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凌梅
(上海市亭林中學,上海)
近年來,許多教師都在反思課堂教學中講授教學的諸多弊端,倡導一種對話教學。如此一來,教師由“傳授者”轉向了“引導者”,亦更加重視課堂的提問教學。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學生各方面的知識能力相對薄弱,文化基礎也參差不齊。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學生也逐漸變得沉默,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這樣的課堂給教師教學上帶來了尷尬。實際上,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一個有效的課堂,就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功能。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學習能力也不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一定要設置適合學生特點和能力的問題對其進行分層次的提問,激發(fā)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免造成一個問題下去,課堂出現(xiàn)冷場或者混亂的場面。
一個班里的學生必定有著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必須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對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些基礎知識的問題,一來可以幫助這類學生鞏固基礎知識,二來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一席之地,積極“動”起來。那么對于那些相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該如何處理?在教授滬教版楊絳先生的《老王》一文時,教師設置了問題:“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話——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這是全文中作者思想情感表達最重要的關鍵句,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更是難點。面對這樣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對于普高中學基礎好的學生也不一定能回答完整。那么,這時教師就應該把問題再由淺入深地拆分,一步步引導學生去尋找答案。這樣不至于打擊學生的信心,也能從層層分析中找到答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把這個問題又設計成“作者和老王的關系如何?”“作者對待老王和老王對待作者有何本質上的區(qū)別?”“作者的幸運體現(xiàn)在哪里?”等問題,再基于不同學生的個體進行提問,這樣靠著集體的力量概括出了一個完整的答案,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一旦把握不好便會出現(xiàn)這樣的困擾: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弱的學生“吃不下”。一堂高效的課堂必然不全都是簡單或是深奧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必須要有梯度,這樣才能兼顧課堂上能力不一的學生。如在教授滬教版教材《一碗陽春面》時教師設置了這樣一組問題:(1)文中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2)故事中有著怎樣一群人?(3)為什么要塑造這些形象,講述這樣一個故事?這三個問題是逐步向文章的主題深入的。第一個問題可以鍛煉某些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二個問題是進入文本具體分析人物形象,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在尋找文中人物細節(jié)描寫中也可以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第三個問題相比前兩個問題難度略高,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考,也滿足了能力較好的學生的需求。
學習興趣就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之一。教師只要抓住了這一點便能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提問時,教師應該盡可能地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提問,讓學生有回答問題的欲望。如在教授滬教版高中語文《邂逅霍金》一文時,教師提問:“如果你們在路上偶遇了自己喜愛的名人,你們會如何?”這個問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回答熱情。這就是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征,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對課堂進一步的實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既然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來提問,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階段好好鉆研教材,在充分了解學生特點的前提下,精心設置重難點問題。備課時就要考慮到這個問題的預設答案適合哪些層次的學生,要確保問題的針對性與科學性。教師進行課堂提問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借助提問來幫助學生掌握好教材中的重點與難點知識,那么教師設置問題就要從與教材緊密聯(lián)系的角度上出發(fā),以此來提高問題的效果,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避免出現(xiàn)隨意提問的現(xiàn)象。
孔子近乎完美地實行“因材施教”,其基礎就是對學生的充分了解。他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每個學生的特點,甚至用一個字就能準確概括。如今的高中生思想已與以前大不相同,極具個性特點,教師更應該多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的具體能力情況進行記錄并整合分析,這樣才能有效地落實分層的提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如今我們所實施的素質教育,更應該汲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因材提問”,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不同層次的提高和進步,優(yōu)化我們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