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陶紀
- 湖北松滋地區(qū)奧陶紀三葉蟲多樣性特征分析
想地區(qū)。研究區(qū)奧陶紀地層自下而上依次出露有西陵峽組、南津關組、分鄉(xiāng)組、紅花園組、大灣組、牯牛潭組、大田壩組、寶塔組和臨湘組。缺失五峰組,該套地層與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觸,與上覆地層龍馬溪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該研究區(qū)剖面出露較為連續(xù),含有大量的三葉蟲化石,分布十分廣泛,種類繁多,便于觀察。本立項通過對湖北松滋劉家場地區(qū)奧陶紀地層剖面的觀察和分析,并采集部分三葉蟲化石進行鑒定,結合前人發(fā)現(xiàn)的三葉蟲化石資料,分析研究區(qū)三葉蟲化石縱向上分布特征和三葉蟲多樣性特征以及
大科技 2023年43期2023-10-15
- 奧陶紀知多少
同學選擇調查的奧陶紀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呢?奧陶紀是指地球歷史上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于距今4.88 億年,延續(xù)時間為4 460 萬年。由于當時淺海分布廣、氣候溫和,所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得到空前發(fā)展,牙形石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他還包括鼻石類、鸚鵡螺類等。三葉蟲4.49 億年前的奧陶紀晚期發(fā)生了地球上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該事件造成了地球上60%的物種滅絕。關于導致奧陶紀大滅絕的原因,各國科學家都在積極努力地探索。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
課堂內外(小學版) 2023年5期2023-09-25
- 北京丁家灘奧陶紀牙形石的新發(fā)現(xiàn)
奧陶系地層(指奧陶紀形成的地層)有很多剖面出露,聯(lián)想到之前老師講解過的奧陶紀牙形石,我一下子興奮起來——北京門頭溝區(qū)丁家灘地區(qū)奧陶系地層中是否也存在牙形石呢?知識準備牙形石是一種生存于寒武紀到三疊紀海洋中的無頜類脊索動物的牙齒或攝食器官的化石,長度通常不到1 毫米。因為具有體形小、演化迅速、特征明顯、分布廣泛、極易獲取的特點,所以牙形石在地層劃分對比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牙形石能反映有機物質的變質程度,能夠為尋找石油、天然氣提供線索。研究過程通過查
課堂內外(小學版) 2023年5期2023-09-25
- 海洋“活化石”是這樣煉成的
研究,結果表明奧陶紀時期舌形貝類穴居型生活方式已經(jīng)建立。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fā)表于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地質科學家利用化石在對沉積環(huán)境和沉積相分析時,通常都會用到指相化石,即能明確指示生物生活時生存環(huán)境條件的化石,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腕足動物舌形貝。由于現(xiàn)代的舌形貝穴居生活在濱淺海環(huán)境,因此通過“將今論古”原理,認為這類化石大量產(chǎn)出地層的沉積環(huán)境類似于現(xiàn)代的潮間帶環(huán)境。腕足動物舌形貝鉆入泥沙復原圖海洋動物海洋生物化石在奧陶紀時期,腕足動物舌形貝的部分形態(tài)已經(jīng)
大眾科學 2023年4期2023-07-13
- 西北大學古生物團隊解密5.2億年以來“海豆芽”繁衍至今的奧秘
究生梁悅得出:奧陶紀末時期隨機演化是主導現(xiàn)代舌形貝演化的外在動力。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舌形貝腕足動物在5.2億年以來的演化歷程。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fā)表在Cell出版集團的綜合期刊《當代生物學》。腕足動物舌形貝俗稱“海豆芽”,被達爾文定義為“活化石”。它自寒武紀早期出現(xiàn),歷經(jīng)了地球動物出現(xiàn)以來所有的磨難和自然災害,尤其是經(jīng)受了地球最嚴重的大絕滅事件而繁衍至今。目前,舌形貝仍分布在我國廣西和日本、新西蘭等地的近岸淺海地區(qū),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舌形貝一直生活在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7期2023-07-11
- 奧陶紀直殼“殺手”:房角石
江氏小盜龍奧陶紀生物大滅絕生物有大爆發(fā)就會有大滅絕,寒武紀時期的生物大爆發(fā)出現(xiàn)了許多新物種,海洋呈現(xiàn)一片欣欣向榮之象。到了奧陶紀時期,海洋面積擴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變大……在各種有利條件下,海洋再次發(fā)生了生物大爆發(fā),科學家稱之為“奧陶紀生物大輻射”。這次大爆發(fā)讓海洋生物更加豐富,各種海洋生物努力進化,變得越來越強,整片海洋生機勃勃,每天都是“新世界”。但物極必反,在奧陶紀末期,海洋迎來了顯生宙第一次生物大滅絕。關于這次生物大滅絕,有的科學家認為是某個恒星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3年4期2023-04-24
- 踏古尋洋 奧陶紀巨型“星艦”:海神盔蝦
氏小盜龍什么是奧陶紀?寒武紀結束后,地球就進入了奧陶紀。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元,開始于4.85億年前,結束于4.43億年前,和寒武紀一樣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但奧陶紀時期的海洋生物比寒武紀時期的更加繁盛,除了原有的無脊椎生物迅速發(fā)展進化外,還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類群,如脊椎動物、濾食動物等。到了奧陶紀晚期,一些類似地錢的苔蘚類植物也開始出現(xiàn)在陸地上。奧陶紀早期從4.85億年前到4.70億年前奧陶紀中期從4.70億年前到4.58億年前奧陶紀晚期從4.58億年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3年3期2023-03-26
- 4億年前 滇東北曾是古生物“避難所”
,首次發(fā)現(xiàn)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前的三葉蟲動物群,為全面揭示華南板塊西緣的海洋生物面貌提供重要窗口,這也進一步證實區(qū)域環(huán)境惡化時古生物“避難所”的存在。2020年以來,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對鎮(zhèn)雄地區(qū)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前的三葉蟲動物群進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線發(fā)表于國際期刊《遠古世界》。論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博雅博士后魏鑫介紹,在已知地球歷史時期,共發(fā)生過5次全
中國科學探險 2022年9期2022-12-30
- 4.6億年前,生物大輻射被誰按下“暫停鍵”
約4.6億年的奧陶紀大輻射,是地球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生物輻射事件之一。但是,最新的高分辨率生物多樣性曲線表明,華南種一級的生物多樣性在生物大輻射峰值之后出現(xiàn)近50%的降低,這引起了地質學家的重視。是什么原因導致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出現(xiàn)逆轉?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相關專家與國外同行合作研究發(fā)現(xiàn),奧陶紀氣候變冷期的缺氧海水擴張,可能是大輻射期間生物多樣性達到峰值之后發(fā)生明顯轉折的誘因。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國際刊物《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上。海洋生命的“黃金繁育
大眾科學 2022年11期2022-11-26
- 新疆巴楚地區(qū)奧陶紀中下統(tǒng)地層中造礁、附礁生物化石的發(fā)現(xiàn)及意義*
[2]。前人對奧陶紀生物礁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可觀成果,如李越等[3-4]初步總結了寒武紀到奧陶紀輻射演化的過程中海洋造礁生物也得到發(fā)展,此過程經(jīng)歷了瓶筐石—苔蘚蟲—石海綿動物型和珊瑚—層孔海綿動物型兩次標志性事件,且在塔里木地區(qū)也有印證;李明明等[5]對巴楚生物礁研究發(fā)現(xiàn),中上奧陶統(tǒng)階段巴楚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適宜生物礁的發(fā)育及海洋居礁生物的生存;蔡習堯等[6]、徐康等[7]、Meng等[8]研究表明在巴楚隆起區(qū)內斷裂帶方向大致為NW-SE其中含大量生物建
甘肅科技 2022年11期2022-09-27
- 奧陶紀探秘
上面的灰塵,“奧陶紀探秘”幾個浮雕大字赫然在目。我們好奇地翻開這本書,天哪,這上面都是一些奇怪的史前生物!我們越看越興奮,不知不覺中翻到了最后一頁。皮皮用手指指上面那只怪獸,它身上竟然隱約顯示出一片黑白方格,那是——極小的二維碼。皮皮興奮地說:“看啊,有個公眾號——奧陶紀探秘!”哇,真是太先進了,竟然可以親自去看看史前世界。按下了“開始”,“嗖”地一道白光撲出,天旋地轉,我們閉上眼睛,頃刻間就感覺周圍一片涼涼的水包圍了我們,睜眼一看,眼前仍是一片漆黑。我們
智慧少年 2022年2期2022-06-23
- 滇黔北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巖沉積環(huán)境和古氣候地球化學特征
090 引言在奧陶紀—志留紀時期,地球經(jīng)歷了廣泛的冰川事件、海平面升降、碳同位素的大幅度波動、廣泛的火山活動、大洋缺氧事件和富有機質泥頁巖的廣泛沉積等[1]。奧陶紀大滅絕事件是五大滅絕事件最古老的一個,此次大滅絕事件使得海洋中約50%的屬和85%的種消亡[2-6]。目前,主要認為奧陶紀末期的冰期事件是此次滅絕事件的原因。然而,在關于奧陶紀末期的冰期事件與生物滅絕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存在諸多爭議[7]。由于奧陶紀—志留紀之交是生物滅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突變的重要轉折期,同
沉積學報 2022年3期2022-06-04
- 不屈行者
——漫談三葉蟲的興衰
尾部(尾甲)。奧陶紀末大滅絕生物滅絕狀況圖(圖片引自網(wǎng)絡)演替及其分析三葉蟲作為古生代的標志性生物類群,地層年代中出現(xiàn)了兩次發(fā)展的高潮期,第一次高潮期由三葉蟲誕生始至奧陶紀末期生物集群滅絕事件止,第二次高潮期由志留紀末始至泥盆紀中期止。第一次發(fā)展高潮期(約5.42億前—約4.72億年前)在寒武紀時期的海洋中,三葉蟲擁有相對發(fā)達的身體構造,包括發(fā)達的復眼、堅硬的背甲,以及多對可以爬行的節(jié)肢步足(部分三葉蟲發(fā)育有鰓狀外肢,可能有仰泳的本領),因此在寒武紀的海洋
化石 2022年1期2022-03-11
- 西天山溫泉地區(qū)奧陶紀侵入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探討
以溫泉縣城南部奧陶紀侵入巖為研究對象,進行巖石學、地球化學特征研究,探討其巖石成因,揭示該區(qū)奧陶紀中晚期構造背景,為該區(qū)早古生代古亞洲洋構造演化提供基礎資料。1 地質背景及巖體特征研究區(qū)位于溫泉縣城南部,區(qū)內出露最古老的地質體是溫泉巖群變質巖,為一套中深變質巖系,形成于古元古代,構成天山結晶基底,其內部變形復雜,變質作用強烈,經(jīng)歷多期次構造疊加和改造,廣泛發(fā)育以“N”型褶皺為主的固態(tài)流變褶皺。區(qū)內奧陶紀侵入巖主要分布于蒙克—夏納克一帶,侵位于溫泉巖群變質巖
山東國土資源 2022年2期2022-03-09
- 奧陶紀探秘
上面的灰塵,“奧陶紀探秘”幾個浮雕大字赫然在目。我們面面相覷,又急忙好奇地翻開這本我們想找的書。天哪,這里面都是一些奇怪的史前生物,即使是我們這樣經(jīng)常泡在圖書館的科學迷,也沒在其他書上看見過這本書里的任何一只奇獸!我們越看越興奮,不知不覺中翻到了最后一頁,仍然意猶未盡。★奧陶紀★突然,皮皮用顫抖的手指了指書上的那只怪獸。我仔細一看,它身上竟然隱約顯示出一塊黑白圖案,那是——極小的二維碼!啊,掃一掃會怎么樣?皮皮嘴唇哆嗦著,語無倫次地對我說:“看啊,有個公眾
作文大王·中高年級 2022年2期2022-02-28
- 鄂爾多斯地塊南緣奧陶紀前陸盆地的沉積大地構造格架與演化*
坪弧后洋盆,于奧陶紀關閉并導致鄂爾多斯地塊和北秦嶺島弧發(fā)生碰撞 (Dongetal., 2011; Liuetal., 2016; Tangetal., 2016)。目前對于該期弧-陸碰撞事件的研究成果主要源自北秦嶺造山帶,而缺乏同期相鄰沉積盆地的地質記錄。鄂爾多斯地塊南緣位于鄂爾多斯地塊與北秦嶺造山帶結合部位(圖1),發(fā)育相對連續(xù)、完整的奧陶紀沉積記錄以及同期/后期構造變形記錄,是利用沉積大地構造學原理從盆地角度來研究北秦嶺造山帶奧陶紀弧-陸碰撞事件的理
巖石學報 2021年8期2021-09-24
- 火山噴發(fā)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成寬長久以來,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的原因一直是個謎,科學家曾提出冰川事件、火山爆發(fā)以及伽馬射線暴等多種解釋,但學界一直沒有對其具體的驅動機制形成統(tǒng)一認識。近日,《自然·通訊》報道了一項關于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在奧陶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過程中,硫同位素產(chǎn)生了非質量分餾,提出“平流層火山噴發(fā)”是奧陶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驅動機制。氣候變冷和氣候變暖“雙重打擊”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氣候溫和,淺海分布廣泛,現(xiàn)今1/3
科學大眾(中學) 2021年8期2021-08-14
- 重慶綦江早奧陶世特馬豆克階藻類增長及其指示意義
300450)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從奧陶紀早期特馬豆克階一直貫穿到奧陶紀晚期凱迪階,即485.4~444 Ma B.P.,歷經(jīng)41.4 Ma,是地質歷史時期最大的一次生物輻射事件,其后2億年時間里海洋生物總體多樣性基本不變[1-3]。并且生物輻射最直觀的表現(xiàn)就是在科、屬、種等較低級別的分類單元上成倍增加(如華南上揚子地區(qū)中華正形貝動物群的大量繁盛 )[4]。生物活動的范圍也從原來的陸棚淺海區(qū)不斷向深水區(qū)域發(fā)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如華南、塔里木等地區(qū)的上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年4期2021-07-27
- 海洋生物的前世今生(二)
第二個紀—— 奧陶紀。如果你有一張奧陶紀的世界地圖,你會發(fā)現(xiàn)它與現(xiàn)在的地圖截然不同—— 陸地板塊從連成一體的超大陸逐漸變得四分五裂,往各個方向漂移。劇烈的板塊運動不僅造成了大量分散的陸地和島嶼,還導致大量的海底巖漿涌出,形成了大面積的淺海區(qū)域,為海洋生物棲息繁衍提供了舒適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火山灰和山脈被風化侵蝕產(chǎn)生的礦物碎屑不斷進入海洋,為海洋生物提供了大量營養(yǎng)?;鹕结尫诺臏厥覛怏w還使全球海平面升高約二百米。海洋面積大大擴張,為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間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1年5期2021-05-24
- 岡瓦納大陸北緣安第斯型造山帶:藏北安多奧陶紀花崗巖鋯石U-Pb年齡和地球化學證據(jù)*
的埃迪卡拉紀-奧陶紀巖漿記錄。然而,近幾年的相關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幫勒(Zhuetal., 2012)、仁錯(計文化等, 2009; Gehrelsetal., 2011)、安多(Zhangetal., 2012; Xieetal., 2013)和八宿(李才等, 2008)地區(qū)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埃迪卡拉紀-奧陶紀巖漿記錄,從而為認識和重建青藏高原早期演化過程打開了新的窗口。然而,目前對這些巖石的研究程度依然較低,總體還處于野外描述和鋯石定年階段。雖然新近
巖石學報 2021年2期2021-04-17
- 顯生宙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五次大滅絕,即奧陶紀末大滅絕、泥盆紀晚期大滅絕、二疊紀末大滅絕、三疊紀末大滅絕和白堊紀末大滅絕。顯生宙五次大滅絕奧陶紀末發(fā)生了顯生宙第一次全球生物大滅絕,由兩幕滅絕事件組成。由于當時陸地生命還很少,陸生植物可能剛開始發(fā)育,未形成大的植被,故生物大滅絕重創(chuàng)的是海生生物,而且大都未能幸免,有學者估計當時80%以上的海洋生物物種滅絕了。大滅絕前生物面貌在晚奧陶世中期(距今4.45億年前),全球氣候繼承了寒武紀和奧陶紀早、中期的氣候,氣候溫暖潮濕,海洋廣布,因此海
化石 2021年1期2021-03-16
- 頂盔貫甲,活在奧陶紀
角石大致年代:奧陶紀,距今約4.75億-4.6億年前簡介:體長約15厘米,分布廣泛,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地層都有其化石發(fā)現(xiàn)對于大多數(shù)科幻愛好者而言,鸚鵡螺這個物種的名字顯然并不陌生——這都得歸功于作為大多數(shù)人科幻入門小說的《海底兩萬里》。但不幸的是,大多數(shù)人對鸚鵡螺的了解也就僅止于它們的名號而已了。大概只有很少的人會知道,這種動物和平常人們吃的田螺差異巨大,反倒是與章魚、魷魚和槍烏賊之間有著頗為密切的親緣關系。奧陶紀角石“家族”復原圖進化的軟體動物在揭開了古生
科學Fans 2021年2期2021-03-03
- 辛置礦2 號煤奧灰水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
的特點奧灰水為奧陶紀形成的灰?guī)r中所含的水,與其他含水層相比,奧陶紀含水層具有以下特點。(1) 水量大。奧陶紀灰?guī)r含水層的主要補給源為大氣降水,補給充沛。因此,奧陶紀灰?guī)r含水層的水量豐富,深降強排費用高,經(jīng)濟性差。(2) 奧灰水為巖溶裂隙水,導水通道一般為巖層中的裂隙,但由于巖層中裂隙的發(fā)育極不均勻,規(guī)律性差,因此,奧灰水具有明顯的非均質各向異性。(3) 富水性差別大。不同地質年代形成的石灰?guī)r中含水層的差別較大,并且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奧陶紀灰?guī)r的含水性逐漸
煤炭與化工 2021年1期2021-02-26
- 搭上網(wǎng)紅營銷快車的高空景區(qū)
6日,重慶萬盛奧陶紀景區(qū)內的懸崖秋千高空刺激項目吸引眾多市民前往“練膽”。要不是看了新聞,天心一直覺得萬盛奧陶紀公園是“很好玩的”。9月20日的新聞里說一女子從公園速滑索道墜落身亡。2017年的時候,天心在重慶上學,一個做旅游編輯的好友向她推薦了奧陶紀公園。她看了一些介紹,“感覺非常刺激。”那時,公園里包括恐怖秋千、天空懸廊在內的高空項目還沒有運營多久,因為覺得新奇,天心約上好友一起前往。天心還記得當時公園里的情景,“特別多情侶和年輕人”,“有些人玩得很野
南都周刊 2020年10期2020-11-11
- 奧陶紀無脊椎動物的大發(fā)展
列講座(十二)奧陶紀距今4.85-4.43億年,是古生代第二個時代。奧陶紀海洋無脊椎動物獲得了極大發(fā)展,是海洋生物最主要的類群。在世界范圍內的生物輻射事件再次發(fā)生,即所謂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在演化層次和分類等級上,這次大輻射雖遜于“寒武紀大爆發(fā)”,但其輻射規(guī)模遠大于后者,是寒武紀的3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主要體現(xiàn)在門綱級別的生物大輻射,而奧陶紀大輻射則在目、科、屬級別的生物類群獲得極大豐富和發(fā)展。奧陶紀動物群主要由鈣質殼腕足動物、三葉蟲、半索動物、棘皮動
化石 2020年1期2020-03-19
- 史上首次生物大滅絕持續(xù)僅20萬年
生在4億多年前奧陶紀末的生物大滅絕是其中第一次。這次大滅絕重創(chuàng)了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導致當時85%的海洋生物物種滅絕??茖W界普遍認為,此次生物大滅絕與冰川作用有關,但其持續(xù)時間、過程和具體發(fā)生機制等,一直沒有定論。此次,科研團隊歷時8年探索,在我國云南永善縣發(fā)現(xiàn)一個連續(xù)完整的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這段地層完整保留了首次生物大滅絕期間的化石沉積物記錄,研究人員對其中保存的化石進行研究,并對巖層進行精確定年,最終發(fā)現(xiàn),奧陶紀末的這次大滅絕,發(fā)生在4.431億年前到
科學大觀園 2020年3期2020-02-25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持續(xù)時間僅20萬年
生在4億多年前奧陶紀末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最為獨特。記者1月6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他們發(fā)現(xiàn),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僅發(fā)生在短短20萬年之間。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fā)表在國際期刊《固體地球科學》上。冰川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氣候溫和,淺海分布廣泛,現(xiàn)今1/3的陸地被淺海覆蓋,海平面比現(xiàn)在高出400米,是地球歷史海侵最嚴重的時代。這一時期,海生生
文萃報·周二版 2020年2期2020-02-03
- 給網(wǎng)紅景區(qū)提個醒
,針對重慶萬盛奧陶紀景區(qū)有人從索道墜入山谷一事,萬盛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文旅局通報稱,事故原因系工作人員拍攝視頻時發(fā)生意外,經(jīng)搶救無效身亡。無論墜亡的是游客還是工作人員,顯然,對于景區(qū)來說,這份責任都如生命般沉重,并沒有本質區(qū)別。事實上,這已經(jīng)不是奧陶紀景區(qū)第一次出事故了。2018年,該景區(qū)極限飛躍項目曾發(fā)生“游客保險扣突然脫落”事件;2019年,該景區(qū)十八米懸崖秋千曾出現(xiàn)故障,電磁閥在提升過程中電纜鋼絲發(fā)生脫落。但好在兩次都沒有出現(xiàn)傷亡。如果同一家景區(qū)屢屢出現(xiàn)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48期2020-01-25
- 網(wǎng)紅景區(qū)投射形象與感知形象的對比研究
——以重慶萬盛奧陶紀景區(qū)為例
3 研究區(qū)概況奧陶紀景區(qū)位于重慶市萬盛經(jīng)開區(qū),于2016年4月30日開園,距重慶主城1.5h車程,海拔1300m,具有顯著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是在懸崖邊修建的景區(qū)。奧陶紀景區(qū)以高空極限、高空刺激、高空體驗、游樂趣玩、自然景觀作為五大核心打造旅游項目,擁有幾十項高空項目。依托刺激的高空項目,通過綜藝節(jié)目和各大社交媒體的宣傳,景區(qū)持續(xù)走紅,游客量持續(xù)增長,2018年4月29日至5月1日連續(xù)3天達到當日景區(qū)的最大承載量,共計接待游客3.9萬人次[19],2018年
資源開發(fā)與市場 2019年12期2019-12-10
- 淺談提升重慶奧陶紀經(jīng)營管理的對策
,對于重慶萬盛奧陶紀主題公園的研究比較少,因此,文章將從奧陶紀目前經(jīng)營存在的問題出發(fā),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更好的吸引游客,提高其知名度。1.萬盛奧陶紀概況1.1 地理位置重慶市綦江區(qū)萬盛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位于重慶南部,渝黔邊界,與南川區(qū)、貴州桐梓縣接壤,全區(qū)面積565.76平方公里,距離重慶主城區(qū)73公里。萬盛是四川盆地東南邊緣與云貴高原銜接過渡的山區(qū),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萬盛區(qū)旅游資源豐富,古為夜郎國屬地,現(xiàn)踞渝湘黔要沖,渝黔性交的高山峽谷,是重慶市避暑條件最
新生代 2019年10期2019-11-13
- 淺談提升重慶奧陶紀經(jīng)營管理的對策
【摘要】:萬盛奧陶紀作為重慶新晉的主題公園,短短兩三年內在眾多的主題公園中脫穎而出,擁有著重慶必游景點之一的地位,但存在著地理位置不佳、內部開發(fā)不完善、景區(qū)管理不當?shù)纫幌盗袉栴},為了解決奧陶紀的問題,提出了設立重慶主城區(qū)和萬盛城區(qū)直達專線、游客分流,延長門票使用率、明確門票使用規(guī)則,發(fā)售老年半價票、加大宣傳力度,選擇正確營銷手段等對策,使奧陶紀主題公園能夠更好的發(fā)展,達到滿意的經(jīng)營效果?!娟P鍵詞】:奧陶紀 存在問題 對策引言:與許多國際知名主題公園相比,我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5期2019-09-10
- 房角石
間房角石生活在奧陶紀的中期和晚期,距今約4.7億~4.4億年。體 型房角石的體型巨大,是奧陶紀最大的肉食性動物??茖W家估計,它有9米長,和一輛公交車的長度差不多。速 度房角石的身體套在一個沉重的外殼里,那么它是怎樣移動的呢?原來,房角石將水擠壓后,從頭部的噴水器官將水噴出,從而推動身體反向前進。房角石還可以調整噴水的角度,這樣它的身體就能朝任意方向移動啦。不過,由于龐大的體型和沉重的外殼限制,它移動的速度并不快。獵殺技能體型和移動方式?jīng)Q定了房角石不會對獵物
紅領巾·探索 2019年12期2019-08-04
- 大道爾吉式鉻鐵礦
)。建造構造:奧陶紀形成的野人溝、大道爾吉和小道爾吉3個超基性巖體群呈透鏡狀擠入薊縣系大理巖之斷裂帶中。大道爾吉巖體分為:變質地幔橄欖巖帶,由純橄巖和方輝橄欖巖(m/f為10.16~11.14)組成;堆晶雜巖帶由純橄巖-含輝純橄巖(m/f為7.34~9.11)、透輝巖-易剝橄欖巖-輝長巖組成(m/f為3.16~4.93)。自北向南劃分為3個旋回(茍國朝等,1994)。成礦時代為奧陶紀。成礦組分:Cr,( Os,Ir ,Ru等)。礦床(點)實例:(甘)肅北縣
西北地質 2018年2期2018-02-21
- 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
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吧!奧陶紀上演物種大繁榮奧陶紀是寒武紀之后的一個地質時代,距今4.8億~4.4億年。奧陶紀生物大輻射是在寒武紀大爆發(fā)后,緊接著再次上演的生物大輻射事件。奧陶紀生物大輻射持續(xù)數(shù)千萬年,特別是早奧陶世、中奧陶世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急速增加,是古生代演化動物群起源及早期演化、實現(xiàn)對寒武紀演化動物群全面替代的標志性事件。其間有多次多樣性峰值(即輻射高潮),動物類群多樣性的規(guī)模是寒武紀后生物輻射的3倍多,而科的多樣性更是增長了4倍多。因此,
知識就是力量 2017年10期2017-10-13
- 伽馬射線導致了奧陶紀生物大規(guī)模滅絕?
線暴可能導致了奧陶紀生物滅絕。這次滅絕是歷史上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生物滅絕,發(fā)生在4.4億年前,徹底摧毀了2/3的物種。科學家把這次滅絕歸罪于在奧陶紀晚期突然而至的冰河時代。托馬斯贊同這一觀點,也認為冰期明顯地導致了這次滅絕。但是,他認為,伽馬射線暴可以解釋冰期的開始,可能還造成了其他導致生物滅絕的因素,例如臭氧損耗。托馬斯和同事在一篇網(wǎng)絡文章中發(fā)表了這個假設,后來又提出了更多細節(jié)。伽馬射線暴是已知的最大規(guī)模的爆炸,被認為來自超新星,天文學家每天都能觀察到一次。
飛碟探索 2017年3期2017-03-10
- 奇妙的古代動物(6)奧陶紀的生物大滅絕
古代動物(6)奧陶紀的生物大滅絕奧陶紀(距今約4.88億年到4.4億年),是古生代繼寒武紀之后的第二個紀,前后延續(xù)了有四千多萬年。然而在奧陶紀的末期,全世界的生物遭遇了一次超大規(guī)模的滅絕。從寒武紀生物大爆發(fā)到現(xiàn)在,地球上一共出現(xiàn)過五次系統(tǒng)性的大規(guī)模生物滅絕,奧陶紀末期發(fā)生的是第一次。其規(guī)模在五次中排名第二,全世界有85%的生物種類就此灰飛煙滅,比小行星撞地球的效果還猛烈。為什么會如此呢?奧陶紀的時候,地貌和現(xiàn)在是不一樣的,北半球基本是海洋,南半球有非洲、南
探索科學 2017年1期2017-03-03
- 奇妙的古代動物(4)從寒武紀到奧陶紀
4)從寒武紀到奧陶紀本欄目古生物插畫作者王晅恒 9歲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我們數(shù)年份,是2016,2017這樣一年一年的數(shù),但是要是研究遠古,就不能這樣了,因為動輒是以幾百萬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為單位。所以地球古代史用的單位是“宙”、“代”和“紀”,更細分的還有“世”。地球出現(xiàn)生物之后,就進入了“顯生宙”,顯生宙的第一個代,叫做“古生代”,而古生代的第一個紀,就是“寒武紀”(距今約5.42億年到4.88億年),在寒武紀之后,就是“奧陶紀”(距今約4.88
探索科學 2016年11期2017-01-17
- 三論蒙陰地區(qū)金剛石原生礦的形成時代
,結合華北地臺奧陶紀后演化史,以及石炭紀以后古金剛石砂礦儲集層為佐證,再加金伯利巖切穿輝綠巖和煌斑巖脈的實證,都顯示出蒙陰地區(qū)金剛石原生礦形成時代不在奧陶紀而在中生代。形成時代;金剛石原生礦;中生代;蒙陰地區(qū)對蒙陰地區(qū)金伯利巖的形成時代,筆者一直在探討[1-2],一些在該地區(qū)從事勘查和科研的學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相似或相同的意見。自20世紀1965年8月至80年代末把蒙陰金剛石原生礦形成定為白堊紀,中英合作隊工作后,才把其形成時間提前到奧陶紀[3-4],王
山東國土資源 2016年9期2016-11-18
- 陜北奧陶紀鹽田成礦條件與地質特征
限公司)?陜北奧陶紀鹽田成礦條件與地質特征吳欣1蔣同昌2李惠娟1趙亞寧2楊文蕙2(1.陜西省地質調查中心;2.陜西煤田地質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以陜北奧陶紀鹽田為研究對象,在綜合分析巖鹽成因機制的基礎上,分別從巖礦的沉積環(huán)境、古氣候、巖相古地理條件入手,深入探討了陜北奧陶紀鹽田的成因機制。根據(jù)鉆孔資料討論了巖鹽礦賦存的地層及地質構造特征以及石鹽礦床特征,探討了奧陶紀馬家溝期地質運動、氣候變化、海水退進對鹽田沉積的作用,為區(qū)內資源勘探開發(fā)提供參考。關鍵詞巖
現(xiàn)代礦業(yè) 2016年4期2016-06-16
- 植物登陸成功
——志留紀
無脊椎動物,與奧陶紀生物的譜系關系密切,唯類別更加繁多。脊椎動物只有原始的無頜類。陸生植物的出現(xiàn)則是志留紀生物革新的一個重要標志。志留紀除了海生藻類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紀末期,陸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現(xiàn),植物終于從水中開始向陸地發(fā)展,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由于劇烈的造山運動,地球表面出現(xiàn)了較大的變化,海洋面積減小,大陸面積擴大。作為陸生高等植物的先驅,低等維管束植物開始出現(xiàn)并逐漸占領陸地,其中,裸蕨類和石松類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陸生植物。在奧陶紀出現(xiàn)的
海洋世界 2016年4期2016-06-15
- 塔里木盆地奧陶紀碳同位素波動特征與對比
)?塔里木盆地奧陶紀碳同位素波動特征與對比劉存革1,2, 劉永立2, 羅明霞2, 邵小明2, 羅鵬2, 張智禮3(1.油氣藏地質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 成都 610059;2.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西北油田分公司,烏魯木齊 830011;3.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要]在牙形石生物地層的基礎上,利用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鉆井全巖碳同位素數(shù)據(jù),結合其他學者公布的碳同位素曲線,探討了塔里木盆地奧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年2期2016-04-20
- 海洋無脊椎動物的繁盛時代
的全盛時代——奧陶紀,是古生代第二個紀,約4.9億年前開始,結束于4.4億年前。在奧陶紀,陸地地區(qū)海侵范圍逐漸擴大,多次海退過程穿插,火山活動和地殼運動比較劇烈,氣候分異,冰川發(fā)育;海洋無脊椎動物真正達到繁盛的時期,這些生物發(fā)生明顯的生態(tài)分異。在奧陶紀后期,各大陸上不少地區(qū)發(fā)生重要的構造變動、巖漿活動和熱變質作用,使得這些活動區(qū)的部分地區(qū)褶皺成為山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地殼構造和古地理輪廓。奧陶紀—生物演化奧陶紀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方(包括我
海洋世界 2016年3期2016-03-24
- 奇妙的古代動物(5)奧陶紀
古代動物(5)奧陶紀本欄目古生物插畫作者王晅恒 9歲 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奧陶紀(距今約4.88億年到4.4億年),是古生代繼寒武紀之后的第二個紀,前后延續(xù)了有四千多萬年。奧陶紀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區(qū)(包括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fā)展,較寒武紀更為繁盛。海洋無脊椎動物發(fā)展到了一個非常興旺的地步,最早的脊椎魚類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還沒有任何生物生活在陸地上。我們來看看奧陶紀有哪些奇妙的動物吧。海林檎學名:Pleurocystite
探索科學 2016年12期2016-03-20
- 奧陶紀地層沉積相探析
——以湖北宜昌地層沉積相分析為例
430000)奧陶紀地層沉積相探析 ——以湖北宜昌地層沉積相分析為例張 揚,汪 文,陳綠森(湖北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湖北 宜昌 4430000)湖北西部宜昌市,位于長江中游和上游的相交之地,在地質學的奧陶紀時期屬于碳酸鹽臺地,其地層相對完好,具有極豐富的各類化石。通過內業(yè)研究與外業(yè)調查,對比研究沉積相,綜合以前各類研究取得的成果,建立奧陶紀的沉積相模式,從而恢復當時的沉積環(huán)境,對其海水升降及地理演化得以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奧陶紀;地層;沉積相;探析1 奧陶
工程技術研究 2016年11期2016-03-14
- 誰是“滅絕”兇手
4.5億年前,奧陶紀末期。最早的陸生植物剛剛來到陸地開拓疆域,而廣闊的海洋早已生機盎然,尤其是淺海地區(qū)。但無論是珊瑚、筆石、三葉蟲還是鸚鵡螺,都無法預見即將來臨的災難——在僅僅 400萬年的時間里,兩次滅絕高峰相繼出現(xiàn),85%的物種滅絕。在4.88至4.13億年前的奧陶紀和志留紀時期,多起滅絕事件先后出現(xiàn),但奧陶紀末的大滅絕無疑是這一系列事件中最為慘烈的一起。那么,導致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是誰呢?氧刀下的安靜死亡目前較主流的觀點認為,奧陶紀末滅絕二連擊的第一
大眾科學 2016年2期2016-03-01
- 動物演化的分界線
奧陶部落奧陶紀中的“奧陶”是1879年由來自英國的地質學家提出的,代表了在英國北威爾士露出的巖層。巖層發(fā)現(xiàn)地曾經(jīng)居住著古老、神秘的奧陶部族,故名奧陶紀。奧陶人是曾經(jīng)居住在英國的凱爾特人,在被羅馬人入侵前,他們養(yǎng)著羊群,耕種著土地,享受著大自然所給予的恩賜。盡管他們建造了堅固的據(jù)點和山區(qū)堡壘,并且不畏死亡地保衛(wèi)著家園,但最終免不了被羅馬人占領國家的悲慘命運。脊椎動物的崛起被稱為“三葉蟲時代”的寒武紀是海洋無脊椎動物逐漸趨向繁榮發(fā)展的時期。這些突然出現(xiàn)的生物不
小學科學 2015年3期2015-05-21
- 新疆東準噶爾地區(qū)奧陶紀斜長花崗巖的發(fā)現(xiàn)
疆東準噶爾地區(qū)奧陶紀斜長花崗巖的發(fā)現(xiàn)施文翔,冉秋成,馮江鵬,于洋,李艷(新疆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 第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通過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在東準噶爾地區(qū)老君廟東北部發(fā)現(xiàn)了一套侵入前早奧陶世變質巖的斜長花崗巖。鋯石SHRIMP U-Pb測年結果顯示206Pb/238U表面年齡加權平均值為(468.1±5.5) Ma,代表斜長花崗巖的結晶年齡,這是首次報道東準噶爾地區(qū)的奧陶紀斜長花崗巖。斜長花崗巖SiO2含量70.09%、高
西北地質 2015年3期2015-05-05
- 中蒙邊界中東部地區(qū)奧陶紀地層劃分與對比
邊界中東部地區(qū)奧陶紀地層劃分與對比唐文龍1,李俊建1,付 超1,Orolmaa2(1.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天津 300170;2.蒙古地質科學院,蒙古國,烏蘭巴托)在中蒙邊界1∶100萬系列地質圖件編制過程中,有關中東部地區(qū)奧陶紀地層層序和時代歸屬問題存在一定的異議。文章根據(jù)中蒙兩國1∶20萬區(qū)域地質圖件及生物地層學資料結合野外地質踏勘,討論了中蒙邊界中東部地區(qū)奧陶紀地層層序和時代歸屬。詳盡的地質資料及野外踏勘顯示,中蒙邊界蒙古地區(qū)發(fā)育的奧陶紀
地質找礦論叢 2015年4期2015-03-17
- 三葉蟲的起源與演化
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是三葉蟲演化的鼎盛時期,這段時期三葉蟲家族與地球歷史發(fā)生若干次重大事件有密切關系。晚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則是三葉蟲的低谷。我們接下來就以時間軸來揭示三葉蟲家族一段高潮與低谷并存,繁榮與消亡兼有的輝煌歷史。寒武紀稱雄寒武紀是三葉蟲家族真正登上演化舞臺的時期。這個時候總體上三葉蟲的頭部比較大,尾部較小。最值得一提的是三葉蟲的眼睛。大多數(shù)三葉蟲眼睛具有連續(xù)角膜覆蓋視覺區(qū)復眼;也就是說它們具有很多鄰近的透鏡緊密的堆積在一起
生物進化 2015年2期2015-02-26
- 全球奧陶系底界的“金釘子”問題及我國特馬豆克階(Tremadocian)的劃分與對比
標志。關鍵詞:奧陶紀; 年代地層; 特馬豆克階; 劃分與對比; 牙形石; 筆石自1989 年以來,國際地層委員會奧陶系分會(ISOS)一直按照國際地層委員會(ICS)的建議,致力于全球奧陶系統(tǒng)一或通用年代地層系統(tǒng)的研究,其目標就是在對世界各地有可能成為相關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剖面調查與研究基礎上,建立易于在全球范圍內適用的奧陶系年代地層單位(即統(tǒng)和階) 的劃分系統(tǒng)與對比標準[1],借以改變長期以來把先期建立的區(qū)域性地質年表視為全球奧陶系劃分和對比的標準,
中國地質調查 2015年5期2015-02-24
- 陜北鹽盆馬家溝組五段六亞段沉積期的古氣候信息①——來自石鹽包裹體的證據(jù)
于調查評價陜北奧陶紀鹽盆地鉀鹽資源的鉀鹽基準井[15]。米脂縣屬中溫帶半干旱性氣候區(qū),全年降雨不足,氣候干燥。該地區(qū)1993年至2012年月均溫依次為(1月~12月):-8.60℃、-2.91℃、3.64℃、11.55℃、17.67℃、22.26℃、23.86℃、21.81℃、16.35℃、9.32℃、1.29℃、-5.83℃(據(jù)中國氣象局米脂臺站)??梢钥闯觯摰貐^(qū)全年月均氣溫在-5.83℃~23.86℃,年平均氣溫9.20℃。2 樣品采集及實驗方法2.
沉積學報 2014年3期2014-12-02
- 奧陶紀的疊層石何處安家
梁宇進化歷程奧陶紀的疊層石何處安家蔣麗平 梁宇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門前的巨大立柱包裹著紅色的石灰?guī)r,如果你走近細看,就會發(fā)現(xiàn)其表面布滿了層層疊加的細紋,這就是產(chǎn)于薊縣元古代地層中的疊層石。疊層石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活動記錄載體之一,最早期的疊層石起源可追溯到非洲南部的布拉瓦約白云巖(Bulawayo Dolomite),距今已有28億年了。疊層石,顧名思義,就是大量的藍菌藻絲狀體通過自身礦化作用和夜伏晝立式的生長粘結微細的碳酸鈣顆粒形成細紋層
生物進化 2014年1期2014-02-27
- 地球五大生物滅絕事件
1. 奧陶紀-志留紀生物大滅絕:4.43億年前奧陶紀的大部分生命還生活在海洋里,因此諸如三葉蟲、腕足類和筆石類等海洋生物的數(shù)量急劇下降。大約有85%的海洋生命滅絕。2. 晚泥盆世大滅絕:3.59億年前有四分之三的生物滅絕,不過這并不是單一的滅絕事件,而是包括了一系列、持續(xù)了數(shù)百萬年時間的滅絕事件。生活在淺海區(qū)域的生物受影響最大,珊瑚礁遭受重創(chuàng)無法恢復,直到一億年后新的珊瑚種類才出現(xiàn)。3. 二疊紀生物大滅絕:2.48億年前96%的生物在這次事件中滅絕。地球上
地理教學 2013年2期2013-03-27
- 沒有脊梁也繁榮
紀,我們來到了奧陶紀。關于寒武紀—奧陶紀的分界線,并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時間點,但在這期間,發(fā)生了地球上第一次的生物集體滅絕事件。在那時候,絕大部分生物都生活在海洋里,這次生物滅絕事件使地球上大約一半的生物消失,消滅了很多腕足動物、牙形石、還有很多種類的三葉蟲。由于年代太過久遠,科學家們無法找出這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于是,奧陶紀便在大約5億年前,用滅絕生物的遺體書寫了自己的歷史。筆是奧陶紀最為奇特的海洋動物之一,它們在早奧陶世便已經(jīng)開始興盛起來。因為奧陶紀氣
海洋世界 2013年4期2013-03-07
- 奧陶紀三葉蟲進化之謎
烈相在古生代的奧陶紀時期,海洋中生存著大量的三葉蟲。其中多數(shù)三葉蟲的外形與寒武紀時期的三葉蟲大相徑庭,由寒武紀時期的扁平型向高凸型演變,而且體殼變厚,雙眼鼓突,有的甚至像現(xiàn)代的螃蟹一樣長著一雙長棒狀的眼睛。許多三葉蟲化石標本成蜷縮狀保存,仿佛一個圓球。是誰使得寒武紀以來海洋食肉動物之王三葉蟲變成了這副謹小慎微、全身甲胄的防御性姿態(tài)的呢?通過多次野外現(xiàn)場考察實踐,我在化石群下部的灰?guī)r上發(fā)現(xiàn)了使奧陶紀三葉蟲向防御型進化的原因——當時海洋中最大的食肉動物頭足綱動
科學啟蒙 2009年7期200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