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元
大語文教育觀實際上是語文的素質教育的生活化??紤]到高效課堂與大語文之美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在備課《祝?!芬晃臅r,我盡量完整構思,抓住整體,略去部分細碎的問題,把小說環(huán)境、主旨、情節(jié)、語言綜合在一起生成一堂課。語文教學有了上課的線索后,還要在組織教學,深挖主旨,讓學生參與到不感興趣的文本之中下功夫,要讓學生在學習中觀照社會,磨礪精神品質,提高他們的精神的豐盈度,體會到大語文之美,這才是我的追求,這個追求也與現(xiàn)在提倡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謀而合。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我又用了如下的技巧。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一張一弛間營造課堂氣氛
《祝福》不好上,生活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的學生很難理解那個被鉗制的單一價值認同時代的人們的生活狀況。上課之初的五分鐘導入部分對于氣氛的營造特別重要。導語設計為:請同學們列舉你所熟悉敬佩的現(xiàn)當代五大名人。同我預想的一樣,沒有同學會提到魯迅。我立即收斂笑容,語調上盡可能低沉地提問;深刻描寫黑暗社會現(xiàn)狀的魯迅為什么不被你們記憶呢?是不是他帶給你們的是痛苦的思考,而你們需要的是輕浮的短暫的快樂呢?
三十秒的沉默,留給學生消化老師扔給他們心靈的“炸彈”,于無聲處起驚雷。然后直接拋出問題:是哪些人殺死了祥林嫂?課堂氣氛也從緊張到平緩,給學生一個緩和內心緊張的時間。
在新的時代下,老師不光要學會傳道授業(yè)解惑,更是要學會做在課堂上做個表演者。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關鍵。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在歡欣處還它個歡欣,在悲涼處還它個悲涼,從而去感染學生們去精讀各個時代佳作,品位語文之美。
二、絕知文本要先讀,在美讀美悟中走進高效教學
語文課不僅只是一節(jié)課,不僅是語文老師的一場把握節(jié)奏的表演,是老師給學生準備的盛筵,還應該是學生充分參與的課堂。課堂的熱鬧首先要從美讀中來,從美讀中悟。
在《祝?!分?,抽出描寫祥林嫂外貌的句段,基本就能理清文本的情節(jié),發(fā)現(xiàn)祥林嫂生存境遇的變化。我設計的問題為:找出并反復誦讀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寫,這三次描寫表現(xiàn)了祥林嫂怎樣的生存狀態(tài)?
實踐證明,誦讀過程一直伴隨理性思考,始終保持誦讀和研讀結合的意向,這就使誦讀立足于鞏固研讀成果,成為研讀積累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同學們模仿著祥林嫂各個生存狀態(tài)的語氣,已能自己解決老師的提問。這次靈活的誦讀設計學生給出的回答是三處外貌描寫代表著祥林嫂的生存狀態(tài);從希望到失望到絕望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答案不是依據(jù)老師的枯燥的講解而獲得,而是讀通了文段后的必然回答。因為漢字本身就具有以聲解義更以聲傳情的特點,而通過誦讀去揣摩各段語氣,把握句調調節(jié)和語氣變化,必然使誦讀染上濃重的感情色彩。因此我一直認為,語文是一門美的學科,美在讀,美在悟,美在每一個學生心中都有對文本獨特的理解。
三、老瓶也能裝新酒,深挖文本內涵,體會大語文之美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如何才能提出高效有針對性,讓學生有思維空間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并引發(fā)對話互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這些問題是高效課堂必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祝?!分?,我問了一句話:祥林嫂非死不可嗎?請從文本中找出依據(jù)。有的學生認為社會太黑暗,祥林嫂無依無靠,是必要死的。但也有學生認為祥林嫂的行為有點傻,別人說什么讓他們說去,嫁了兩次,又不是她的過錯!我立即應和,“是啊,換成在坐的諸位是祥林嫂,也許祥林嫂就不會死了,嫁自己的人,讓別人說去吧!但你們思考過沒有:你們和祥林嫂有何本質的不同呢?
通過幾個分問題,有效地引導學生自己找到祥林嫂本身的性格也是造成悲劇的根源,從而讓學生明白封建社會固然吃人,但更吃人的是自己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在文本教學后更深一層的精神教化。語文素養(yǎng)并不是單指掌握語文的知識體系,更應該是從品德到情感,從思維到能力,從個性到人格的等諸方面的綜合性素質。
四、出乎意料之外,課堂設問要有張力
挖掘完主旨后,下課將至。我又提了一個問題:誰知道祥林嫂姓什么?學生們又一臉茫然地去翻書。幾分鐘后,有大膽的同學提出老師你在玩我們??!書上沒有祥林嫂的姓。我又問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沒有姓氏,哪些人會沒有姓氏,你有嗎?
學生默然間又好像有所悟。沒有姓氏是因為不需要姓氏,小人物沒有價值、地位,他們處于被剝奪了財產權、剝奪了姓名權的人,他們只是一部干活的機器。其實這個問題是對主旨的深化,也是為了讓同學從生活中觀照文本,再次體會到語文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課堂設問的張力并非取決于設問的難度。設問時要難易適中,既不能過難又不能太容易,既不能讓學生索然無味,也不能讓學生無從下手,挫傷積極性。設問還要有層次性,新舊知識間一定能夠銜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激發(fā)和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才能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不為教而教,不為前輩的光茫遮蔽,通過不斷探索,變低效為高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提高學生的語言語素養(yǎng)是語文教師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