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銀雀山漢墓竹簡(貳)》①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貳)》,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版。[以下簡稱《銀(貳)》]中被整理者定名為“論政論兵之類”的文獻(xiàn),其中《將敗》《將失》《將義》《將德》《將過》五章論及為將的各種品德和過失。類似的論述傳世文獻(xiàn)亦多見,如舊題武則天撰《臣軌》,是向百官提出的具體為官準(zhǔn)則,其中就專設(shè)《良將》一章,闡述將領(lǐng)所要具備的素質(zhì)。以下利用傳世兵書及非專門兵書中的論兵內(nèi)容,與《銀(貳)》這五篇文獻(xiàn)中有關(guān)將領(lǐng)修養(yǎng)素質(zhì)部分進(jìn)行對(duì)讀,并略陳所得。
1.將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yán),[不嚴(yán)]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故義者,兵之首也。
《三略·上略》:“接以禮,勵(lì)以義,則士死之?!薄痘茨献印け杂?xùn)》謂將者必有“四義”:“便國不負(fù)兵,為主不顧身,見難不畏死,決疑不辟罪?!?/p>
2.將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則軍不克(克),軍不克(克)則軍無功。故仁者,兵之腹也。
《孫子兵法·用間》:“相守?cái)?shù)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國語·吳語》申包胥語勾踐曰:“夫戰(zhàn)……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饑勞之殃?!薄读w·龍韜·奇兵》:“將不仁,則三軍不親?!薄盾髯印ぷh兵》:“仁人之兵,不可詐也。”
3.將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無力則三軍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
《淮南子·兵略訓(xùn)》:“故良將之用兵也,常以積德?lián)舴e怨,以積愛擊積憎,何故而不勝?!?/p>
4.將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則令不行,令不行則軍不槫,軍不槫則無名。故信者,兵之足也。
《荀子·議兵》:“慶賞刑罰欲必以信。”《韓非子·外儲(chǔ)說上》“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并舉了為將不信之患的例子:“李悝警其兩和曰:‘謹(jǐn)警敵人,旦暮且至擊汝。’如是者再三而敵不至,兩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數(shù)月,秦人來襲之,至,幾奪其軍。此不信患也。一曰:李悝與秦人戰(zhàn),謂左和曰:‘速上,右和已上矣?!竹Y而至右和曰:‘左和已上矣?!笥液驮唬骸弦??!谑墙誀幧?。其明年與秦人戰(zhàn),秦人襲之,至,幾奪其軍。此不信之患。”《三略·上略》引《軍讖》曰:“將無還令,賞罰必信?!?/p>
5.將者,不可以不智(知)勝,不智(知)勝□□□□□□□□□□□□□□□。
《孫子兵法·謀攻》:“故知?jiǎng)僬哂形澹褐梢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shí)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jiǎng)僦酪??!?/p>
6.□□□□□□□□□則軍無□。故夬(決)者,兵之尾也。
“決”即決斷?!秴亲颖āふ搶ⅰ罚骸叭黄渫氯视拢刈阋月氏掳脖?,怖敵決疑?!?《呂氏春秋·決勝》:“能決斷則能若雷電飄風(fēng)暴雨,能若崩山破潰,別辨霣墜?!?/p>
1.[保之若]赤子,愛之若狡童,敬之若嚴(yán)師,用之若土蓋(芥),將軍[之□也]。
“赤子”前缺。張震澤引《孫子·地形篇》“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謂當(dāng)為“視之若”三字。①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77頁。按,或當(dāng)補(bǔ)“保之若”?!氨3嘧印闭f法典籍常見?!氨!薄皭邸薄熬础本鶐Ц星樯?,“視”則無。整理小組認(rèn)為此數(shù)句意謂將帥之于士卒,平時(shí)須愛護(hù)、敬重,該用的時(shí)候又要舍得用(第159頁)。
2.□□□□將不兩生,軍不兩存,將軍之[□也]。
《韓非子·內(nèi)儲(chǔ)說下》:“宋石,魏將也。衛(wèi)君,荊將也。兩國構(gòu)難,二子皆將。宋石遺衛(wèi)君書曰:‘二軍相當(dāng),兩旗相望,唯毋一戰(zhàn),戰(zhàn)必不兩存?!笨少Y參照。
3.□□而不御,君令不入軍門,將軍之恒也。
“□□而不御”,張震澤指出謂君不御也,《孫子·謀攻》“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孫臏兵法·篡卒》“御將不勝”②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77頁。?!熬畈蝗胲婇T”,整理小組引《六韜·龍韜·立將》“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作參(第159頁)。此外,《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子語“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司馬穰苴列傳》司馬穰苴語“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意思均同。
4.□□不失,將軍之知(智)也。
《國語·吳語》載申包胥語勾踐曰:“夫戰(zhàn),智為始……不智則不知民之極?!薄秾O子兵法·始計(jì)篇》:“將者,智、信、仁、勇、嚴(yán)也?!薄读w·龍韜·奇兵》:“將不智,則三軍大疑?!?/p>
5.不陘(輕)寡,不(劫)于適(敵),慎終若始,將軍之敬也。
《荀子·議兵》:“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庇郑骸熬粗\無壙,敬事無壙,敬吏無壙,敬眾無壙,敬敵無壙:夫是之謂五無壙?!?/p>
7.賞不榆(逾)日,罰不瞏(還)面,不維(?)其人,不何其期,犯禁不□,將[軍之□也]。
整理小組謂“還面”猶言轉(zhuǎn)臉,比喻疾速,《司馬法·天子之義》:“賞不逾時(shí),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保ǖ?159 頁)《三略·上略》:“賞功不逾時(shí)?!本菑?qiáng)調(diào)賞罰及時(shí),以致勵(lì)士之用。
《將德》《將義》言為將之德計(jì)十種,分別是恒、智、敬、惠、義、仁、德、信、知?jiǎng)?、決,這些內(nèi)容在傳世文獻(xiàn)中大都有載,然名目并不全同?!秾O子兵法·始計(jì)篇》列五目:“將者,智、信、仁、勇、嚴(yán)也?!薄读w·龍韜·論將》亦載有將之五材:“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薄兑葜軙ご笪洹酚钟兴^“五良”:“一取仁,二取智,三取勇,四取材,五取藝。”《淮南子·兵略訓(xùn)》還有將之“五行”:“柔而不可卷也,剛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陵也?!薄读w·龍韜·奇兵》則從反面揭示了七種:“將不仁,則三軍不親。將不勇,則三軍不銳。將不智,則三軍大疑。將不明,則三軍大傾。將不精微,則三軍失其機(jī)。將不常戒,則三軍失其備。將不強(qiáng)力,則三軍失其職?!笨梢钥闯?,兵家對(duì)將領(lǐng)的品質(zhì)要求大體相同,不外智、勇、仁、信之類。
《將敗》共列舉了二十種為將的過失,其中四種殘去。
1.不能而自能?!渡喜ㄎ澹と隆泛?5“毋不能而為之”。
2.驕?!独献印さ谌隆氛摫?,謂:“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薄段淖印さ赖隆罚骸傲x兵王,應(yīng)兵勝,忿兵敗,貪兵死,驕兵滅,此天道也?!薄妒酚洝ろ?xiàng)羽本紀(jì)》載宋義諫項(xiàng)梁曰:“戰(zhàn)勝而將驕卒惰者敗。”
3.貪于位;貪于財(cái)。二者可合為貪。《荀子·議兵》“無欲將而惡廢”,物雙松曰:“言無貪將帥之權(quán)而憂失之也?!雹偻跆旌#骸盾髯有a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22頁。“欲將而惡廢”即“貪于位”?!段究澴印け劇罚骸皩⒄摺宀豢墒乱载?cái)?!薄妒辍罚骸暗溤谟诤美??!薄度浴ど下浴罚骸皩⒄?,貪財(cái),則奸不禁?!薄痘茨献印け杂?xùn)》以“不貪于貨”為將“十守”之一。
4.輕?!拜p”即不重,輕佻,無威嚴(yán)?!墩撜Z·學(xué)而》:“子曰:君子不重,則不畏?!薄蹲髠鳌べ夜辍罚骸扒貛熭p而無禮,必?cái)?。”《尉繚子·兵教下》:“凡將輕,壘卑,眾動(dòng),可攻也。將重,壘高,眾懼,可圍也?!?/p>
5.遲;緩。《呂氏春秋·論威》:“凡兵,欲急疾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于知緩徐遲后而急疾捷先之分也。急疾捷先,此所以決義兵之勝也,而不可久處?!薄顿F卒》“得之同則速為上,勝之同則濕為下”,高誘注:“濕猶遲久之也。”岳簡《為吏》簡11亦謂“用兵不濕”。張震澤指出緩謂不嚴(yán)②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79頁。,似亦可通?!秾O子兵法·地形篇》:“將弱不嚴(yán),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p>
6.寡勇。《墨子·非攻下》:“今夫師者之極為不利者也,曰:將不勇……”《三略·上略》:“將無勇,則吏士恐。”
7.勇而弱。沈陽部隊(duì)《孫臏兵法》注釋組譯文作“貌似勇敢而實(shí)膽怯”①沈陽部隊(duì)《孫臏兵法》注釋組:《孫臏兵法注釋》,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4頁。,非是?!坝露酢奔从職庥杏喽鴱?qiáng)勁不足?!读w·龍韜·奇兵》:“將不強(qiáng)力,則三軍失其職。”
8.寡信。與“信”相反,參見《將義》第4條。
9.怠?!暗 迸c《將德》第5條“敬”意思相反,《荀子·議兵》:“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p>
10.寡決?!秾⒘x》以“決”為將德之一。
12.賊?!百\”,整理小組謂即殘暴之義(第137頁)。
13.自私?!段究澴印な辍罚骸捌谟诙嗨??!薄秾⒗怼罚骸胺矊?,理官也,萬物之主也,不私于一人。夫能無移于一人,故萬物至而制之,萬物至而命之。”《韓非子·愛臣》:“故人臣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p>
14.自亂。《淮南子·兵略訓(xùn)》:“下將之用兵也,博聞而自亂,多知而自疑,居則恐懼,發(fā)則猶豫。是以動(dòng)為人禽矣。”
《將失》中從將領(lǐng)自身修養(yǎng)方面說的有四種,又有兩種與《將敗》內(nèi)容重復(fù)。
“幸”,簡裝本《孫臏兵法》解釋為偏愛。②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孫臏兵法》,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5年版,第114頁。沈陽部隊(duì)《孫臏兵法》注釋組解釋為僥幸。③沈陽部隊(duì)《孫臏兵法》注釋組:《孫臏兵法注釋》,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7頁。整理小組謂“多幸”多偷幸之事(第138頁)。按,似以僥幸、偷幸為當(dāng)。兵士懈怠由將領(lǐng)存在僥幸心理而致,《韓詩外傳》卷六“賞勉罰偷,則民不怠”,文意可相對(duì)比。
《尉繚子·攻權(quán)》:“將帥者,心也;群下者,支節(jié)也。其心動(dòng)以誠,則支節(jié)必力;其心動(dòng)以疑,則支節(jié)必背?!薄痘茨献印け杂?xùn)》:“心誠則支體親刃,心疑則支體撓北?!薄秴亲颖āぶ伪罚骸坝帽?,猶豫最大,三軍之災(zāi),生于狐疑?!?《論將》:“進(jìn)退多疑其眾無依,可震而走?!薄读w·龍韜·軍勢(shì)》:“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害,莫過狐疑。善戰(zhàn)者見利不失,遇時(shí)不疑。失利后時(shí),反受其殃。故智者從之而不釋,巧者一決而不猶豫?!?/p>
《尉繚子·兵談》:“夫心狂、目盲、耳聾,以三悖率人者,難矣?!薄岸@”即聽不進(jìn)意見?!妒辍罚骸安幌樵谟趷郝劶哼^?!薄度浴ど下浴芬盾娮彙分^將:“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庇郑骸胺?qū)⒕苤G,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p>
敵將之過有十:將有勇而主輕死者,有急而心者,有貪而好貨者,有仁而信[人者,有仁而慈眾]者,有智而心袪<怯>者,有智而精絜者,有智而心緩者,有剛毅自用者,有愞而[□□者]。勇而主輕死者可誘,急而心者可久,貪而好貨者可賂,仁而信人者可詐,仁而慈眾者可先,智而心怯者可戰(zhàn),智而精絜者可后,智而心緩者可牧(謀),剛毅自[□者可□]。
整理小組指出本段內(nèi)容與《六韜·龍韜·論將》中的將之十過一段大致相同,但本篇篇首無文王或武王問太公語,其簡式、字體亦與簡本《六韜》各篇全異,似當(dāng)屬于其他兵書,類似文字又見于《北堂書鈔》引《黃帝出軍訣》(第160頁)。此外,“十過”中有些條目還見于《孫子兵法》《淮南子》等書,下面將它們列于一表:
《將過》 《六韜·龍韜·論將》 黃帝出軍訣 《孫子兵法·九變》《淮南子·兵略訓(xùn)》《吳子兵法·論將》勇而輕死;勇而輕死者可誘勇而輕死;勇而輕死者可暴也 勇而輕死 必死,可殺也 勇者可誘也急而心;急而心者可久急而心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 急而心速 忿速,可侮也貪而好貨;貪而好貨者可賂貪而好利;貪而好利者可遺也 貪而喜利貪而忽名,可貨而賂仁而信[人];仁而信人者可詐信而喜信人;信而喜信人者可誑也 信而喜信人 信者易欺也 愚而信人,可詐而誘[有仁而慈眾];仁而慈眾者可先仁而不忍人;仁而不忍人者可勞也 仁而不忍于人愛民,可煩也 仁者可奪也智而心怯;智而心怯者可戰(zhàn)智而心怯;智而心怯者可窘也 智而心怯智而精潔;智而精潔者可后廉潔而不愛人;廉潔而不愛人者可侮也廉潔而不愛人廉潔,可辱也 廉者易謀也智而心緩;智而心緩者可謀智而心緩;智而心緩者可襲也 智而心緩剛毅自用;剛毅自[□者可□]。剛毅而自用;剛毅而自用者可事也 剛而自用懦而喜任人;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懦志而喜用人
除以上列舉的傳世文獻(xiàn),出土文獻(xiàn)中的秦簡居官類,內(nèi)容上有不少與《將義》《將敗》等相當(dāng)。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以下簡稱“吏道”)說“嚴(yán)剛毋暴”,《將敗》中則有“賊”一項(xiàng),“賊”即殘暴;《吏道》“聽諫勿塞”,《將失》中有“惡聞其過”;《吏道》“賤士而貴貨貝”,《將敗》中有“貪于財(cái)”;《吏道》“審悉毋私”,《將敗》有“自私”;等等。將領(lǐng)的質(zhì)量有“敬”,《吏道》也要求為吏要“出則敬”“敬而起之”;“惠”則可與《吏道》“惠以聚之”對(duì)應(yīng);“義”,《吏道》說“申之義,以毄畸”;“信”,《吏道》強(qiáng)調(diào)“忠信”,又說“言如盟”。由此可見,為官、為將之道多有相通之處。尤其在普遍的品質(zhì)方面,對(duì)官、將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圖1 《將義》
圖2 《將德》
圖3 《將敗》
圖4 《將失》
圖5 《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