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
任何學科的教學中,教與學都是相輔相成,以教帶學,以學促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途徑。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打破“教師教、學生聽”的聽課模式,引導學生們主動參與到數學問題的思考與探索當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實踐操作、小組交流、深度探究以及學以致用等方面,引導學生們從主動思考問題出發(fā),發(fā)表自身的學習意見,進而達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
本文主要講解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們對數學知識“心動”“手動”“口動”“腦動”“意動”,共同建構動態(tài)的數學教學課堂的一些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促使“心動”
興趣是激發(fā)小學生們進行數學學習潛力的有利條件,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根據內容創(chuàng)設一些有趣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fā)學生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們對數學知識“心動”,以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比如,我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認識分數》這一課的內容時,先組織學生們完成一個小游戲來引入“分數”的概念。我要求學生們先拿出一張A4紙,再要求學生們自己動手將A4紙對折,對折后再將對折后的紙張進行對折,此后展開紙張,讓學生們拿起彩筆在對折后的紙張中選擇一塊區(qū)域進行涂色,涂色完成后,向大家展示自己涂色完成的作品。有的學生說,自己涂色的部分占了紙張的一半;也有的學生回答說,自己涂色的部分比較少,只占了紙張一半的一半。根據學生們回答的內容,我引導學生們去思考:紙張的一半用分數表示是紙張的幾分之幾。
二、實踐操作,鼓勵“手動”
實踐操作是提高學生們動手能力、活躍課堂氣氛的有利條件,教師應當將實踐操作融入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們學習時進行“手動”,促進手腦的結合,以促使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以此獲得高效的課堂教學。
比如,我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統(tǒng)計與可能性》這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我直接給學生們每人一個不透明的箱子,每個箱子里都有一黃一白兩個乒乓球,然后學生們隨機地從箱子中抽取一個球并記錄它的顏色,每個人做十次重復實驗。要求學生分別展示自己的數據,并將白球和黃球出現(xiàn)次數列成條形統(tǒng)計圖記錄在黑板上,然后我提問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三、小組交流,發(fā)展“口動”
語言交流是思想表達的主要途徑,而思維的碰撞往往能夠產生別樣的觀點和看法。比如,我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認識人民幣》這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我給學生帶來了一整套人民幣(包括紙幣和硬幣)讓學生討論并識別。首先,將學生分為5人一組并將人民幣分發(fā)給小組成員,并向學生提問:“大家討論一下,你們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判斷這些錢的面額的?”學生們通過討論還認識了原先不認識的面額,然后每個組紛紛派出學生上臺演示自己認識的紙幣,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認識人民幣,同時也對物質的價值有所了解。
四、深度探究,重在“腦動”
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們動腦思考,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們的數學思維能力。我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圓柱和圓錐》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們進行思考:如果給出條件——圓柱體由一個長方形旋轉而得出,那么它的具體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學生們根據圓柱體形成的概念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進而發(fā)現(xiàn)圓柱體的形成是長方形ABCD饒其中的一條邊AB旋轉一周而得出的,同時讓學生們根據圓柱體的形成過程思考圓錐的形成過程。
學生們思考后發(fā)現(xiàn):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的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1/3。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的課堂要充分地讓學生們“動”起來,增強學生們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們參與到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課堂教學的活躍程度。希望筆者的以上見解能為大家?guī)硪恍┯幸娴膯l(fā)。
【作者單位:漣水縣漣城鎮(zhèn)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