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東巴文化具有內容豐富、歷史悠久的特點,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文化保護傳承意識不斷強化,運用數字化科技傳承文化成為主流,在新媒體視域下,運用科學技術對東巴文化保護與傳承問題進行探究,這一舉措對文化承上啟下的發(fā)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具有兼容性的特點,東巴文化是納西族的信仰文化,部分納西人信仰喇嘛教,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隨著納西族人生活習俗的變化,信仰宗教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意義深遠的東巴文化。
東巴文化在不同文化形式的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民風民俗以及特色的民族節(jié)日、特色建筑等各種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巴文化具有內容豐富、獨具新意的特點,其中包括圖畫、文字、東巴經、東巴舞蹈、音樂和各種祭祀活動等民族文化。東巴文化擁有一套較完整的文化體系,如東巴文化建筑中,多規(guī)模宏大、建筑富麗堂皇、布局開敞獨具特色。東巴文化具有很強的繼承和發(fā)展意義。
東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隨著麗江旅游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東巴文化逐漸被市場化、商業(yè)化,經濟的發(fā)展使納西族人對東巴文化的熟悉度和認知能力逐漸下降,造成了東巴文化無法解釋、東巴文化后繼乏人的困境。
基于東巴文化難以發(fā)揚光大的現狀,政府、有識之士、相關學者一直在致力于東巴文化保護和傳承,但仍存在很多問題。如何在充分發(fā)展旅游的同時,較好地保護、傳承與發(fā)展東巴文化這一問題尤其突出。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追求經濟效益的社會風氣越來越突出,碎片文化成為主流,云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使東巴文化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東巴文化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樣子,碎片式的東巴文化成為人們眼中的傳承對象,將科學技術投入到文化保護中,運用攝影留存等技術將東巴文化完整留影存檔,設立相應維護體系,有利于保護東巴文化的完整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和精神,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文化傳承是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東巴文化是見證納西族歷史發(fā)展的“活化石”,有重要的歷史、哲學、宗教價值和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當今社會快速發(fā)展,科學技術和文化密切交流,運用數字化技術,有利于東巴文化的推廣與傳承,身處網絡技術發(fā)達、視頻制作水平進步的今天,便利的網絡傳播技術有利于吸引旅游人群,招攬傳承文化的繼承人,加快了東巴文化融入社會的步伐。
文化創(chuàng)新是文化發(fā)展文化活力的基礎性條件,同時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推動了文化傳播進程。文化的開放性推動了文化復興,所以,在新媒體視域下,數字化技術的投入推動了文化傳播,有利于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東巴文化遺產是我國人類文明的瑰寶,為保護東巴世代傳承的納西族古文化遺產不會消亡,可通過現代技術與手段對東巴文化遺產進行傳承。
東巴文化遺產的根源納西族生活在我國云南省麗江地區(qū),東巴文化涉及很多方面,如象形文字、舞蹈、服飾、音樂、繪畫等,要想把這些文化統(tǒng)一以一種方式進行傳承,我們可以通過構建數字化文化傳播平臺,以現代技術包裝文化遺產,讓群眾了解、傳承它們。而構建數字化文化傳播平臺是在保持傳統(tǒng)東巴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運行的,堅持它的文化性,不讓信息技術遮蓋傳統(tǒng)文化本色。例如,在數字化文化傳播平臺上,可以通過拍攝紀錄片等方法整合、記錄東巴文化,形成一個東巴文化遺產的文化數據庫,讓人們進行查閱了解;也可以利用現代技術為載體,把東巴文化做成PowerPoint(多媒體課件軟件)、動畫、照片、視屏等,在學校中舉行大型東巴文化活動講演、展覽,以傳承文化;還可以將其借助網絡平臺資源共享、迅速快等特點,讓全世界看到東巴文化遺產的魅力。
人們通過各種方法傳承東巴文化遺產,致力于將其傳入世界,但僅靠現代傳承方法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們需要把東巴文化遺產以一種別樣的方式融入人們生活中,使它變?yōu)榱硪环N類的傳承??蓸嫿〝底只碌臇|巴文化遺產鏈,讓人們在傳承東巴文化的同時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生存方式,讓東巴文化緊跟時代發(fā)展,利用新媒體傳播到世界各地,讓群眾對此感興趣,把它作為云南的文化品牌,從而形成東巴文化與信息、傳媒相互交融的新型產業(yè),以此將東巴文化變?yōu)橐环N文化資源優(yōu)勢和經濟優(yōu)勢,既能帶來經濟效益,也能推動當地文化建設、增加文化底蘊。
現代新媒體傳播下,各類信息泛濫,人們可以從各種渠道搜索獲取信息,一定程度上使人產生了審美疲勞,所以只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傳承東巴文化顯然勢單力薄,因此,我們要把傳統(tǒng)與現代傳播方式結合起來,對其進行傳承。
在當今時代,人們對文化遺產傳承意識不強烈,這不利于對東巴文化的傳承,所以,當地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將它和旅游業(yè)掛鉤,形成互相融入的產業(yè)鏈。其次,應提高人們對東巴文化遺產的傳承意識。如舉辦東巴文化遺產講座、開展東巴文化交流宣傳活動,讓人們充分認識東巴文化遺產的狀況、了解它的內涵、感知它的魅力,并相互交流,共同促進文化發(fā)展,讓東巴文化遺產不會因時代的快速發(fā)展而消失。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數千年傳承的文明,記錄著納西族的發(fā)展歷史,不僅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更對人類文明有重要意義。在新媒體視域下,我們可通過現代媒體的便利,以拍攝紀錄片等多種途徑,記錄、解讀東巴文化,并進行廣泛傳承,借助向世人宣傳、展示它的美好內涵,使東巴文化能夠真正走向大眾、傳向全世界,使東巴文化得到全面保護、完整傳承,進而不斷創(chuàng)新。
[1]楊杰宏.東巴文化傳承前路猶長[N].中國文化報,2011-03-22(006).
[2]談國新,孫傳明.信息空間理論下的非物質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參考版),2013(6):132-142.
[3]宋方昊,劉燕.文化產業(yè)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策略[J].山東社會科學,2015(2):85-88.
[4]和力民.魂系東巴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6-08(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