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文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意識,過多依賴于老師的講解,懶于動腦思考感悟,缺乏自己的感受,人云亦云,以他人的認識代替自己的見解。面對這一現(xiàn)狀,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基于兒童的成長,通過全方位的努力,讓他們體味到閱讀的快樂,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讀出自己的思想。
現(xiàn)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三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一個互動過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聯(lián)系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個橋梁。作者以文字符號為形體,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讀者往往從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觸摸作者的靈魂,與其發(fā)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鳴。為了讓學生的閱讀語感達到一個新高度,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推動閱讀探索性
《新課標》強調(diào):“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強調(diào)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fā)現(xiàn)、自行構筑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p>
換句話說,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為同學們創(chuàng)設有利于閱讀的教學情境,是圍繞某一問題開展的,教師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往往可以通過一些激勵行為,比如有獎競賽活動等等,讓學生進行探索性閱讀,這樣讓他們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閱讀,相信會有所突破。除此之外,閱讀教學活動一定要體現(xiàn)情境化、常態(tài)化。不能曇花一現(xiàn),虎頭蛇尾,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一段時間后,組織學生積極探討,由一開始的興趣閱讀逐漸過渡到探索性閱讀,有目的地自覺閱讀,這樣才有可能讓閱讀教學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指導方法,促進閱讀有效性
語文的閱讀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基礎和重點,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讓學生成為讀書的主人,鼓勵他們多讀,引導他們主動地讀、自覺地讀。往往有了這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給以方法指導,以提高他們的閱讀效率。
對一部作品的閱讀,不僅僅局限在我已經(jīng)讀完,而是讀完過后有所得。這就要求我們掌握一定的方法。首先,我們在閱讀之前,要學會了解作品及其作者的時代背景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這為之后的閱讀就鋪設了一條堅實的墊板。那么在之后閱讀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去發(fā)現(xiàn)問題,一切新奇、難以理解、感興趣的內(nèi)容……都要一一做好閱讀筆記;其次,作為教師,我們要適時組織學生對于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一起探討,說說各自的想法;然后帶著這些問題以及想法,再一次走入文本。這一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分享的過程,能讓學生在理解、認同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本。也就是說,只有讓學生自己閱讀,才能消除文本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才能為他們營造一個用文字、聲音、情感和想象構筑起來的詩意的語文世界,讓他們慢慢體悟到閱讀趣味,收獲閱讀的果實。
三、結(jié)合閱歷,強化內(nèi)外結(jié)合性
語文學科與現(xiàn)實生活也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簡單堆砌,在這些平凡的文字背后包含著作者真摯的情感,凝聚著作者的智慧與心血,是作者基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對生活的再加工與再創(chuàng)造,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那么,要想達到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就需要教師喚醒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在閱讀文本的同時,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能夠?qū)ξ谋炯右宰约旱睦斫?,這也就是“閱讀的再創(chuàng)造”。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并不是將文本簡單地進行還原,更為重要的是,要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將學習與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起來,這樣才能基于文本,以文本為中心,同時又超越文本,透過文字表面,達到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從而形成更多富有個性化色彩的見解與看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多媒體、圖片等設施再現(xiàn)教學,并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來搭建起通往語文殿堂的橋梁,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閱歷展開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真正培養(yǎng)他們的“高層次閱讀”能力。
總而言之,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充分閱讀、主動思考的基礎的。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將自己的見解與看法表達出來,在學生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與討論,也就是說,面對一篇文章,教師應該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充分表達出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然后再讓他們結(jié)合生活閱歷,通過反復閱讀,進一步深入探索,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