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馬克斯·韋伯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本書是韋伯對宗教社會學最初的研究,韋伯在這本書中主張,宗教的影響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fā)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強調新教倫理在資本主義、官僚制度和法律權威的發(fā)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書在現(xiàn)代社會科學諸領域皆有深遠影響,引用率極高,為教學研究的必讀經典。
解彩霞著:《現(xiàn)代化·個體化·空殼化:一個當代中國西北村莊的社會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按迩f空殼化”是國家快速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策略以及對“社會個體化”的“制度性”保證,和農民為了追尋更美好生活而持續(xù)不斷地離開農村的“理性選擇”兩種力量共同發(fā)力,促進了村莊人口持續(xù)、大量、結構性的向外流動。另一方面,農民走出村莊,卻無法全面融入城市的生活,而是過著“村莊回不去”“城市留不住”的“雙向掛釘式生活”,承擔著失業(yè)等眾多社會風險,卻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緣此,“空殼村”問題和 “農民進城”問題就成為兩個相伴生的必須動用社會力量進行干預的重要社會問題。
聶大江著:《先秦時期的知識階層》,蘭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本卷系統(tǒng)討論了原始社會末至戰(zhàn)國時期知識分子的起源、發(fā)展及相關問題。全卷以此一時期社會發(fā)展尤其是文化發(fā)展為背景,討論了巫的演變及其歷史作用,揭示了巫師與早期知識分子起源的關系。全卷綜合運用文獻學、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方法,對原始時期的“巫”向夏商周知識階層的發(fā)展,特別是對夏商周時期有關知識職業(yè)及其人員的作用和地位,做出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新的探索。
何懷宏著:《道德·上帝與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在本書中,作者試圖將社會倫理與精神追求、基本規(guī)范與最高信仰聯(lián)系起來考察的一種嘗試。這也涉及如何認識中國以至世界在20世紀的歷史,如何看待“現(xiàn)代性”的諸多問題。而作者之所以選擇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研究對象,除了陀氏滿足了上述的要求之外,還因為他的思想的特殊性質:陀氏的思想都是作為問題出現(xiàn)的,他提出的不僅是他的時代的問題,而且是整個“現(xiàn)代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作者長期關注的問題。
賀雪峰等著:《南北中國:中國農村區(qū)域差異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中國東中西部農村的發(fā)展差距早已進入學界與政策界的視野,并在政策上進行了諸多研討與應對。南中北方農村的差異已日漸明晰并引發(fā)討論。在本書中,作者將中國農村劃分為南方團結型村莊、北方分裂型村莊和中部分散型村莊三種類型,構建出“農村區(qū)域差異”這一中層理論,并從家庭繼替、分家模式、養(yǎng)老模式、面子觀、人情、生育模式、社會治理等方面進行了闡釋與檢驗。
〔德〕黑格爾著:《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本書是西方美學的經典著作,是美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鴻篇巨著,且自從翻譯到中國以來,對中國學術界和藝術界的相關學者及普通大眾都有很大的啟發(fā)。本書中,黑格爾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的核心觀點,探討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理念與理想,同時對象征型藝術、古典型藝術和浪漫型藝術等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產生的不同藝術類型進行了分析,也從建筑、雕刻、繪畫、音樂和詩等藝術門類進行了具體闡述。
陳婷著:《制度與人的發(fā)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該書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人的發(fā)展理論為指導,解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梳理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國家理論和人的解放學說,立足中國發(fā)展變革的現(xiàn)實,對制度、制度與人的發(fā)展進行深入研究。指出制度創(chuàng)新要以人為本,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以制度文明促進良法善治,化解社會風險。在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要以合理的制度界定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保障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為社會發(fā)展提供規(guī)范和秩序。
姚大力著:《追尋“我們”的根源》,三聯(lián)書店,2017年12月出版。本書是作者長期理論思考并結合相關史料的研究成果選編,是近年來中國民族史研究難得的佳作。收入此書的文章共分為四組。第一組泛論中國歷史上的族群認同、國家認同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第二組主要聚焦于如何認識歷史上的各少數(shù)民族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積極貢獻。第三組以蒙古帝國、元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為討論主題。最后一組則分別考察族群認同在回族、滿族形成和鮮卑拓跋部早期歷史的書寫之中的作用問題。
〔日〕喬秀巖著:《義疏學衰亡史論》,三聯(lián)書店,2017年12月出版?!妒涀⑹琛肥俏氖氛苎芯侩x不開手的基本資料,但以往幾乎沒有人真正探索過賈公彥、孔穎達等人編寫注疏的思考過程。讀書不是淘資料,而要體會作者心思。 閱讀注疏,我們都能感受到劉炫、賈公彥他們的神態(tài),或怫然或莞爾,而體會他們的思考,就是讀經學著作的樂趣所在。
楊緒容著:《明清小說的生成與衍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本書專注于“清理”部分中國古代通俗小說類型的“生成與衍化”問題。書中內容,主要涉及明清章回體通俗小說在版本、故事、敘事、文體、觀念、現(xiàn)代性等很多方面的生成流變,多為一家之言,若串而讀之,便會發(fā)現(xiàn)其中不乏系統(tǒng)性與連貫性。
葉孝信、郭建主編:《中國法制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本書按照歷史朝代順序,全面介紹了中國有史以來法律制度發(fā)展演變的基本脈絡和主要內容,以及在歷史的不同階段中國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書中吸取了近年來中國法制史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加強對于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中有關民事財產制度方面內容以及司法訴訟方面內容的介紹和總結。有助于學生在接受授課和閱讀教材后確立法治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國法律文化和法律傳統(tǒng)。
莫偉民著:《從解剖政治到生命政治——??抡握軐W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作為當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家、思想家,福柯畢生關切主體的命運,其政治哲學論述西方政治技術發(fā)展過程中個體主體與政治權力、主體自由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問題,探討18世紀下半葉前后出現(xiàn)的對個體身體進行誡訓的“解剖—政治”與對整體人口進行調節(jié)的“生命—政治”這兩種前后相繼又相互對照的政治技術之運行機制及其對主體之被動構成和主動反抗所產生的多重效應。本書力圖凸顯福柯政治哲學所具有的哲學、歷史和政治三者高度統(tǒng)一的整體理論特點,揭示??虏煌诎乩瓐D、馬基雅維利、霍布斯、盧梭、馬克思、韋伯等人的思想理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