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玉
(華中師大一附中屯昌思源實驗中學,湖北 武漢)
課前準備階段,任課教師需要綜合性分析簡易相框設計制作的要點,了解學生對設計制作的掌握情況,從而確定出微課教學的核心內容。由于微課呈現時段主要在6~10分鐘以內,微課制作過程中應該包含課例片段、課堂主題相關的素材課件、練習測試、教學反思、學生反饋以及教師點評等資源,例如,針對簡易類模型設計要求(尺寸大小、造型審美、結構標準、功能需求、人員分配);制作階段組裝、鉆孔、銼削、鋸割以及畫線等工藝展開微課教學小視頻錄制。需要關注的是,實際錄制階段應該合理安排、控制時間,為后續(xù)教學運用提供基礎條件。針對概念講授類的微課,則要求學生提前學習知識內容,梳理知識脈絡、難重點,通過理解知識脈絡和基礎概念,使得整體學習針對性更加明顯,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
學生小組準備需要的設計用具,在任課教師完成任務布置的條件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或集體探討,最終制成設計方案。需要注意的是,集體探討過程中應該明確需要達到何種目標、采取材料、選擇什么方法方式、形態(tài)位置、設備工具、小組分工、數量選擇等內容。在此條件上呈現出手繪設計稿或者計算機制圖的效果。任課教師參照具體環(huán)節(jié)來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及時給予學生問題指導。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該以小組為單位并且按照設計方案分化具體工作內容,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出各小組優(yōu)勢。對于統籌能力較強的學生,分配材料畫線或布局等工作;對于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應該負責具體工序的操作;對于審美能力較強的成員,可以負責后期美化與裝飾。操作之前學生能夠觀看微課全面了解整體工序,如果遇到困難,可以通過反復觀看微課視頻來鞏固操作;針對現場授課階段,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沒有理解到位或者沒注意聽到等問題,這就需要任課教師給予個別操作再演示、給予一對一指導等,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完成作品之后小組間展示活動需要充分體現出個性,組內成員通過方案設計、深入探討、方案確定以及分工合作的全過程,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出學生的個人魅力、優(yōu)勢以及文字功底,把最終成果展示在班級課堂中,有效增強小組之間分享和交流。學生在實物作品欣賞之后,在精神層面上獲得升華,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團隊合作的力量。
課堂講解階段,任課教師按照學生的課堂實際表現以及學習問題展開自我反思與經驗總結,進行個人完善或改進。對于一些學生設計方案同實物效果的差異、工藝流程進行多角度評價和指導,任課教師實時觀察學生具體操作是否存在問題,適當修改微課內容。班級評選優(yōu)秀小組和優(yōu)秀作品,進一步鼓勵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機會。此外,作為學生也應該通過設計實踐的參與,將學習過的理論知識進行實際運用,親身體驗、親手操作以及親歷情境來加深知識運用能力及知識理解程度,強化組間合作學習方式,充分強調通用技術“學中做”“做中學”等教學要求,通過實踐操作來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積極性以及自主性。
近年來,信息技術日漸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開放式教學資源的突破和發(fā)展。借助于微課資源實現教學知識的課外傳授,把知識內化過程放置在課堂中。通用技術教學中運用微課資源,主要選擇移動式、網絡式學習方法。而處于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可以通過微信平臺、QQ平臺、微博平臺、博客以及專題網站等渠道,實時上傳通用技術的微課資源。日常學習階段,應該主動分享現代化科技、傳播技術文化與新型理念,確保學生能夠進行主動學習和交流。由于,當代學生基本掌握網絡資源的搜集方式,為實現移動學習提供助力。任課教師應該根據這一情況,建立起通用技術或者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教學資源推廣,在通順的網絡條件上把微信、博客等現代化社交軟件同通用技術課堂有機結合,提高通用技術教學效率和質量,正確引導學生使用網絡資源。
綜上所述,任課教師應該制作更多的優(yōu)質微課資源,運用網絡平臺進行教學內容的展示,從而為學生提供真正需要的資源,進而滿足其個性化學習特征,實現多元學習的目標。移動式教學進程不斷深入,加速了教學活動優(yōu)化,通用技術教師應該采取多渠道方式進行推廣,通過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靈活性,最終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