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菊芳
(婺源縣紫陽一小 江西 婺源 333200)
古詩詞,中華文化中的文學瑰寶,吟誦之間,仿佛穿梭于歷史的時空,或與詩人一起登高懷古,感嘆歲月更迭,世事變遷;或隨詩人一起策馬揚鞭,馳騁孤煙大漠,豪情滿懷;或與詩人一起舉杯邀月,吟詠春花秋月,似水流年;或與詩人一起游山賞水,遍訪文人足跡,言志抒懷……如此瑰寶,定是母語教育中無可置疑的重要內(nèi)容,應(yīng)該成為學生言語生命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養(yǎng)分。但是,或許是古詩詞的言語形式與低段兒童的言語實踐和思維存在“未啟蒙”的隔閡,要讓孩子和古詩親密接觸,更需要我們先來認真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讓古詩詞教學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發(fā)展。低段的古詩教學應(yīng)以形象思維為主,趣味性在學習動機上主導地位,同時還承載著識字寫字的重要任務(wù)。怎樣讓低年級古詩教學既有趣又扎實呢?
為什么詩句要反復誦讀?因為古詩的特點就是平仄講究、聲調(diào)和諧、對仗工整、語言優(yōu)美、想象豐富、意境深遠,而這些特點必須通過反復誦讀才能真正體會到。所謂的誦讀,就是指出聲地朗讀,用默讀方法無法體會古詩音韻美、節(jié)奏美、語言美,只有出聲誦讀,才能領(lǐng)略到其中的妙處。但是,低年級的孩子,如果一遍一遍又一遍的機械地讀,必然索然無味。那怎樣指導低年級學生反復誦讀呢?比如在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時,開課可以這樣設(shè)計:板書詩題,告訴學生:“這是一首古詩的題目,作者是900年前的宋代詩人楊萬里?!稌猿鰞舸人滤土肿臃健穼懥耸裁吹胤降哪男┟谰澳兀?聽老師朗誦這首詩,看看你能聽出哪些景物來。然后,教師有情有趣地朗讀,聲音文字里要有景物和景物的姿態(tài),眼神動作里也要有。教師邊朗讀邊觀察學生的狀態(tài),判斷學生腦海里會不會浮現(xiàn)詩句中的景物。朗誦完,請學生說一說,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板書有關(guān)的景物,再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練習朗讀詩歌,基本讀熟后和老師一起將黑板上的詩歌補充完整。這樣指導初讀,既能感知詩歌中的字詞,又能讓孩子讀得輕松地建立語言與景物形象之間的聯(lián)系。初讀了解詩歌大意之后,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懂詩句描寫的景色,傳達的情趣。比如“風光不與四時同”可能會有很多學生感到困惑:西湖四時的風光是怎樣的?六月的風光為什么特別?這時候可以有合適的圖片或視頻,來幫助學生感受六月的風光,同時用詩意的、充滿情趣的語言來詮釋詩句的意境,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詩情畫意之中。此時請同學誦讀詩句,一定是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也必定會讀得聲情并茂,興味盎然。
這里的“詩意”既是指古詩字面的意思,也包含著古詩蘊含的“意境”,古詩用語均為文言,其詞義、句法與現(xiàn)代白話文相去甚遠;古詩中講究用典,有些典故由于年代久遠,即使是成人理解也不易;何況“詩言志”,要閱歷膚淺的現(xiàn)代兒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詩人在特定情景中表達的情感志趣,實在是勉為其難,更別說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了,所以要求了解個大概更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低年級古詩教學所承載的一個重要任務(wù)就是識字寫字,這一任務(wù),應(yīng)該切實落實。如何在大致了解詩意時,扎實有效地學習生字詞語呢?又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為例,在初讀環(huán)節(jié)之后,學生自己練習朗讀詩歌,若有讀不懂的字詞,就圈出來,以備與老師同學討論。教師此時的任務(wù),就是傾聽,就是走入學生當中,了解他們讀的情況和理解的情況。之后,學生交流:“畢竟”什么意思?師總結(jié):“畢”字上面是“比”、下面是“十”,讀“bì”,形聲字,“竟”字,中間一個“日”字。是“到底”的意思。老師提問:“詩中哪些詞語寫出了西湖的美麗?”學生交流。①“接天蓮葉”。學生學寫“蓮”字,觀察間架結(jié)構(gòu),注意筆畫要領(lǐng)?!吧彙弊质巧舷陆Y(jié)構(gòu),不是左右結(jié)構(gòu)。學生練寫,老師評價、修正。再出示圖片,結(jié)合樂府詩《江南》中“蓮葉何田田”詩句,感受蓮葉一碧萬傾,與天相接的美麗壯闊的景象。②“映日荷花”。學習“映”字,“映”字有陽光才能照射,所以“映”字是“日”字旁。想象說話,在陽光照射下荷花是什么樣的?這樣在學習字詞時,理解了詩歌大意,理解詩歌大意時鞏固了生字詞語,同時詞語也有助于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為何“詩篇須熟練背誦”?教材中編造的古詩都是古詩中的精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經(jīng)典性。按照王榮生先生對語文教材選文功能的研究,認為課文可以分為“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四類,其中定篇的標準是經(jīng)典,是世界民族文化、文學中的經(jīng)典作品。對這一類作品,不僅要求大致理解,而且要求終身記憶,應(yīng)該是融化進學生的生命中和血液里的,不僅要熟練背誦,而且應(yīng)該在以后任何時候都能脫口而出。在古詩教學中,怎樣引領(lǐng)學生讀熟詩句?第一個層次要求“會讀”,教師范讀以后,學生自由練習誦讀2-3遍。然后指名5個左右學生誦讀,最后是全部一起誦讀。第二個層次要求“讀懂”,一行一行地讀,一行一行地想,先讓學生自己認真地讀,細細地想,自己開動腦筋讀懂詩句,然后再同桌交流。朗讀展示讀懂的詩意。第三次層次要求“吟誦”,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畫面的感覺,想想古詩的“意境、情境”。整個古詩教學的過程就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引領(lǐng)學生反復誦讀,在三個層次的誦讀中讀熟詩句。
兒童學古詩,本就是浸潤,就是形象思維大于理性思維,就是要在心中種下詩歌語言和形象的美妙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