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雨焉
摘 要:國外影片的不斷引入,不僅豐富了國內(nèi)的電影市場,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多元性魅力。其中,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和《嗝嗝老師》,更是成功逆襲,收獲了一片好評。 兩部影片不論在故事情節(jié),還是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十分具有特色。本文將從傳播學視角,對這兩部票房成功的影片進行初探。
關鍵詞:《摔跤吧!爸爸》;《嗝嗝老師》;勵志人生;戲劇沖突;角色塑造
隨著國外影片的不斷引入,我國的電影市場更加開放和多元,這不僅豐富了國內(nèi)的電影市場,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和《嗝嗝老師》。印度引進電影《摔跤吧!爸爸》于2017年5月5日在國內(nèi)首映,這部看似“小眾”,由阿米爾·汗帶領他的“娘子軍”出演的影片,當日票房打敗了同日上映的《銀河護衛(wèi)隊2》。而在后期更是一路逆襲而上,登頂票房冠軍。2018年10月12日,《嗝嗝老師》上映,國內(nèi)觀眾再一次選擇進為印度影片買單。該片上映首日的排片率為11.9%,但是首周末票房卻有近3000萬元,這是在“十一”黃金周后國內(nèi)電影市場經(jīng)歷了“降溫”后的一個“小熱潮”??梢姡《韧惖默F(xiàn)實主義題材電影的“觀眾緣”是不容小覷的。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從傳播學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和《嗝嗝老師》票房成功原因。
一、在影片主題方面,兩部影片講述的都是勵志的人生經(jīng)歷
由阿米爾·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講述了曾經(jīng)是印度全國摔跤冠軍的爸爸,自己沒有實現(xiàn)為祖國在國際上奪得第一塊摔跤金牌的夢想,就把希望寄托在未來的兒子身上,但是不料造化弄人,他的妻子生下了四個女兒。他絕望至極,但是就在他以為自己的夢想再也無法實現(xiàn)的時候,他看到了大女兒和二女兒與同伴的打斗。他驚喜的發(fā)現(xiàn)女兒們具有摔跤的天賦,于是他決心排除萬難,要把女兒送往世界級摔跤比賽的舞臺,最終女兒在爸爸的陪伴和鼓勵下獲得了世界冠軍。這樣一部既有濃濃的親情又有揮灑汗水的勵志故事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教授尹鴻在評價《摔跤吧!爸爸》時也提到,這部電影表達的主題:父女情深、勵志成長,這樣的故事是能夠共享的。
《嗝嗝老師》中的女老師奈娜,因為說話總是“打嗝”,影片名字由此而來。女老師奈娜總是“打嗝”,原因是她身患“圖雷特綜合癥”,自己沒有辦法控制神經(jīng)性抽搐,總是不能控制地發(fā)出好像打嗝一樣的“喔喔”聲??墒沁@樣一位“說話都不利落”的女老師,最終用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的堅強信仰,帶著她的那些來自貧民窟的“吊兒郎當”的差班生成功逆襲。這樣一部充滿著師生情誼和執(zhí)著堅持的影片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兩部影片的主題有著共通之處點:有夢想的人,只要你在努力,全宇宙都會為你讓步,都講述了平凡人物的勵志人生。
二、在表現(xiàn)手法上,兩部影片都有合理的戲劇沖突
著名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曾說,“美如果有真來點綴,那將更美多少倍。玫瑰是美的,而更美的是它所內(nèi)含的香味”??梢?,具有生活真實性的作品是吸引觀眾的關鍵。《摔跤吧,爸爸》作品是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通過戲劇手法,設計了合理的戲劇沖突。例如,影片中的大女兒吉塔,她并不是一個完美的“逆襲者”,她在獲得小有成績之后,變得浮躁,失去自我。她憑借自己的努力進入了印度國家體育學院,對于一個從小村落走進大城市的正值青春的女孩,周圍的都是新鮮和新奇的,不論是教練,還是同伴,生活方式,一切都是充滿新鮮感的。最終她沒有抵住這些新鮮的“誘惑”,不再保留父親要求她剪成的短發(fā),并且開始質(zhì)疑,甚至拋棄父親傳授給她的戰(zhàn)術。她開始越來越看不起自己的父親,不任何并且認為父親的那些戰(zhàn)術都已經(jīng)過時了,在一次訓練中還出口頂撞父親。在和父親的一次交手比賽中,她用新教練教的戰(zhàn)術成功贏了自己的父親,開始沾沾自喜。此時在一旁的妹妹勸說,不是父親戰(zhàn)術過時,而是因為父親年紀已大,體力已經(jīng)衰退,可是吉塔卻還是執(zhí)迷不悟。這種人物的“起伏”多變也“動搖”著觀眾心理。最終在一次次失敗的教訓中,吉塔終于覺醒,她毅然決然剪掉長發(fā),重新開始使用父親曾經(jīng)教授的戰(zhàn)術。吉塔這一角色形象是十分豐滿的,原因在于在她成長過程中設置了層層波折,而也正因為她的這種一度迷失和喪失初衷才使影片的情節(jié)更為曲折,留有懸念,進而更有深層的教育意義。
《嗝嗝老師》中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負面角色,影片中愛與奈娜老師唱反調(diào)的優(yōu)秀班級的教師,也只是與奈娜老師在教學理念上有所不合。但是影片中泄題事件這一情節(jié)的設計,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層次性,雖然這是商業(yè)電影慣用的編劇手法,但是也豐富了影片的可看性。
三、在角色塑造方面,影片中的主人公都具有創(chuàng)造性
摔跤是一項對抗性激烈的運動,因為其殘酷性和激烈性,往往只有男性專有。雖然現(xiàn)在在國際比賽中設有女子摔跤項目,但還僅僅局限于是女性之間的較量。尤其是在女性仍受歧視,并且沒有自由選擇就業(yè)等權利而言的印度,女性摔跤是對印度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的一種挑戰(zhàn)和沖擊。但是在影片《摔跤吧!爸爸》中,父親辛格為了鍛煉女兒,期望女兒成為更加出色的摔跤手,不顧周圍的質(zhì)疑和嘲諷,讓女兒吉塔和男孩比賽。在正式的比賽中是沒有不同性別的比賽的,因為不管是力量、反應速度還是生理特性,女性和男性進行摔跤比賽都是一種很難的挑戰(zhàn)。女性身體的有些部位,男性不能觸碰,何況是貼身摔跤?男性在比賽時可以赤膊上陣,但是女性在比賽時如果因為激烈碰觸衣服被撕扯等,會有暴露軀體的風險,更何況是宗教習俗如此濃厚和森嚴的印度。父親辛格和大女兒吉塔的勇氣的可貴不僅在于敢于挑戰(zhàn)摔跤本身,更在于敢于挑戰(zhàn)印度的傳統(tǒng)觀念和文化。
嗝嗝老師奈娜,她沒有像其他大多數(shù)老師那樣照本宣科,照搬教案,讓學生整天局限在教室當中進行“題海戰(zhàn)術”。相反的,她一直堅信“生活即教育”,她把生活中的常見生活場景帶到課堂中,開展了一堂堂生動有趣、別開生面的“生活中的數(shù)學課”“生活中的物理課”“生活中的化學課”,帶領著這些處于社會底層的孩子們走進了知識殿堂。另外,她因勢利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有一套。比如,她的班里有個學生很有計算天賦,可是他卻將這個小聰明沒有用在“正道”上,而是用在了小賭上。嗝嗝老師知道后,既沒有嚴厲批評他,也沒有對他放任不管,而是用另外一種方式點醒了這個孩子,“你可以在合法的情況下去‘賭博,你可以去股市掌控數(shù)據(jù),以后做一個股市銀行家”。結果她的這番話挽救了一個班里的“失足少年”,也可能為社會培養(yǎng)了一個未來人才。這就是充滿愛的教育的力量,是時時刻刻用真心點醒、點亮和點燃孩子!這樣一位有愛有智慧的老師怎能不引發(fā)觀眾的共鳴呢?
四、充滿誠意的作品,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寶萊塢是印度的一大特色,代表了典型的印度影視文化,在亞洲影視文化中獨樹一幟。寶萊塢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我想最莫過于誠意了?!端影?!爸爸》這部電影的拍攝,絕對是誠意滿滿。男主角阿米爾·汗,印度國寶級的男演員,在影片中他要飾演19歲,29歲,55歲三個不同時期的年齡段。為了能夠完美的呈現(xiàn)不同的階段,他拍完19歲后,再努力增肥去拍老年階段,他從28公斤到暴增97公斤。最后再次瘋狂健身去演29歲,他花了5個月爆減25公斤,體脂降到了9.6%,成為真正的摔跤手。5個月的時間,阿米爾·汗做好了體重的“加減法”。有誠意的好電影才會值得大家的喜歡!
《嗝嗝老師》改編自原作 《叫我第一名》。整個作品沒有照搬原著,而是基于印度的基本教育國情進行了“加減”,可謂也是一部充滿誠意的作品。一方面,影片對學生成績提高的具體過程做了“減法”,例如:奈娜老師依靠趣味教學法完成了“差生逆襲”,以及她意志堅韌形象的刻畫,都體現(xiàn)著寶萊塢歌舞片獨有的節(jié)奏和幽默。另一方面,影片也做了一定的“加法”:在美國的原版《叫我第一名》中,主角老師教的是小學生,學生對殘疾老師的觀念的轉變相對比較容易。而印度版本的嗝嗝老師奈娜教的是中學生,課業(yè)難度、學生情況差別比較大。班級中“尖子生”對“差生”的排斥和嘲笑,“老師”對 “差生”的種種不信任,都增加了情節(jié)的起伏變化性。透過這部影片,讓觀眾看到了更加繁雜的印度社會教育現(xiàn)狀。尤其是其中對印度社會某些領域的所謂的傳統(tǒng)和公平原則問題的探討,更加豐富了該影片的內(nèi)涵。
短短兩年時間,印度電影就成了國內(nèi)影院刮起的一股新潮流。原因在于他們在中國影片市場找尋到了一個準確定位,即在娛樂化的外殼包裝下,藏的其實是現(xiàn)實主義的內(nèi)里。印度電影的題材大多歌頌真善美,讓觀眾看著很有觸發(fā)點,充滿正能量。從《摔跤吧!爸爸》到《嗝嗝老師》,在溫情的大眾化故事下,融入了對社會問題和文化觀念的探討。這種不借助鋪天蓋地的宣傳,以叫座的口碑贏得市場,說明了印度電影在平衡商業(yè)價值和社會價值間的駕輕就熟和獨到之處。正如網(wǎng)友總結的那樣,“印度電影有三寶:走心、音樂、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