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花都區(qū)獅嶺鎮(zhèn)中心小學 廣東廣州 510000)
目前,我國新課標改革正值深入開展之際,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教學應當抓住這個機會,探索出適合該課程轉變教學方式與思路的良好途徑,展現(xiàn)課程設置的重要價值,為培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做出貢獻。[1]
開放式教學模式是指盡可能地將課堂中對學生產生約束力的因素降低或者消除,使得教育教學形式能夠通過實踐性活動來使得學科之間能夠形成緊密結合的狀態(tài),從而使得學校、社會以及家庭都能夠被納入到整體性的教育體系中,這就是開放式教學理念的體現(xiàn)。將該理念應用于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中,是指從這門學科的教學實際出發(fā),開展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習德育知識創(chuàng)建開放的、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促進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同時促使學生綜合素養(yǎng)進一步提升。[2]
《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與培養(yǎng)學生高素質和修養(yǎng)水平息息相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心智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在小學階段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首先,是彌補了傳統(tǒng)教育中的缺陷與不足。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學生課本知識的傳授,也即重視智育,輕視德育、體育以及勞育等方面的教育,認為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任務就是掌握這些知識與技能,其他的并不重要,因此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體系中其他非基礎性學科的教學都成為了“副科”。而《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設置與深入教學則彌補了這一缺陷,讓學校教育注意到德育對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從而有效促進我國德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其次,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探索學習方式的興趣。《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涵蓋了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學生積極學習該課程的知識,有助于他們了解更多的社會科學基礎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同時也為學生了解其他學科知識提供了機會,激發(fā)學生積極進行探索與學習的興趣。最后,《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設有助于提高我國公民的素質?!镀返屡c社會》以學生良好社會價值觀、人生觀和公民的社會公德心為中心,展開教學內容與活動,有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公德心,為其將來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打好基礎,提升公民的整體素質。
教材不僅是重要的教學媒介,更是傳播知識與文化的載體。教師應當立足于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教材知識,結合開放式教學模式,將教材內容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相結合,生活實際對于學生來說,總歸是熟悉的,教師可以綜合開發(fā)課程教學內容,以社會生活實際為例,構建開放式教學模式。以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思品教材為例,教師在課文《爸爸、媽媽撫育我》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充分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突出課文主題。教師給學生安排活動:一是和同桌說說爸爸媽媽陪伴自己的時光,相互討論自己什么時候喜歡爸爸多一點,什么時候喜歡媽媽多一點;二是要求小學生在課堂中堅持背書包十分鐘,然后要求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三是請學生們思考自己的虛歲與周歲的計算方式,為何虛歲總是比周歲大一歲?這三個活動能夠讓小學生體會到爸爸媽媽撫育自己的艱辛,這既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又契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深沉的愛與默默的付出,從而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和點滴行動去報答自己的父母,強化學生的感恩之情,傳承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3]
教學方法運用得當也有助于開放式教學模式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根據(jù)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合適的、多樣的教學方式,防止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如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又如小組合作教學方式等等。良好的教學方法總是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打開思維,從而積極地思考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并嘗試著探索相關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課文《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既可以以生活實踐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各種服務的人,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認識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己提供各種服務的人。以前者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小學生人手準備一部小型攝像機,或者手機也可以,在課余時間內,走上街道,去尋找、拍攝身邊為大家服務的人群,看看都有哪些人我們提供服務?并要求學生就拍攝過程中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照片,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感受,還可以將這些勞動者進行勞動的畫面以及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寫下來。接著教師讓學生思考:假如社會上沒有這些為人們提供服務的人了,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怎么樣?如假如沒有清潔工會怎樣?此時學生可以發(fā)揮自由想象能力,說明可能發(fā)生的情況。通過這些實際走訪活動與交流思考活動,學生可以了解到社會中各種人為自己的生活默默工作、辛苦付出的工作狀態(tài),從而對他們產生敬畏、尊重之情,而不是以看不起、不以為意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對勞動群體的尊重與感恩之情便能夠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培養(yǎng)起來。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育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開放式的思品教學模式中,更應當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如何才能在課堂中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呢?這不僅需要開放的教學手段,更需要教師學會“退居”二線,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這樣不僅能夠創(chuàng)建生動活潑的教學環(huán)境,還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以課文《這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事先要求學生分組設計相關的教學方案與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換位思考:假如我是教師,我該如何設計這堂課?教師協(xié)助學生設計教學方案,給予學生思想的啟發(fā)。如指導學生如何做好課堂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本文而言,可以采取搜集、展示風格各異的社區(qū)圖片的方式作為導入內容;或者直接制作一個精彩的小視頻,向同學們展示自己居住的地方的美麗風景,這樣可以引導學生的注意,有效開啟課堂教學模式。當每組的學生都設計好教學方案時,教師再與學生共同評價各自的方案,推選出其中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方案,讓該組學生承擔起教師的職責,進行課文講解。
4.設計開放式的評價模式
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主要目的就是檢測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握與運用情況,檢測教師的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效果,以此為參考,不斷地調整教學方式,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教學計劃與目標,從而促進教學行為的不斷深入,實現(xiàn)教與學的緊密結合。開放式的評價方式不僅要求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評價教師的教學狀況,而且評價的主體也不局限于教師一個群體,而是多個主體,如學生自身、其他任課教師、家長等。對教與學的評價,師生之間可以采取互評的方式,這樣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相互了解,相互促進,尤其是對于教師而言,這樣有利于在短時間內找到適合學生的的教學方式。以課文《我家的日常購物》的教學為例,教師不能只以是否完成家庭作業(yè)為衡量學生的標準,學生在整個課堂中的表現(xiàn)也應當成為教師評價的內容,甚至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來評價學生的“日常購物”行為,引導學生的學會評價哪種購物方式是比較經濟合理的消費方式,讓學生從小樹立一種良好的、健康的消費理念;而學生則評價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合理有效,哪里需要改進,哪些內容比較精彩等等,學生提出的這些意見都可以成為教師整合教學資源與教學方式的重要參考,這樣民主的教學氛圍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發(fā)揮主體性作用。
總之,開放式教學模式在于將開放的教學理念、開放的教學模式與開放的評價模式合理利用,并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才有助于提高思品教學效率。
[1]魏海霞.開放式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整合運用探究[J].科學中國人,2016(1Z):312-312.
[2]劉寶強.開放式教學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00288-00288.
[3]豐勝開放式教學在初中思品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6(8):16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