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錦園中學 陜西西安 710016)
語文學科是一門實用而又多彩的人文學科,筆者在心理學專業(yè)與中文專業(yè)的雙重受教育背景下,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因而工作中常常會不自覺地運用心理學技巧來實施語文教學工作。既從中體會到了文字的魅力、語言的精華,又讓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有了用武之地?,F(xiàn)在就將我在這種奇妙的學科結合中的探索,作一粗淺總結。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個人魅力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心理學中闡述人們在形成印象時,那些首先被發(fā)現(xiàn)的特征即先行的信息有加重的作用,它會影響學生對后來掌握的其他信息的處理方式。因此上第一節(jié)課時應該特別注意,除了你的頭發(fā)、服飾等外在形象外,更應注重你上課時的言談舉止,語言生動,或者教育方式的獨特,都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耳目一新,從而對這門功課充滿期待和信心。[1]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要促進人格的發(fā)展,尊重人的價值,發(fā)揮人的潛能,滿足人的需求。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這個時期對自尊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教師如果能夠在與學生接觸之初迅速記住學生的姓名,并且能在需要的時候準確無誤的叫出學生的姓名,這個時候你發(fā)出的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名稱信號,而是給了學生被尊重感甚至是被需要感。[2]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后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要想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語文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面前揭示出一種新的形式與內容,激發(fā)他們的好奇感。而青春期的學生對于好奇感是最“窮追不舍”的,這就會達到引導他們主動去思考的目的。教師可以運用生動的語言表達技巧、適當?shù)闹庇^教學手段等去吸引學生。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有意無意間接近學習的重難點,消除對學習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懼感。
我在上《沁園春長沙》這一課的時候,就使用了“意象對話”的技術。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舒緩的輕音樂聲中指導學生跟著我的提示去想象畫面。引導語是這樣的: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木遍染紅色。近看湘江,滿江秋水碧綠澄澈,船只爭相行駛。仰望天空,雄鷹有力翱翔。俯視水中,魚兒歡快地暢游。宇宙萬物都在這秋天里生機勃勃地自由舒展……稍作停頓之后讓學生睜開眼睛,只問一個問題:體會到美麗的湘江秋景了嗎?從學生興奮的表情中,我知道這個題目已經(jīng)無需多言。
“空椅子”技術是心理咨詢中的一種技術。在語文教育中同樣可以嘗試,讓學生懂得換位思考,多站在別人立場上考慮問題,從而感悟人生。記得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時,作者對于奶媽的熱情贊頌,奶媽對作者的深沉的愛無一不令我們感動。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母愛,理解母愛,珍惜母愛,筆者就在課堂上放兩把椅子,坐在一邊時,你作為子女盡可能地說出你想對父母親說的話,可以是埋怨,也可以是贊賞。然后坐在另一邊,你就是你的父母,根據(jù)你對你父母的了解,想想他們會做什么反應。從中體味父母的感受,擺脫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皇帝”狀況,真實,真切地站在父母立場感受他們的不易,既可以讓他們回去能夠更好地與父母溝通,又使文章中心得到升華,學有所用。
“下臺階”的方法是先提出一個很大要求,接著提一個較小要求,從而提高較小要求的依存性,這在學生上課或對學生作業(yè)要求時,可以試用。簡言之,如果想讓學生積極完成某項任務,可先提一個高要求,學生會覺難度較大,然后提出一個相對小的要求,這樣學生心理易于接受,也覺得教師能夠體諒他們,能夠調動積極情緒。
羅杰斯認為,個體總是在得到無條件的積極肯定和積極自我肯定的基礎上發(fā)展自我意識的。羅杰斯這一基本的教學觀對我的最大啟示是:將學生作為一個需要尊重的人來對待,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的首要工作不是傳授而是促進,應當營造有意義學習的生活氛圍。同時,教師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應當與學生共同分享情感、交流思想;教師應當盡量從繁重的教案撰寫中解脫出來,提供各種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可見,人本主義心理學以真誠、悅納、理解為核心,強調學生作為“人”的本性,主張在教育過程中予以深刻的人文關懷。
教學,顧名思義,“教”和“學”,本身是師生的融合,只有上下一心,才能形成合力,共同進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急于求成,與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難形成矛盾。如:害怕問題簡單而不敢詢問教師;心中有疑慮因教師平時的嚴厲而不敢與教師溝通;所以要防患于未然,要增加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努力尋求共同點。細心的教師會發(fā)現(xiàn),當講到自己的挫敗經(jīng)歷或中學趣事時,學生會非常感興趣,會不斷點頭認同,這樣讓學生明白教師和他們有相同經(jīng)歷,因為相似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教師平時也可改變心理交流的方式,可以通過每周一篇“自省”(即自我反省的意思,是自定義的一種日記體的形式),讓學生打開心扉,從而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給予批注,學生很喜歡去看教師寫了些什么,這也構建起師生心與心交流的平臺,使學生服之。
親其師而信其道,相信每個學生都會在這種愛的感召下興趣盎然,充滿學習的欲望,從而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