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鑾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新華街第一小學 廣東廣州 510800)
德育的百度釋義是:對學生所進行的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作為一門承載著素質教育重任的人文性學科,很多課文中謳歌了熱愛國家、誠實守信、敬業(yè)勤勞、尊老愛幼的美德,這些良好的品質是塑造小學生高尚品德的必要條件,是學生個人道德和情操成長的墊腳石,語文在德育滲透中負主要責任。所以小學語文老師應當結合教育政策、教學內容以及語文自身的學科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教育,以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重點闡述了有效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點建議。
首先,老師講解一門新課程時,都會從課程標題展開提問,課題直接表示了文章的主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其中隱含了作者的價值觀念。因此,在滲透德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以課題為中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以魯迅的《少年閏土》舉例,可以這樣引導同學們:第一,魯迅是誰?他的寫作風格是怎樣的?第二,文章的寫作背景是什么時候?第三,閏土是怎樣的形象?有怎樣的深層含義?通過以上問題切入,讓學生自主搜索作者信息和相關時代背景信息,并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解搜集到的信息以及自己的見解,老師可以總結作者魯迅的愛國情懷、人文情懷以及文章描寫了中國農(nóng)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xiàn)實,同時老師結合魯迅更多的作品向學生闡述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文化,便于學生理解透徹,學生清晰了解作者心境后,會以他為榜樣,受到更多高尚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語文最獨特的地方就是文字表現(xiàn)力,所有的詞匯、句式組合在一起,直接表明了作者的寫作主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蘊含著豐富的人文之美,借此進行德育滲透是一項有效的執(zhí)行方式。以小學生學習過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來舉例,課文中校長問學生為何而讀書時,學生們大多回答“為明理而讀書”、“為做官而讀書”,只有周恩來鏗鏘有力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可以將這一句作為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比如:從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可以感受到周恩來濃烈的愛國情懷,為國家獻身的決心,以及不甘于現(xiàn)狀努力尋求希望的情感,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去想,同時,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說明自己想為什么而讀書的想法,給出幾個正能量詞匯,讓他們形成共鳴,以遠大的理想為目標,為國家效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情感和課文的人文精神能夠形成重合和碰撞,實現(xiàn)文以載道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xiàn)德育。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課文中所折射的人生價值觀、愛國精神等,只能夠潛移默化地初步教導到學生,但是通過朗讀學生可以從內到外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認知,從而達到有效滲透的目的。比如小學課文《黃繼光》,老師可以讓學生當場朗讀課文,對重點故事情節(jié)進行講解,通過朗讀與任務角色產(chǎn)生共鳴,深切體會到人物情感,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為了戰(zhàn)爭勝利自愿犧牲、一心為民的熱血男兒,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他的壯舉為世人所稱頌。老師可以結合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作出講解,正是因為有無數(shù)的熱血男兒才有了和平美好的現(xiàn)在,引導學生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學生也能課文能夠被英雄勇敢獻身的大無畏精神和壯烈的愛國情懷感染,從而間接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老師可以舉辦豐富多彩的課后實踐活動,讓學生多一點學習語文的感悟,讓語文實踐活動成為對學生德育滲透的契機,從而讓學生能夠受到更多的德育熏陶。老師可以借助課文中的一些教學因素,放大到生活中,將知識和生活相結合。比如學習《桂林山水》的課文時,老師可以播放一些精彩的紀錄片,有聲有色地講解課文,老師可以先講解桂林在中國的地理位置,觀看桂林山水的視頻,同時朗讀課文,讓學生更有層次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景,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現(xiàn)場參觀,布置觀后感的作業(yè),或者布置更多類似畫畫等更有趣的作業(yè),學生可以在豐富的作業(yè)形式中,對祖國山河的美景更加認同,對國家更加熱愛。
課后作業(yè)可以起到檢測課堂學習效果的作用,并且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點,所以在設計課后作業(yè)時,要考慮到其最終目的。老師以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目標,要求達到學生能夠自主樹立良好品德,可以布置話題作文的形式,給出一個話題,例如“根據(jù)拔苗助長聯(lián)想寫作“,指引學生根據(jù)話題編寫故事,從作文中能夠看到學生自己的觀念,老師可以做好引導:“不遵循事物的規(guī)律,只會達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可以主動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按照規(guī)律去做事,可以事半功倍。”同時,在課堂上,可以展開辯論會,以假設類型的為主題,讓學生說出自己以后的理想,“假如你是一個警察,你會怎樣做到為人民服務?””假如你是一名醫(yī)生,你會怎么對待病人?”等,這樣的作業(yè)設計,可以讓學生結合實際,更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從而加強德育的效果。
總而言之,語文課程在學生德育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老師應該把語文的人文性特點和德育教學方針相結合,通過有聲有色教學、興趣教學、布置有針對性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斷接受到優(yōu)秀品格的案例,受到高尚品德的熏陶,跟隨身邊優(yōu)秀人的行為,找到榜樣,不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個人品德,同時讓同學能夠意識到,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成為有文化、有禮貌、有道德的社會主義人才,為社會貢獻自己得一分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