“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賴有此先天一點真氣耳。真氣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氣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氣?!?/p>

      3.3 六氣為一氣 鄭氏對《傷寒論》有很深的研究,他將原文逐條一一剖析,著《傷寒恒論》?!夺t(yī)法圓通·卷四·一氣分為六氣圖說篇》曰:“一元真氣,分為六氣,六氣即六經(jīng)也。氣機自下而上,自內(nèi)而外,真氣布滿周身,布護一定不易……仲景分配六經(jīng),標出六經(jīng)提綱病情,為認邪之法;又立出六經(jīng)主方,為治邪之法。”《傷寒論》以三陰三陽六經(jīng)辨證為法,然而,鄭氏認為“六經(jīng)仍是一經(jīng),五行分為五氣,五氣仍是一氣。揭太陽以言氣之始,論厥陰以言氣之終,晝夜循環(huán),周而復始,病也者,病此氣也”(《醫(yī)法圓通·卷三·萬病一氣說篇》)。一元真氣自內(nèi)而外布護六經(jīng),遂分為六氣,其實仍為一元真氣耳。

      3.4 萬病一氣觀 鄭氏認為疾病雖有千萬種,然而都源于氣?!夺t(yī)理真?zhèn)鳌ぞ硭摹で忻}約言篇》曰:“未明得千萬病形,都是這一個氣字之盛衰為之?!薄夺t(yī)理真?zhèn)鳌ぞ硪弧ふ摎庋⑺テ吩唬骸皻庥杏啾闶腔穑鹜哧幈靥潯瓪獠蛔惚闶呛?,寒勝者陽必衰?!编嵤纤撽幪撃艘蛴杏嘀畾饣饌幩拢柼撃艘驓獠蛔愫⑺?;無論陽虛陰虛,都是因一氣之盛衰所致。

      鄭欽安繼承了《內(nèi)經(jīng)》的“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觀點,認為一元真氣布護周身,真氣旺則人健,真氣衰則人病。故《醫(yī)法圓通·卷二·中風篇》曰:“人身原憑一氣包羅,無損無傷,外邪由何而得入,內(nèi)傷邪何有而得出。……真氣衰于何部,內(nèi)邪外邪即在此處竊發(fā)?!编嵤险J為機體發(fā)病皆因為人體感受內(nèi)外之邪之后,導致天地之真氣被阻隔,使之不能與人身之真氣相合,從而發(fā)病?!夺t(yī)法圓通·卷四·食氣篇》曰:“邪氣之來,無論外邪內(nèi)邪,皆是阻隔天地之真氣,不與人身之真氣相合,身即不安,故曰病?!?/p>

      對于疾病的診斷,通過望診,觀察面色之有神無神,判定氣的盛衰;聽患者發(fā)出的聲音高低,判斷氣的充盈與否;通過問診患者的飲冷飲熱,判斷氣的盛衰;通過切脈之有力無力,判定氣的虛實?!夺t(yī)理真?zhèn)鳌ぞ硭摹ぴ俳夤琶}說篇》曰:“望色以有神無神,定氣之盛衰;聞聲以微厲,判氣之盈縮;問病飲冷飲熱,知氣之偏盛;切脈以有力無力,知氣之虛實。以此推求,萬病都是一個氣字,以盛衰兩字判之便了?!笨傊?,疾病雖有千萬種,但無非是氣之盛衰而已。

      在疾病的治療上,鄭氏認為萬病生于一氣,因此對于疾病的治療也就著眼于氣機的調(diào)整,視病者氣之盛、衰、升、陷、滯、郁、脫、散,治以平、助、降、舉、行、解、固、斂?!夺t(yī)法圓通·卷三·萬病一氣說篇》曰:“用藥以治病,實以治氣也。氣之旺者宜平,氣之衰者宜助,氣之升者宜降,氣之陷者宜舉。氣之滯者易行,氣之郁者宜解,氣之脫者宜固,氣之散者宜斂。知其氣之平,知其氣之變,用藥不失宜,匡救不失道,醫(yī)之事畢矣。”例如,在《醫(yī)理真?zhèn)鳌ぞ矶逢柼撝T癥中,癥見“頭面忽浮腫,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閉目,覺身飄揚無依者”,鄭欽安認為是“少陰之真氣發(fā)于上”所致,治宜“潛陽”,是陽氣潛藏而歸根,方用潛陽丹,砂仁、附子、龜版、炙甘草。此為“降”“斂”“固”氣也。一言以蔽之,“氣機失調(diào)則百病叢生,治百病調(diào)氣為要”[5]。

      3.5 陰陽合為一氣 鄭氏非常重視識陰陽。他在《醫(yī)理真?zhèn)鳌返男蜓灾?,寫道“醫(y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癥。亦不難于識癥,而難于識陰陽?!薄夺t(yī)理真?zhèn)鳌肪硪挥袃善獙iT論述如何辨認陽虛證、陰虛證及其治療;卷二、卷三中列舉了31條陽虛病癥、29條陰虛病癥,并詳加論證。“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耳。學者茍能洞達陰陽之理,自然頭頭是道?!盵6]

      鄭氏雖重視陰陽,然而受氣一元論的影響,更強調(diào)“陰陽合為一氣”的思想。《醫(yī)理真?zhèn)鳌ぞ硭摹ぴ俳夤琶}說篇》曰:“萬病都是一個氣字,以盛衰兩字判之便了?!薄夺t(yī)法圓通·卷四·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辨解篇》曰:“陰者水也。陽者火也。水火互為其根,合而為一,不可分為二也?!彪m氣分陰陽,但鄭氏更加強調(diào)陰陽合一之一元真氣對生命具有主宰的作用,《醫(yī)理真?zhèn)鳌ぞ硪弧庋獌勺肿饕回越馄吩唬骸叭松硪粓F血肉之軀,陰也,全賴一團真氣運于其中而立命?!?/p>

      3.6 陽氣為立命之根 鄭欽安在辨證時以陰陽為綱,列出“陰虛證”“陽虛證”諸條,其辨證結(jié)果或補陽,或養(yǎng)陰,涇渭分明。然而,受氣一元論的影響,鄭氏認為陽即氣,氣即陽也,陽氣是人體生命的主宰?!肮式?jīng)云:氣不足便是寒。……陽者氣也,陽氣損于何處,陰寒便生于何處。”[4]223又曰:“人活一口氣,氣即陽也,火也?!盵4]457可見,鄭氏所謂陽氣即氣也,氣與陽氣是同一體。由于一元真氣(真陽、元陽)為生命之主宰,故鄭氏在《醫(yī)理真?zhèn)鳌ぞ矶酚衷唬骸白硬恢松硭岩粤⒚撸湮ù岁枤夂?,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

      鄭欽安在《醫(yī)法圓通·卷四·麻黃附子細辛湯、四逆湯圓通應用法篇》指出四逆湯“此方功用頗多,得其要者,一方可以治數(shù)百種病”。諸如“頭腦冷”“氣喘痰鳴”“吐血困倦”“齒縫流血”“大便下血、氣短少神”“唇腫而赤、不渴”等。因其能“扶先天真陽”,真陽旺則百病消。可見,鄭氏更加重視陽氣,視陽氣為人身立命之根本。

      “陽氣為立命之根”的思想對后世扶陽學派影響很大,“陽主陰從觀”即由此引申而出。因此,鄭欽安又被稱為扶陽學派的鼻祖。當代扶陽學派的領軍人物盧崇漢在其著作《扶陽講記》中明確提出:“凡是對機體具有激發(fā)、推動作用之氣,及臟腑經(jīng)脈的功能之氣等皆屬于陽氣。”[7]可見盧氏所認為的陽氣即是人體之氣,人體之氣即是陽氣。因此,欽安醫(yī)學和扶陽學派認為的“陽虛”即是氣虛或者說是元氣、真氣虧虛。很顯然,這與目前中醫(yī)學的主流認識有明顯的不同。按照“氣分陰陽”的理論,氣分為陰氣、陽氣。陽氣虛和氣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陽氣虛只是氣虛的一部分[8]。前者受氣一元論的影響,認為“陰陽一氣”;后者在“一分為二”的陰陽觀的指導下,認為“氣分陰陽”。這應是當今扶陽學派與主流的中醫(yī)學對于陰陽的認識產(chǎn)生分歧的主要原因。

      4 結(jié)語

      扶陽學派在當今是一個有鮮明學術特色的醫(yī)學流派,以重視陽氣,臨證以廣用重用姜附桂為特色。然而,扶陽學派的“唯陽獨尊”思想也備受爭議。扶陽學派創(chuàng)始人鄭欽安,在氣一元論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了“天人一氣”“真氣為立命之本”“萬病一氣觀”“陰陽一氣”“陽氣為立命之根”等學術見解,并在臨證一以貫之。在此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產(chǎn)生了當今的扶陽學派。因此,了解欽安醫(yī)學理論所蘊含的氣一元論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及把握其學術思想本質(zhì),對于理解扶陽學派的學術思想亦具有意義。

      [1] 賀娟.氣一元論思想對《內(nèi)經(jīng)》理論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7(6):365.

      [2] 王玉興.試論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氣一元論[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5,19(3):12.

      [3] 印會河.中醫(yī)基礎理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4.

      [4] 鄭欽安原著,唐步祺闡釋.鄭欽安醫(yī)書闡釋[M].成都:巴蜀書社,2006.

      [5] 馮興中,王永炎.論“百病生于氣也”[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7(1):5.

      [6] 鄭欽安.鄭欽安醫(yī)學三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10.

      [7] 盧崇漢.扶陽講記[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188.

      [8] 孫廣仁.中醫(yī)學的陰氣、陽氣概念辨析[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5,20(11):645.

      猜你喜歡
      醫(yī)理一元論真氣
      一元論與多元論
      點頭之妙
      點頭之妙
      國際法向國內(nèi)法的“變形規(guī)則”是“基礎規(guī)范”嗎——對凱爾森“一元論”的檢討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8:22
      論魏禧“真氣”說的理論內(nèi)涵及其文論意義
      干部擔當須有幾股“真氣”
      ——正氣、勇氣、底氣和一點傻氣
      當代陜西(2018年18期)2018-11-17 11:11:31
      淺談對中醫(yī)一元論的認識
      深思慎取意 細說與君聽——《游褒禪山記》主題一元論
      語文知識(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4
      略論醫(yī)理與管理
      易理與丹溪醫(yī)學
      周易研究(2010年1期)2010-06-22 03:41:30
      西吉县| 营山县| 曲松县| 抚顺市| 乌兰察布市| 双江| 丁青县| 密云县| 新绛县| 宜兴市| 波密县| 黄梅县| 兴和县| 怀仁县| 金坛市| 郧西县| 神木县| 建阳市| 博野县| 武陟县| 鞍山市| 遂溪县| 武清区| 长丰县| 玛纳斯县| 新干县| 松潘县| 疏勒县| 珲春市| 周口市| 张掖市| 禹州市| 开阳县| 义乌市| 漳浦县| 雅江县| 淄博市| 左云县| 镇赉县| 丘北县|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