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芝
(上海市嘉定區(qū)戩浜學校,上海)
新一輪課程改革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強調“讓學生體會語文知識之間、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語文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抓住一切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語文學習的教學情境,開展情境教學,正是對這一理念的良好體現。
一般意義上的教學情境即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借助各種教學工具和媒體,在一定的教學場所與學生一起營造一種基于現實生活、基于學科知識自身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使得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掌握語文知識、更積極地開拓思維、更廣泛地發(fā)展能力[1]。
語文學科最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情況。由于學生的年齡結構和思維特點的這種獨特性,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特點設置不同的情境,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課堂教學實效[2]。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盡可能地將問題設置在學生可能達到的水平上。通過教師的支架輔助,讓學生從已經達到的水平向可能達到的水平發(fā)展。
記得在進行《鬧花燈》一課的教學時,學到了“情不自禁”一詞,考慮到一年級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在設計教學時我就利用了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同學們,你在什么時候有忍不住自己的情緒做的事情呢?”有的同學說,自己考了第一名的時候,會激動得睡不著覺;還有的同學說,一看到話梅,就會不自覺地流口水。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經歷,我適時點睛:“忍不住自己的情緒而自覺做的事情,用一個四字詞語來形容就叫做‘情不自禁’。”這一動態(tài)的生成,讓本課教學收到了“無法預期的精彩”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熟悉教學過程的基礎上,利用有效的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學習與生活相聯系,讓生活成為學習的第二課堂,讓課堂教學煥發(fā)生活的活力。
如何讓學生在35分鐘的課堂中能夠集中注意力學習完課程一直是困擾低年級教師的一大難題。為此,我也花費了不少的心思,經過對學生的了解,我發(fā)現,學生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會有意地穿插進一些和課文有關的動畫片,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我在講《唐老鴨新傳》這一課時,在講課前,給學生放了十分鐘的唐老鴨和米老鼠動畫片,同學們目不轉睛地看完了十分鐘的動畫片,這時,我關掉動畫,讓學生談談他們對唐老鴨的感受。在學生的議論中,我順勢說:“唐老鴨是同學們喜愛的一個動畫形象,在它身上每天都有很多新鮮的事情發(fā)生,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和唐老鴨有關,是發(fā)生在它身上一件有趣的事情,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來聽唐老鴨新的故事?”很多同學都興致勃勃地說:“想?!苯又乙虢裉斓男抡n進行學習。
各種學科知識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微妙關系,使得語文教學絕不能走“閉關自守”的道路。以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為導向創(chuàng)設情境,不但可以充實語文教學,有利于學科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學習古詩的時候,理解上有困難,教師在教授低年級學生古詩的時候,利用古詩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教師在黑板上進行古詩意境的繪畫,以此來幫助學生學習古詩。如在教授古詩《畫》時,可以在上課時利用古詩的這一特點,在黑板上進行古詩的簡單繪畫,邊畫邊念古詩,讓學生感受一下詩的意境,以及“人來鳥不驚”的原因,學生可以通過這種詩畫結合創(chuàng)設情境的形式,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詩,也可以讓孩子更加直觀地感受古詩的意境。
但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由于其年齡特點,情境教學無疑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相一致,脫離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