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艷霞
摘 要:中國戲曲文化歷史悠久,在世界戲曲文化大舞臺上閃耀著獨特的藝術(shù)光芒,戲曲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生動地演繹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其人性之美借助戲曲元素得以靈活地展現(xiàn)。明代戲劇《牡丹亭》塑造了一位真正的“有情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主人公杜麗娘身上散發(fā)的正是純粹的人性之美和理性之美,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封建家長制下的女子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看到她的至情至善。文章將從情之由來、情之歷程和情之歸宿三方面展開討論,對杜麗娘從一而終的愛情進行剖析,體會其“至情”的情感魅力。
關(guān)鍵詞:牡丹亭;杜麗娘;人性;至情
湯顯祖是我國古代繼關(guān)漢卿之后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代表作品有“臨川四夢”,而他自稱“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即《牡丹亭》?!赌档ねぁ肥菧@祖所有作品中思想和藝術(shù)的高峰,也可以稱得上我國戲曲史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杰作,在明代傳奇文學中占據(jù)著突出的地位。它是由早期的戲曲話本《杜麗娘暮色還魂》改編而來,作品通過封建家長制度下的小姐杜麗娘和窮迫書生柳夢梅之間因夢而生發(fā)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和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這也是對人性和理性的完美體現(xiàn)。
小說中杜麗娘正值青春年華,生活在封建官宦的大家庭中,生活條件的優(yōu)裕加上自身的美貌,她有著“一生愛好是天然”的愛美之心。又由于她是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寄予希望過高,自小接受的是封建思想和女德教育,她美麗、大方、端莊、矜持,很有大家閨秀風范,但是聰明慧穎的杜麗娘美好的品性中隱隱約約地顯露著一絲反抗。這種反抗在后來她面對與柳夢梅的愛情時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杜麗娘身上同時兼具了女性普遍存在的感性和封建思想束縛之下的理性,但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她經(jīng)歷了艱苦的抗爭,從最初的懵懂情感到后來產(chǎn)生的強烈自我意識,她勇敢地去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面對堅不可摧的封建思想,她沒有退縮而是綻放出別樣的人性光芒,決絕地獻身于自己獨特的至情。
一、情之由來——游園覺醒
杜麗娘是封建家庭中的小姐,她在略顯榮華富貴的家庭里成長著,父親杜寶是有著強烈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家長代表,他為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政績顯著,嚴格遵守著封建制度。而對于女兒的婚姻大事,他考慮的不是女兒的內(nèi)心真實感受,而是是否門當戶對這樣的門第觀念,就算耽誤了女兒的青春和人生幸福,他也表現(xiàn)出故作鎮(zhèn)定的嚴父狀態(tài),始終堅守封建禮教的教條制度。再加上杜麗娘的父母為了把自己的女兒培養(yǎng)成為“知書識禮,父母光輝”的大家閨秀,他們?yōu)槎披惸镎埩艘晃挥顾?、迂腐的道學先生,他對杜麗娘的教育更是嚴格遵守著封建道義。
杜麗娘生活在這樣一個處處受封建禮教道義教育和監(jiān)督的環(huán)境中,她身上呈現(xiàn)出來的是穩(wěn)重、矜持、溫馴的大家閨秀性格,但是她生活上的單調(diào)和枯燥又引起了她對生活現(xiàn)狀的不滿和懷疑。《詩經(jīng)》中的《關(guān)雎》愛情詩喚起了她青春的覺醒,丫環(huán)春香逃課時發(fā)現(xiàn)的一處好玩的地方勾起了她對春景的關(guān)切?!队螆@》使她從不知“春色幾許”到后來發(fā)出“姹紫嫣紅”的春景卻付與“斷井頹垣”的感嘆,她的青春開始覺醒,她人生的春天在大自然的春景感召下得到了解放。終于,她在夢中接受了柳夢梅的追求。
封建社會生活中的有情人就算整日被捆綁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她們的內(nèi)心仍有著天然的愛美之情和對青春愛情的渴求。但是她們在“存天理,滅人欲”的明代程朱理學主流思想的影響下,對“情”不敢追求,不敢暢想,更不敢去自由談?wù)撟约旱恼媲?,完全服從于“理”的要求。于是,《牡丹亭》中杜麗娘夢中的后花園成為了這位“至情人”情感馳騁的有情天地。她從游園開始對自己的青春覺醒,之后夢梅尋夢使她的情感決堤而出,得到了情感滿足的同時又激起她情感的失落,畢竟夢境不是現(xiàn)實。尋夢未果再次受到感情的重創(chuàng)和對現(xiàn)實世界產(chǎn)生失望,引起她重生的意識,在凄美的中秋之夜抱有一絲希望離開了人間,開始了她的新生。
二、情之歷程——死不棄情
杜麗娘內(nèi)心懷揣著對愛情的渴求離開了人世,來到了一個新的環(huán)境,脫胎換骨的杜麗娘開始了她轟轟烈烈的追愛之旅,她不再甘心屈從于封建禮教的殘酷壓迫。面對地府胡判官的審訊,她大膽地據(jù)理力爭為自己辯解,她的有情感動了天地、感動花神鬼神,得到了眾花神的極力作證為其辯護清白之身。于是,勇敢的杜麗娘這次終于使自己的魂魄得以被地府胡判官放出枉死城。生前的杜麗娘對丫環(huán)春香的管教“手不許把秋千索拿,腳不許把花園路踏”,其實就是封建禮教對自己的羈絆,而死后的杜麗娘終于獲得了“自由”,可以自由地穿梭于冥界與人間。
在花神鬼神的佑護下,杜麗娘的魂魄自由地游離于人間。她一次次地來到花園中自己的墳前,苦苦地追尋生前夢中出現(xiàn)的場景,暢想著夢中情人的出現(xiàn),期盼著屬于自己的那份愛情的實現(xiàn)。她不畏艱辛、無怨無悔地為愛堅守,為情牽絆。終于找到了自己夢中所愛之人,杜麗娘的鬼魂和現(xiàn)實中真實存在的夢中人柳夢梅暢所欲言,相會相歡,演繹了一曲你儂我儂的人鬼情緣。
三、情之歸宿——有情人終成眷屬
“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作者及讀者對文學作品愛情故事的期盼。真正的有情人杜麗娘對愛情由生到死的追求,是她對自己愛情及其幸福的肯定。死后的杜麗娘仍然不妥協(xié)不屈服,堅持追尋自己的愛情,最終在夢中情人的幫助下因情復生。
復生后的杜麗娘,不再被嚴酷的現(xiàn)實羈絆,她真正地成為了一個有主見的感情獨立的人,不再被理牽制,而是讓理為其所用。夢境和鬼魂可以是虛幻的情感經(jīng)歷,但是作為一個復生的人必須實禮。她有著明確的生命主動權(quán),她為自己的幸福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要求柳夢梅明媒正娶;勸夫君赴京趕考,求取功名;同時尋求自己的父母,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婚姻大事仍要得到父母的認可。正是由于“存天理,滅人欲”的封建禮教思想的深刻影響和迫害,復活后的杜麗娘仍然沒有真正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但是在這似乎矛盾的故事情節(jié)背后,杜麗娘逐漸變得敢愛敢言、敢于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
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才能得到世人的肯定,在其父親認定柳夢梅是盜墓賊的時候,作為封建禮教制度下的杜寶完全不可能同意柳夢梅和杜麗娘的事實婚姻。杜麗娘在大殿上,面對嚴父的逼問和駁斥,她表現(xiàn)得不再像以前那樣矜持和乖順,她慷慨陳詞,毅然決然地認定柳夢梅就是那個為自己復活而冒死相救的恩人和愛人,她毫不畏懼地表達自己與柳夢梅共度一生的決心。最終得到皇帝的賜婚,并得到了家人的認同,實現(xiàn)了自己苦苦追尋的愛情之夢,真正地做到了有情人終成眷屬。
四、《牡丹亭》的主題影響
在封建道學理念統(tǒng)治一切的情況下,在皇后帶頭寫《女戒》之類的書,提倡“女德”的時候,湯顯祖為大家小姐杜麗娘主導了一場“暮色之戀”。《牡丹亭》借杜麗娘的有情、至情完美地詮釋了同時代下女性共同的訴求。
杜麗娘對情的專一,對愛的執(zhí)著,代表了明末禁錮森嚴的封建禮教下女性對自由的追求,她是時代精神的深刻體現(xiàn),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先進文人筆下的眾多女性的心聲。以至于《牡丹亭》一出,喚醒了眾多渴望精神自由、個性解放的封建女性的追尋之夢。婁江女子俞二娘、商小玲等為杜麗娘的至情所感染,郁郁寡歡、傷情而逝,可見《牡丹亭》的影響之重。湯顯祖為其感到哀痛,賦詩中寫到“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yè),天下有心人。”有心之人的有情,正是人自然而然的天然本性。
湯顯祖的《牡丹亭》對當時及其后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同地區(qū)、不同演員上演的不同版本的《牡丹亭》一直在散發(fā)著思想的光芒,直到今天仍然享譽海內(nèi)外。
五、結(jié)語
在《牡丹亭》演繹一場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的同時,可以看到杜麗娘的天然美,感受她的善良和為愛追求的反抗精神。從一而終的愛情使得知書知禮的杜麗娘,敢于和命運進行抗爭,找尋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進而實現(xiàn)人生價值,這值得稱頌。
湯顯祖創(chuàng)作的《牡丹亭》,塑造了杜麗娘因情生夢、因情而死、死不棄情、因情復生的經(jīng)典形象,可謂文學史上眾多人物畫廊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永遠地綻放著至情的光芒。同時,這部作品在無形中也揭露了當時封建社會對人性的摧殘和壓迫,影響深遠,值得深思。
參考文獻:
[1]湯顯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2]孔文峣.情之所至,生死由他——試論《牡丹亭》中杜麗娘的人物形象[J].南國紅豆,2011(2):41-43.
[3]劉淑麗.《牡丹亭》接受史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3.
[4]張瀚池.論《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形象[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58-61.
[5]洪艷.至“情”的化身——析《牡丹亭》中杜麗娘的藝術(shù)形象[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5(1):38-40.
作者單位:
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