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實驗中學 韓甲甲
隨著經濟發(fā)展,青少年面臨的社會誘惑也越來越多,因此對高中生進行一定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十分必要。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課本中本身就有很多章節(jié)內容可以作為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良好素材,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積極挖掘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素材,將傳統(tǒng)美德教育有機融入高中歷史教學中。
確定教學目標是備課的主要工作之一,成功確定一個良好的教學目標也是打造一門高效率歷史課堂的關鍵。新課程改革后,不少教師紛紛意識到三維目標的重要性,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逐步融入高中歷史課堂上,希望能夠切實提高歷史課堂質量。備課時,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深刻理解這一教學目標,有計劃地開發(fā)并且整合傳統(tǒng)美德教育資源,精心地進行教學設計。為了給學生帶來較好的情感體驗,深層次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把傳統(tǒng)美德教育和學生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實際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深入理解傳統(tǒng)美德內涵,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學目的[1]。
相較于初中歷史,高中歷史覆蓋的知識點非常廣,學生難以有效建立起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結構體系。基于此,教師應該巧設教學情境,首先應該意識到課堂教學絕對不僅僅是簡單地完成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利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教師應該積極挖掘高中歷史課本背后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教學資源,上課前科學預測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可能會出現困惑的地方,然后給學生以恰當的解釋,要求學生結合前一階段學習的歷史文化知識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理解。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按時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規(guī)定范圍內的歷史文化知識,還可以有效活躍教學氣氛、提高課堂參與度。
高中生學習壓力大而且學習時間十分有限,為了加深學生對歷史的進一步理解,教師不應該把高中歷史教學僅僅局限在課堂的45分鐘內,還應該經常舉行課外活動,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深刻體會傳統(tǒng)文化美德內涵。比如,清明節(jié)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班上的同學一起去掃墓,引導學生牢記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他們的汗水和鮮血一點一滴換來的,學生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并且積極向革命前輩們學習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將來為祖國文化事業(yè)和經濟事業(yè)的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另外,教師還可以聘請一些退休老干部給學生講一講當地的歷史英雄人物,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這些退休老干部有的親身經歷過歷史事件,對事件背后的歷史意義往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對當地有名的歷史人物也十分了解,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定期聘請他們到講臺上給學生介紹相關歷史人物的英勇事跡,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美德內涵的理解[2]。
新形勢下,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傳統(tǒng)歷史教學觀念,充分考慮教材和教學兩大制約因素,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一方面要明確歷史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另一方面要巧設教學情境,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1]阮周青.高中歷史教學中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嫁接的途徑與方法[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15).
[2]李賽燕.寓傳統(tǒng)美德于高中歷史教學中[J].新課程,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