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平
摘 要:對話式教學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對話式教學有著很高的靈活性,它可以將對話可建立在書本與學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教學;對話式教學
小學生有著兒童時期學生的特點,低年級的兒童在學習時這些特點更為明顯,比如注意力差、耐不住性子、好動、沒有很強的紀律意識。但同時還有著高創(chuàng)造力,思維活躍度高,好奇心強,對于高權威的人,如老師、父母有很強的崇拜心理,這些特征都決定了教師對低年級的學生的教育要進行充分的思考。語文是一門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都有重要意義的學科,所以對于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引起重視。對話式教學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它讓教師與學生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而且對話式教學可以有多種變化的形式,讓整個教學形式多變,提高學生在整個課堂上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興趣,多變的教學形式也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教學內容上,從而提高整個教學的質量。
一、目前的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形式較為單一
目前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學的形式仍然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進行的。但是這樣的方式會較為單一,這樣的形式會使課堂顯得很枯燥乏味,會讓學生失去興趣,更不用說注意力并不能長時間集中的低年級小學生了。并且這樣的教學形式還會讓學生逐漸地喪失學習的興趣,導致最后學習效率的下降。
2.課堂參與性不高,效果較差
課堂的整體過程都是以教師為主,這樣的課堂會讓整個課程的進度有很高的保障,但是這樣的課堂學生不會有很高的參與性,更不用說低年級的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想要去知道和了解一個事情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親自的體會和感受,但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會讓學生沒有辦法去感受,這樣就會出現一些學生感到難以理解的文章或句子。例如在新課標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中有一首古詩《憫農》,雖然很多學生對于這詩耳熟能詳,有些學生還能背誦出來,但是當要真的去理解這首詩的內在含義時,可能很多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這樣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會讓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下降。
3.過分重視成績,打擊創(chuàng)造力
在非常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分數的重要性已經被大大地削弱了,但是分數中心論的觀點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于老師和家長的心中。分數的確可以檢驗一個學生的階段學習成果,但是分數并不能代表一個學生的能力,并且低年級的學生本身就處在一個思維能力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大腦的高活躍度表現出來就是高創(chuàng)造力,更何況語文在很多時候并沒有確定的答案。比如有一種題型是連詞成句,有些題目如果設置得巧妙的話,是有很多種答案的。有的時候雖然學生的答案可能與參考答案上的不一致,但是這并不能算錯,因為這種題目可以鼓勵學生,鍛煉創(chuàng)造力。
二、對話式教學方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對話式教學顧名思義認為教學應該在對話中發(fā)生,對話的發(fā)生在課堂中可以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學生與課本之間,一種是學生之間,一種是師生之間。
1.學生與課本之間建立對話
學生與課本對話是指學生要理解課本的意思,真正地去體會這一篇課文的真正含義。比如在新課標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中有一篇課文叫做《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文章雖然短,但是只要學生真正地理解了這篇文章的內涵,知道了鄧小平爺爺到底是誰,做了什么事情,將鄧小平爺爺種樹與種下一個心愿相聯系,只有理解了這些,學生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我們要如何描繪一個未來。要細心,不能容忍一點差錯的未來。達到這樣的理解程度才可以讓這篇課文發(fā)揮最大的教導作用。
2.學生之間建立對話
在對話式教學中,還可以構建情境,讓學生與學生對話。比如在新課標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中有一篇課文叫做《小壁虎借尾巴》,這篇文章就可以使教師幫助學生構建情境,學生分別選取角色,有的當旁白,有的當小壁虎,有的當小魚等等,這樣設計的情境可以讓學生有較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感,使課堂的互動性增加,同時也可以對這些生活的常識產生更深的印象。比如壁虎尾巴會自己長出來,燕子尾巴可以保持平衡等。在新課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有一篇課文《卡羅爾和她的小貓》,這種與生活較為接近的文章可以先讓學生分享自己與自己寵物的經歷。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學生之間建立對話,通過學生自己的分享讓整個課堂的互動增多,也讓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
3.師生之間建立對話
對話式教學的理論最主要的就是要改善師生關系,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發(fā)言,說出自己的想法,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比如在新課標人教版二年級上冊中有一篇課文《父親和鳥》,這是一篇鳥類知識和環(huán)保的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在生活中對鳥類的觀察,自己做過什么保護鳥類的事情。以這樣的形式開始一篇課文,可以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中更有參與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進實踐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的重要性。在新課標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中有一篇課文叫做《王二小》,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截取一些影視作品的片段,與學生一起分享,看完之后教師先說自己的觀點,然后再引導學生回答自己的感受,這種雙向分享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大大地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讓師生之間建立對話,最后再引出愛國主義,這樣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教育,使用正確的方法才能讓整個教學事半功倍,如果方法得當,會對學生的一生的發(fā)展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中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實施對話式教學就是一個有效的途徑,但是如何更深一步地落實對話式教學模式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結合,還需要各個方面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程莉.注重策略,讓小學語文自學之花綻放[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2).
[2]李珊珊.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多媒體技術的方法分析[J].亞太教育,2016(31).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