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礦區(qū)帶:中祁連成礦帶(Ⅲ-22)。
建造構(gòu)造:奧陶紀(jì)形成的野人溝、大道爾吉和小道爾吉3個超基性巖體群呈透鏡狀擠入薊縣系大理巖之?dāng)嗔褞е小4蟮罓柤獛r體分為:變質(zhì)地幔橄欖巖帶,由純橄巖和方輝橄欖巖(m/f為10.16~11.14)組成;堆晶雜巖帶由純橄巖-含輝純橄巖(m/f為7.34~9.11)、透輝巖-易剝橄欖巖-輝長巖組成(m/f為3.16~4.93)。自北向南劃分為3個旋回(茍國朝等,1994)。
成礦時代為奧陶紀(jì)。
成礦組分:Cr,( Os,Ir ,Ru等)。
礦床(點)實例:(甘)肅北縣大道爾吉鉻礦床,小道爾吉、野人溝鉻礦點。
簡要特征: 大道爾吉鉻鐵礦體主要賦存于堆晶雜巖帶第三旋回底部純橄巖中,第二旋回底部純橄巖僅局部礦化,第一旋回底部純橄巖礦化較差。礦體呈長條狀、透鏡狀、扁豆?fàn)睢:V巖性主要為純橄巖,其次是含輝純橄巖。礦石可分為塊狀和浸染狀兩種自然類型。礦石礦物為鉻尖晶石;非金屬礦物有橄欖石、輝石、蛇紋石、綠泥石、次閃石、簾石等。礦石Cr2O3平均含量為4.20%~33.74%;伴生鉑族元素在富礦中平均為0.306×10-6,在貧礦中平均為0.149×10-6,鉑族元素中Ru約占57.84%,Os約占26.37%,Ir約占9.75%,Rh約占2.36%;該礦區(qū)附近沖積物中見鋨銥礦(茍國朝等,1994)。
成因認(rèn)識:拉脊山-黨河南山奧陶紀(jì)小洋盆環(huán)境,由虧損地幔高度部分熔融遷出的巖漿,在蛇綠巖變質(zhì)地幔橄欖巖帶之上巖漿房結(jié)晶分異,于堆晶巖底部純橄巖中形成礦體。小洋盆閉合時,蛇綠巖碎片被擠入北側(cè)的中祁連地塊南緣。
(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西安地質(zhì)調(diào)查中心 楊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