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珍
(肥東縣石塘鎮(zhèn)石塘學校,安徽 合肥)
初中英語知識點的難度系數(shù)并不高,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簡單語法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盡可能多地積累詞匯量。歸根結(jié)底,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唯有強化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意識增加教師的課堂提問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才能保證學習效率和有效性。為此,在英語課上必須要做好提問引導工作,通過合理的提問來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英語作為一門學科,其教學的過程也與其他學科一致,是一個從難到易、從簡單到復雜的系統(tǒng)過程。但這個過程中的各個知識點連接是十分緊密且合理的,唯有發(fā)揮承接作用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有效性。而提問技巧的充分運用便能夠起到很好的承接作用,不僅能讓學生對之前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更能由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
課堂提問若能掌握好技巧就能讓學生和教師的思路處在同一頻率,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提問中受到啟發(fā),并以此保持與教師相同的速度前進。此外,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讓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初中生的思維較為活躍,教師若能在課上給予一定的思路引導便能夠激發(fā)其新奇的想法,從而幫助學生認真聽講,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1]。
課堂提問往往鑒于舊知識點的回顧和新知識點的思考之間,掌握良好的提問技巧能夠讓學生的英語知識得到鞏固,并提高其對知識點的記憶力。比如,教師在講解系動詞be時,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能說出它的意思,然而很少有人能夠靈活地對其進行變形應用,除此之外還有am,is,are等詞匯,為此教師在提問時便可優(yōu)化提問技巧,如:“Who is she?”這樣的句型。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應用環(huán)境中感受系動詞,更能提高學生的理解深度。
優(yōu)化英語課堂提問技巧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過去的初中英語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也對課堂提問的技巧進行仔細研討過,但在實際使用時卻得不到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提問中,教師對學生的提問過于死板,不僅提問的內(nèi)容十分簡單,教師亦未對回答錯誤的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這樣的教學方式過于形式化,讓提問的價值顯現(xiàn)不出來。為此,若想提高課堂提問的技巧,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積極思考并提高,教師就需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進行提問,不僅提問方向要準確,更要把握問題的提問難度,爭取讓學生能夠做到在“跳一跳”的基礎上“摘到果實”。例如,在特殊疑問句“What does...do?”的句型講解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身份的轉(zhuǎn)化進行提問,并保證提問的集中性,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更能增強提問的效果[2]。
提問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互動形式,掌握好互動的方式和時間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出課堂提問的價值,同時也是最基本的課堂提問技巧之一。教師在提問時若能控制好時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積極思考,從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堂提問中,最常見的提問方式有以下幾種,如導入式提問、講解式提問和復習式提問。不同的提問方式也有著不同的時機要求,因為不同的提問有著不同的側(cè)重點和作用,只有在科學合理的時間進行提問才能發(fā)揮其提問效果。如導入式的提問是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為此,其提問的時間應該在課堂開始。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提問時要根據(jù)學生的注意力和情緒變化找準時機,從而確保提問的效果。
課堂提問作為教學形式的一種,其最終要回歸課堂。讓提問服務于課堂并通過提問讓學生受到啟發(fā)。為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不能過于機械與死板,要善于轉(zhuǎn)化不同風格與方式進行提問,這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推進,讓問題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此外,教師在提問過后還需要給學生一些引導,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反思,從而建立積極的課堂氣氛,優(yōu)化教學效果。如在“Do it yourself”的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提醒某人(不要)做某事”來開展以 Please,Don’t,Let’s等開頭的祈使句的用法提問。然后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通過積極討論來分析祈使句的使用規(guī)則和作用等,從而讓學生受到啟發(fā),進一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3]。
總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的使用十分重要,其不僅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轉(zhuǎn)變,更決定著學生英語學習的有效性。然而,課堂提問并非教師想當然的提問,而是要在提問中注重技巧,只有存在技巧性的提問才能真正發(fā)揮課堂提問的價值和作用。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心理訴求密切結(jié)合起來,爭取運用高超的提問技巧來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