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成武
【摘? ?要】?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我們要發(fā)掘學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本文主要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豐富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細節(jié)、營造討論氛圍等角度闡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自主學習;策略
應試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一直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教師淪為“說教者”,向學生講述遠離學生認知結構的“假大空”理論。教師獨霸課堂的話語權,學生被動接受,氣氛變得沉悶。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師理念、教學形式發(fā)生了可喜的改變,散發(fā)出一些活力,但教師的一味主導仍有“大市場”,導致師生之間相距愈來愈遠。課堂多單向傳遞少師生對話,多枯燥氣氛少活力張揚,多機械被動少自主探學,教學效率低下。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進行自主學習的探索,讓學生進行自主而富有個性地自學,能發(fā)掘人的智慧潛能,促進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學生擺脫束縛,能自主參與合作、探究、實踐,他們的內在動機得到增強,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品德教育融入學習的心靈,彰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育人功能。以自主學習替代接受學習,能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發(fā)揮,幫助他們形成創(chuàng)新的精神與創(chuàng)造的才能,使他們能成長為一個完整意義的人。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內在動機
教學過程是學生參與互動,尋求發(fā)展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調查、探究等實踐活動,讓他們有個性地學習。教者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在情境中學會思考、學會探索、學會合作,形成愛學習、愿學習的良好習慣。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新穎,能為課堂注入“活水”,能點燃學生的智慧之火,促進學生感悟、探索、升華。
如在人教版八上《合理利用網絡》一課教學中,教者以多媒體呈現“小軍的一天”,他收藏了有趣的天氣預報,唐詩宋詞、美麗的圖片、名人故事還有各科知識,教者提出問題:“小軍這一天忙不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者引導學生分析忙碌的小軍,因為缺乏良好的媒介素養(yǎng),沒有學會“節(jié)食”,對信息不加辨別,大量無價值的信息令他應接不暇,影響了他的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雙向性,要反應學生認知的疑問、情感的困惑,要讓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相融合,實現雙向的傳遞。引導學生參與辯論,活躍他們的思維,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也能讓他們在互動中碰撞智慧,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情境具有靈活性,教師要采用豐富多樣的形式,如辯論、小組討論、演講等,以克服傳統(tǒng)教學單調、呆板的模式,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活躍起來。
二、豐富教學手段,引發(fā)學習興趣
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意識,促進他們的主動發(fā)展。教師可以用圖片激趣,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片、錄像讓學生感受人物的具體形象,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的理性思考。
如在人教版《增強生命的韌性》一課教學中,教者播放貝多芬坎坷一生的視頻,提出問題:“雙耳失聰的貝多芬能成為不朽的‘樂圣,說明了什么?”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不由自主地交流起來,教者對學生進行點撥:我們只有不畏挫折、不屈服于挫折,并積極尋求戰(zhàn)勝挫折的辦法。我們也可以運用時事熱點激趣,將每年國內外發(fā)生的新聞、熱點事件融入知識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熱點事件的選擇要恰當,不強拉硬拽、機械對號,要發(fā)揮促學作用,能引發(fā)學生的自主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教師以故事激趣,讓學生感受其中的教育意義,捕捉相關的故事素材,引發(fā)學習興趣,促進品德修養(yǎng)的形成。如在人教版《敬畏生命》一課教學中,教者與學生品讀《地震中的父與子》,學生在為父親的偉大而感動的同時,也對兒子有沒有值得尊敬的地方產生思考。
三、優(yōu)化教學細節(jié),激發(fā)自學熱情
教學是由一個個細節(jié)、片斷構成的,教師要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優(yōu)化細節(jié)設計,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更快融入課堂。教師要引領學生對話交流,點亮學生的智慧,活躍課堂的氛圍。教學的每個細節(jié)都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我們要巧妙設置導語,能將平淡化為新奇,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激活。導入的方式很多,可以用開門見山引發(fā)注意,可以用歌曲渲染開始新課,可以以有趣故事啟迪智慧,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融入豐富的情感,將文本中的真摯的內容挖掘出來,以此來感染學生。教師以情感引發(fā)學生的討論交流,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也使師生的關系更融洽。理論是枯燥的,讀來索然無味,如果再缺乏新鮮的素材,學生的思維就會處于疲軟狀態(tài)。教師要精心備課,選擇一些有哲理性、趣味性的事例,引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網絡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搜索資源素材,尋找近期值得關注的新聞焦點,引發(fā)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利用電視、圖片、時文等素材輔助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學生能獲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四、營造討論氛圍,實現有效合作
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經過學生的自主思考,師生之間展開多元的互動,促進知識的掌握、認識的深化、能力的提升。課堂討論的方法多樣,既有生生的自由討論、組內的討論交流,也有師生之間的對話。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中心,教師要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他們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升。
如在人教版七上《認識自己》一課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學了解“認識自我”的意義,然后讓學生思考:“在每個鏡頭里,你展現的形象是怎樣的?請嘗試用幾個詞語進行描述?你對自己展現出來的形象滿意嗎?”教者讓學生展開交流,讓其他同學評價自己,通過對比了解有哪些差別。學生通過討論,感受到對自己的認識不夠全面,不能客觀地了解自己存在的優(yōu)缺點,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懂得“人貴自知”。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我們要讓學于生,為學生留有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空間,以情境搭建聯系的紐帶,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能力,促進他們的主動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江英.思想政治課教學呼喚生命色彩[J].教學與管理,2005.
[2]周愛群.讓思想品德課堂充滿有效互動[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
[3]張兆英.不唯書,不唯師——構建思維靈動的課堂[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