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代書院“從游”教育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啟示

      2018-02-24 03:55:45杜華偉謝致遠
      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書院師生老師

      杜華偉 謝致遠

      (1.蘭州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2.西北師范大學 文史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一、“從游”教育之內(nèi)涵

      “從游”是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私學教育的一大特色,“從游”教育主張學生追隨老師左右,在朝夕相處中學習老師的淵博知識與治學經(jīng)驗,在共同游歷中熏染老師的高尚品行與人格風范,通過自己的自覺省察和積極實踐,在學識和德行上不斷長進。孔子周游列國時,弟子子路、子貢和顏回等始終追隨左右,《論語·顏淵》有“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子路喜從游,遇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記載。正是在“追隨游歷”的過程中,眾弟子和孔子一起考察了各諸侯的為政特色與成敗得失,并在此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師生情誼、增長了學問見識、提升了道德品質(zhì)??鬃觿?chuàng)立的“從游”教育“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以“教學相長”、“因材施教”為基本原則,采用“樹下習禮”、“杏壇講學”、“農(nóng)山言志”以及“嘆于川上”、“游于舞雩”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人格養(yǎng)成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環(huán)境中不求而至、不為而成。比如,有次他帶領弟子們觀賞“東流之水”,子貢問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非常耐心詳盡地回答道:“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趙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fā)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潔,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孔子家語·三恕》)??鬃油ㄟ^仔細觀察、思考,將自然界最普通不過的水比為圣人君子之德為,使弟子在欣賞自然景象的過程中領悟到了深刻的做人道理,這樣的教育不留痕跡、深入人心。

      關(guān)于“從游”教育,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有著經(jīng)典而貼切的解釋,他曾在《大學一解》這篇文章中寫道:“古者學子從師受業(yè),謂之從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間嘗思之,游之時義大矣哉!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他將學校比喻成水,師生就是悠游于其中的魚,“小魚”學生跟隨“大魚”老師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在朝夕相處中學習老師的專業(yè)知識、感知老師的人格魅力,在耳濡目染中吸收老師的學術(shù)思想、傳承老師的治學精神,不斷從學識與德行上提升自己。所以,“從游”教育以學生的主動求學為動力,以老師的言傳身教為途徑,以平等自由的環(huán)境為基礎,以親密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為依托,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的傳播、事業(yè)的傳遞和思想的傳承。

      二、古代書院“從游”教育實踐

      書院是我國古代重要且獨特的教育組織,作為私學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它繼承了私學的“從游”教育傳統(tǒng),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三十七)就有湛若水“平生足跡所至,必建書院以祀白沙。從游者殆遍天下”的記載。“從游”教育模式下,聽講者不限于書院生徒,普通民眾也可自由參與書院講學與會講;學習地點不限于書院講堂齋舍,大自然也是師生們賞景悟道之處;大師們不僅主教書院時傳播知識、答疑解惑,歸鄉(xiāng)后仍然講學論道、教化鄉(xiāng)里。比如,《象山年譜》中就記載了當年陸九淵回到家鄉(xiāng)后眾人從游的宏大場面,象山“既歸,學者輻輳。時鄉(xiāng)曲長老,亦俯首聽誨。每詣城邑,環(huán)坐率二三百人,至不能容,徙寺觀??h官為設講席于學宮,聽者貴賤老少,溢塞途巷,從游之盛,未見有此”。古代書院“從游”教育貫穿于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徒的知識傳授與德行培養(yǎng)方面都取得了卓著成績。

      第一,亦師亦友的師生關(guān)系,使教育更具情感性。

      古代書院師生一起住宿、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外出游歷。經(jīng)明行修、溫文爾雅的老師既是經(jīng)師,更是人師,他們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嚴謹?shù)闹螌W作風以及高尚的道德風范時時影響、熏染著追隨其左右的弟子,學生有疑惑可以隨時隨地請教,師生共學常常是一幅溫馨和諧、其樂融融的場景。例如,黃榦回憶他當初師從朱熹的情景時說:“榦丙申之春,師門始登,誨語諄諄,情猶父兄。春山朝榮,秋堂夜清?;驁?zhí)經(jīng)于坐隅,或散策于林垌。或談笑而舂容,或切至而叮嚀?!蓖高^此番描述,便知朱熹諄諄教誨、和藹可親之形象,更可知學生崇敬感激、難以忘懷之情感。程明道曾兩度從游于周敦頤先生,他自說“再見茂叔后,吟風弄月,有‘吾與點也’意?!倍涞茏又x良佐則有如下記載:“明道終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明道這種“望之嚴也,即之也溫”的形象給學生以感動與溫暖,使學生的學習輕松而愉悅。名儒王陽明53歲時宴門人于天泉橋下,在中秋的皎潔明月下,見諸生相談甚歡,乃作詩曰“鏗然舍瑟春風里,點也雖狂得我情,”這種融洽和睦的師生關(guān)系,傳遞給學生的是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對他們的影響與教育是無形而深刻的。正是亦師亦友的師生關(guān)系讓學生更愿意信奉、追隨老師,為了共同的理想抱負而奮斗,即使身陷危境也不會背師叛道。如黃榦曾先后從學于朱熹達25年之久,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軍,黃榦隨行,在朱熹任所幫助處理一些學術(shù)上的事務。淳熙十年(1183年)正月,朱熹在武夷山下建精舍講學,黃榦依然在此從學。慶元年間,朝廷禁道學,朱熹學說被誣為“偽學”,朱熹及弟子在職者均遭斥逐。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從學者多改換門庭而去,但黃榦及部分門人仍追隨朱熹至精舍之地,堅持學習并傳播朱子學。

      第二,外出游歷的學習體驗,使教育更具實踐性。

      古代書院教育并不僅僅局限于書齋與學堂的理論學習,老師還常常帶領生徒外出游歷,考察風土人情、踏訪名士蹤跡。南宋著名書院教育家朱熹說“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他認為自然界所有的事物、現(xiàn)象都有它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都值得用心去觀察思考。元代理學家鄭玉主張個體在游歷名山大川中感知人類歷史,激起民族自豪感與使命感,進而培養(yǎng)個體的愛國主義情操。他說:“渡淮而北而泛黃河,足以發(fā)吾深遠之思;登太華,足以啟吾高明之見;歷漢唐遺跡,足以激我悲歌感慨之懷;見帝城之雄壯,足以成吾博大宏遠之器”。所以他在師山書院講學時,經(jīng)常帶領學生避開市井喧囂去游歷峻秀山川,拋棄理論說教去感悟自然之美、體驗行動之樂。書院大師王陽明先生與學生“游南鎮(zhèn)”時,就應景地探討過“深山自開自落之花”與“我心”之間到底是何關(guān)系。古代書院外出游歷的學習體驗既避免了枯燥的理論說教,又培養(yǎng)了學生吃苦耐勞、知行合一的良好習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三,質(zhì)疑辯難的學習方法,使教育更具主體性。

      師生間的質(zhì)疑辯難是古代書院教育的一大特色,在學習過程中,生徒根據(jù)個人興趣與能力不同,圍繞學習中的疑惑或是有爭議的問題展開充分辯論,老師通過引導幫助生徒解決問題?!白x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被動接受現(xiàn)成知識的過程,而是老師與學生互相質(zhì)疑、互相啟發(fā),學生從最初“無疑”到達“有疑”,又通過思考辯論達到徹底“無疑”的過程。他在主教白鹿洞書院期間,經(jīng)常親自與學生討論切磋、質(zhì)疑辯難,“師生函丈間往復詰難,其辯愈詳,其義愈精”(《朱子語類大全(序目)》)。通過反復詰難、反復討論,知識越辯越清楚、道理越辯越明白、思維越辯越敏捷。書院教育鼓勵生徒質(zhì)疑老師、質(zhì)疑書本,敢于向權(quán)威挑戰(zhàn),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與觀點,這其實是對學生最大的肯定與尊重,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個體自主性,使他們樂于學習、勤于思考,不但學會知識,更學會如何學習的方法。

      第四,學術(shù)爭鳴的“會講”交流,使教育更具開闊性。

      “會講”是古代書院知識傳播與學術(shù)交流的重要途徑,廣為流傳的“朱張會講”是岳麓書院“會講”活動的重要開端,也是中國書院會講歷史上的一大盛事。乾道三年八月,朱熹從福建崇安趕赴長沙,與當時主持岳麓書院的張栻就重要理學問題討論辯難,“二先生論《中庸》,三日夜而不能合”。元代著名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岳麓書院記》中曾以景仰的口吻詳細記述了此事:“當張子無恙時,朱子自閩來潭,留止兩月,相與講論,闡明千古之秘,驟游岳麓,同躋岳頂而后去。自此之后,岳麓之為書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岳麓書院能夠位列天下四大書院之首,與朱熹和張栻所開創(chuàng)的“會講”活動帶來的發(fā)展理念與學術(shù)地位密不可分。

      古代書院“會講”活動沒有身份地位、學識資歷的限制,只要愿意聽講者都被允許,不同學派之間也不設限,一位大師講課,其他學派弟子同樣可以入院聽講并發(fā)表見解。明代仁文書院就采取“廣與進”的態(tài)度,歡迎一切求學聽講之人共同探討、共同提高:“真修實踐之士,往往出于布素,如吳聘君、王心齋其人者,故不盡由黌序中出。若必擇其方類而取之,恐長林豐草間不免有遺賢,而亦何以風勵庶人之以修身為本者。是故,會講之日,如或山林布衣,力行好修,但愿聽講,不妨與進。”這種自由開放、不問出處的講學形式使得普通民眾也有機會接受教育,“會講”者的知識水平、論辯才能以及治學態(tài)度等等,極大地開闊了“從游”者的學術(shù)視野,而且這種開放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也使千里迢迢前來“從游”的求學者感受到了溫暖和關(guān)懷,使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激老師、尊重老師,形成了“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第五,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使教育更具針對性。

      古代書院教育家很注重按照生徒資質(zhì)、個性特點不同而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與影響,陽明書院教育大師王陽明先生就曾說,“只是人的資質(zhì)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與他說性說命,他也不省得,也須慢慢琢磨他起來”。他認為每個人的資質(zhì)水平是不同的,不能超越個體實際水平而對其實施“拔苗助長”式教育,那樣只會欲速則不達。他主張“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分析個體自身優(yōu)勢與特點,根據(jù)他們或長于禮樂、或長于政教、或長于水土播植的具體特點與現(xiàn)有水平,有針對性地施加影響與指導,則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呂祖謙也非常重視因材施教、隨人教授的方法,“大凡人之為學,最當于矯揉氣質(zhì)上做工夫。如懦者當強,急者當緩,視其偏而用力”。他主張,教育應該于生徒個性薄弱處著手,對于懦弱者要鼓勵他堅強,對于急躁者要教導他平緩,以充分發(fā)揮每個人個性因素中的優(yōu)點,有效彌補他性格發(fā)展中的不足。

      三、書院“從游”教育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啟示

      古代書院“從游”教育以學生主動求學為前提,以老師引領熏陶為特色,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采用學游結(jié)合的教育方法,在民主自由的教育環(huán)境和亦師亦友的師生關(guān)系中,學生學習老師的治學經(jīng)驗與專業(yè)知識、傳承老師的治學精神與人格風范、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與道德素養(yǎng)。這些,對于現(xiàn)代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第一,發(fā)揮教育者的精神引領作用。

      “學莫便近乎其人,學之徑莫速乎好其人”(《荀子新注》)。良師是教育過程中寶貴的教育資源,而敬仰、接近良師則是學生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教育工作是關(guān)于“人”的工作,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教師的教導與指引尤為重要?!皫熣?,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首要職責在于“傳道”,在于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與高尚的品行,高等教育應充分借鑒古代書院“從游”傳統(tǒng),使教育既有深度也有溫度,老師既關(guān)心學生的學業(yè),也關(guān)心學生的生活。老師以高尚的道德素養(yǎng)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以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培育學生認真的求知理念,以精深的專業(yè)知識給予學生課程指導,以扎實的研究能力給予學生科研指導,使學生在向老師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得到人文關(guān)懷、精神關(guān)照與心理撫慰,進而產(chǎn)生對學校的信賴、認同和強烈歸屬感,產(chǎn)生對學術(shù)和真理的熱愛與探究之情。在這種亦師亦友的師生關(guān)系中,老師既發(fā)揮了對學生的精神引領作用,反過來也促使教師不斷提高個人素養(yǎng),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成為學生做人與做事的表率。

      第二,關(guān)注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

      教育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互動的交流過程,教師是主導,而學生才是主體,教育效果最終取決于學生的認知與踐履程度。所以,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及學習能力,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大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對每個學生的特點了如指掌,針對“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論語·先進》),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等問“孝”,他針對提問者的地位、職責及性格特點,分別回答道“無違”、“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和“色難”,如此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代書院教育也特別注意按照生徒的不同特點來進行教化引導。

      教育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而教育對象又是各不相同的個體,尤其生理、心理都相對成熟的大學生更是強調(diào)自己的個性與權(quán)利,這就要求教育教學必須依據(jù)教育對象的特點來進行。比如同一門課程,面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講透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應該聯(lián)系該專業(yè)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輔導與拓展。面對不同年齡、不同年代的學生,同一門課程也要采取差異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即便同一專業(yè)、同一班級內(nèi),每個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認知水平、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方面也各有差異,所以,教育工作必須研究學生、關(guān)注學生,根據(jù)他們自身特點進行個別化、差異化的指導,使他們?nèi)吮M其才、各展所長,成為更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第三,拓展師生交往的有效途徑。

      師生關(guān)系是教育活動中一種最基本的人際關(guān)系,師生關(guān)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質(zhì)量的高低和師生個體的成長發(fā)展。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成功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chuàng)造學生,學生也創(chuàng)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chuàng)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蹦壳案咝R詫W科和專業(yè)為本位,以課程教學為中心的人才培養(yǎng)制度下,班主任和輔導員不一定是任課教師,每個教學班不設固定教室,學生只有在上同一課程時才集中到同一教學點,課后則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且目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機制,使教師在課堂這一特定教學場所尚能積極解答學生的提問與質(zhì)疑,課后當學生遇到學業(yè)、情感以及社交方面的困惑時,很難獲得與老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根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fā)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wǎng)民規(guī)模達7.31億。其中,手機網(wǎng)民規(guī)模達6.95億,占比達95.1%,增長率連續(xù)3年超過10%?!泵鎸@種新的變化,老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師生之間多層次、多渠道的交往,教學中利用翻轉(zhuǎn)課堂開展深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及學術(shù)思辨能力;生活中通過QQ、微博、微信等平臺與學生溝通,及時掌握他們的學習狀況與思想動態(tài),適時給予學生教育引導;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博客、微信群等途徑主動了解學生對自己的教學評價,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給學生以更多的知識指導與精神指引。師生之間建立一種交流密切、感情篤厚的師生關(guān)系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在學生的敬仰追隨中獲得快樂的教學體驗,學生在教師的欣賞肯定中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從而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第四,營造民主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

      任何知識習得與品格養(yǎng)成活動,都必須充分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從游”教育的主要價值在于學生在寬松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里,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被大大激發(fā),能夠主動地追隨老師求知問學,而不是被動刻板地接受現(xiàn)成知識。大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自主性與積極創(chuàng)造性,具有相當程度的學習能力與探索能力。所以,在教育理念上,高等教育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思維模式,淡化教師權(quán)威意識,增強引導與服務意識,努力打造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學術(shù)團隊,充分營造寬松自由的學術(shù)環(huán)境,相信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把教學過程定位為師生之間交流促進、觀點之間碰撞爭鳴、學科之間取長補短的共同發(fā)展過程;在教育方法上,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品評老師的成果、質(zhì)疑老師的觀點,充分展開思考與創(chuàng)新;在教學手段上,廣泛采用啟發(fā)式、探究式和討論式教學,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樂于與老師討論辯難,自覺自愿地學習成長。

      第五,重視學生個體實踐。

      “古人為學,十分之中,九分是動容周旋、灑掃應對,一分在誦說”。教育并不只是課堂學習和理論灌輸,更重要的在于平時的生活、實踐,在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zhuǎn)化為自主自覺的行為?!爸媲泻V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若知時,其心不能真切篤實,則其知便不能明覺精察;不是知之時只要明覺精察,更不要真切篤實也。行之時,其心不能明覺精察,則其行便不能真切篤實;不是行之時只要真切篤實,更不要明覺精察也”。書院教育家王陽明先生認為認識達到了真切篤實的程度便是行動,行動到了明確精察的程度便是知識,知行合一方能進步。

      高等教育過程中,實踐教學同樣重要。在實踐教學中,老師和學生才有可能更多更深地交流,教師才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足及時予以糾正教育。實踐既可以采取外出游學、參觀訪問、動手操作等形式,也可以采取在課堂內(nèi)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進行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識、在實踐中感受老師的人格魅力、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身之不足,從而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的學識與品德。

      猜你喜歡
      書院師生老師
      朵云書院黃巖店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甘肅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白鹿洞書院記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老師,節(jié)日快樂!
      麻辣師生
      送給親愛的老師
      老師的見面禮
      六·一放假么
      重視“五老”作用 關(guān)愛青年師生
      中國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書院講習一例
      多伦县| 巴林左旗| 平利县| 鸡泽县| 江山市| 同心县| 和顺县| 北海市| 嘉义县| 仙桃市| 攀枝花市| 东台市| 鄯善县| 海淀区| 宾川县| 莆田市| 新津县| 慈溪市| 鄢陵县| 阜康市| 永嘉县| 剑阁县| 托里县| 榆社县| 略阳县| 安阳市| 洱源县| 株洲市| 铁岭县| 北宁市| 土默特右旗| 清新县| 徐水县| 额济纳旗| 广宗县| 武陟县| 淳安县| 都安| 海南省| 吉林省| 灵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