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第七十一中學 遼寧大連 116001)
物理給予人良好的理性思維的能力,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離不開教育主渠道——課堂教學,要成就好的思維訓練,就不能是簡單的陳述與接受,而是要通過新舊概念及相關背景的比較進行再創(chuàng)造,經(jīng)歷從具體到一般,從簡單認識到復雜理解的過程,讓學習者有足夠反思的空間。應當注意把意識觀念的分析理解當作物理教學的任務之一,引導學生用物理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去認識思考問題,使物理教學達到完成思維創(chuàng)造訓練目的。物理概念的引入或定義都滲透著方法論思想,例如速度、密度、壓強等概念的引入都使用了比較的方法,電流、電壓的引入都使用了類比法,平面鏡成像實驗使用了等效替代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辨證思維的巧妙與生活中蘊涵著的物理的美感。
現(xiàn)在物理教學也在關注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而學好物理的唯一正確方法就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應讓學生在做物理的過程中學物理,這就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過程。初中物理新教材的許多章節(jié),都可以設計為以探究實驗,尋找解決問題方法,使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組織順序按物理方法進行,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領略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深邃而奧妙、神奇而實用的過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學物理,體會生活離不開物理,物理非常實用。例如在學習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問題時,模擬科學家探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控制變量法:先引導學生猜想導體對電流的阻礙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長度、材料、橫截面積、形狀、溫度——學生提出不同的猜想和假設,再引導學生用實驗來驗證和推翻自己的猜想,驗證猜想時,提醒學生要控制變量,比如要探究電阻跟長度的關系時應控制材料、橫截面積、形狀、溫度都相同,要探究電阻跟材料的關系時,應控制材料、長度、形狀、橫截面積、溫度都相同,探究電阻跟橫截面積的關系時,應控制材料、長度、形狀、溫度都相同——,進而選取適當?shù)钠鞑倪M行實驗,搜集數(shù)據(jù)、證據(jù),進行分析論證,得出結(jié)論。這樣的探究實驗有兩種教育功效:一是讓學生粗略掌握物理學習的一般研究方法:提出命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得出結(jié)論——評估與論證——交流與合作。二是控制變量法的運用。物理是靈活多變的不斷更新的,我們的物理教學實踐要經(jīng)常更換想問題的角度,給原有概念以新的理解,賦予原有理論以新的含義并加以對比,及時了解新的應用,讓學生體驗到物理古老而常新的特點,體驗到自己參與和成功的樂趣,這些自然都會影響他們創(chuàng)新意識的養(yǎng)成。
另一方面,學習習慣問題現(xiàn)在得到人們普遍注意,當今社會,人們需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因此需要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懂得學習要領。而這些不是能夠很快掌握得了的,而是需要逐步探索體會的,因此,改革物理教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合作與交流,從中體味科學探究的成功與多次失敗,欣喜與挫折,這個過程既是學習知識,又是意志品質(zhì)、信心的形成過程,其意義遠遠大于學習物理知識本身,誰能說這不是物理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人文價值的體現(xiàn)呢?
人們推崇理性,是因為理性科學表達了一種探索精神,一種正直品質(zhì),一種勇氣,一種品行態(tài)度,一種情感。物理中有種種巧妙的東西,而客觀世界不一定那么湊巧。物理中提出許多假設,引導我們?nèi)プ非罄硐霠顟B(tài),尋求完美。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和闡述包含一種重要的物理方法:理想實驗法,“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創(chuàng)立了這種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為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現(xiàn)奠定了基礎。講授該定律時,適時恰當?shù)狞c明理想實驗法,初步簡介該方法的含義和重要意義,使學生感受追求理想、尋求完美的物理之美感。勻速直線運動,以及如果沒有摩擦、沒有重力,世界會是什么樣子?引發(fā)學生合理的猜想。在學習物理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了真理的相對性,認識到了經(jīng)驗的不足,體驗到了進步的快樂、理性思維的力量和經(jīng)歷了戰(zhàn)勝挫折帶給我們的勇氣,這就是人文精神價值:正直剛毅,有責任感,有勇于探求真理堅持真理以及放棄錯誤的勇氣。我認為物理教育就是肩負這樣的使命:如何實施讓盡量多的人增強信心,在學習物理過程中驗證自己的能力,發(fā)掘自己的潛能,正確認識自己。 因此,在人的意志品質(zhì)養(yǎng)成方面,物理人文素養(yǎng)教育不可等閑視之。
現(xiàn)在許多青少年對歷史知之甚少,對物理學史少之又少,說不出牛頓對物理學的貢獻,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物理教育有重知識、輕歷史發(fā)展的傾向。物理學的發(fā)展史就是探究、論證、再探究的發(fā)展過程。在物理教學中,適時恰當?shù)夭迦胛锢韺W史,可使學生領略到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嚴謹治學態(tài)度。例如在學習完了托里拆利實驗后,向?qū)W生簡要介紹托里拆利設計該實驗的過程:17世紀人們用帶有活塞的潛水泵抽水時,發(fā)現(xiàn)抽水高度不能超過10.36米,當時人們誤認為這是“自然害怕真空”的緣故,而物理學家托里拆利反過來考慮,如果水跟著水塞上升并只能達到一定的高度,是“自然害怕真空”的話,那么當管子的一端封住,滿水后再倒過來,水不應該降落,否則上部不就形成真空了嗎?而且水降落的時候也應有一定界限。要驗證上述想,就需要制造出十幾米長的玻璃管子,在那個時代,這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后來他想,若用密度比水大的液體,必然可以停留在比較低的地方,經(jīng)過多次實驗,最后用水銀成功地進行了實驗,從而否定了錯誤的認識,測出了大氣壓的值。當年,托里拆利實驗的成功得益于逆向思維方法??梢姡锢韺W的發(fā)展史也是探究物理規(guī)律過程的歷史,克服困難,另劈新徑,柳暗花明報春暉——物理學的美讓人折服!
物理的人文價值決不僅僅為了追求完美,更大意義上在于具有更大的適用范圍。在這個過程中的種種努力和艱難經(jīng)歷,也是極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這種精神指導下,人們認識到了真理的相對性,認識到了研究各種“量”的規(guī)律,并用這種規(guī)律指導實踐。在物理邏輯的指導下,擺脫主觀臆斷,追求公正、和諧與創(chuàng)新,物理人文素養(yǎng)教育在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和素質(zhì)提高中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