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悲世憫人之選
      ——論道家“絕圣棄智”觀

      2018-02-25 04:11:00譚力銘
      關(guān)鍵詞:普通百姓大盜圣人

      譚力銘

      (華中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武漢 430079)

      長久以來,在中國道家思想中就存在有“絕圣棄智”觀念。作為道家代表人物的老子和莊子,在他們各自的思想著作中,都明確地表達了這一觀念。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明確提出了“三絕三棄”,即: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1]45

      千年已降,老子的這一段話被諸多研究者批判,認為過度消極,不利于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而喜歡道家思想的部分研究者,又千方百計地將這段話繞回到符合當(dāng)時社會道德標(biāo)準(zhǔn)的范疇中去解釋,甚至有激烈者,將“三絕三棄”高舉為社會另類進步的標(biāo)語,為其對人類社會具有顛覆性作用的話語拍案叫好。

      作為老子道家思想的繼承者,莊子也一并繼承了“絕圣棄智”觀念,在《莊子·胠篋》中有所體現(xiàn)。

      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zhí)煜轮シ?,而民始可與論議。[2]259

      在《莊子·在宥》中,道家更是直接批判儒墨兩家的圣賢智者。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意,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為桁楊椄槢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矢也!故曰:絕圣棄知,而天下大治。[2]274

      在“絕圣棄智”這一觀念上,莊子比老子表達得更加犀利,因此也被后世學(xué)者批駁更甚。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荀子就曾評價“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又如近代學(xué)者王先謙先生在《莊子集釋》序中也向莊子所提“絕圣棄智”觀念發(fā)出過質(zhì)問。

      子貢為挈水之槔,而漢陰丈人笑之。今之機械機事,倍于槔者相萬也。使莊子見之,奈何?[3]1

      針對道家“絕圣棄智”觀念,批判者有之,贊同者有之,但是在筆者看來,自莊子之后評價這一觀念的學(xué)者中,大多數(shù)都習(xí)慣于將“絕圣棄智”引入到當(dāng)時評論者自身所處時代來評價,這無疑是用后世思維去評判前人思想,且不論這種評價方式是否客觀,單論社會情況已然變化,前人思想在后世社會本身就不適用,正如用現(xiàn)代社會的婚姻法去批評封建社會一夫多妻制不合法一樣,大多數(shù)學(xué)者用后世科技發(fā)展帶給人的便利去批評東周時期莊子提出“絕圣棄智”觀念不利于社會發(fā)展,未免顯得滑稽。作為道家前賢,老子、莊子與普通百姓比較,同樣可以歸類到智者當(dāng)中,并且在《莊子·逍遙游》中,莊子提出了“至人”“神人”和“圣人”三重境界,而《莊子·大宗師》里,也提出了“真人”。無論是“至人”或“真人”,都反映了莊子并不排斥智慧,那么如果按照批評“絕圣棄智”觀念的學(xué)者所說,“絕圣棄智”是反對智慧,回歸愚昧,那么道家所提出的觀念豈不是自相矛盾?因此分析清楚道家提出“絕圣棄智”觀念的原因,對于研究道家思想就很有價值,而要分析這一觀念產(chǎn)生的原因,在筆者看來,還是要從道家思想本身和老莊所處時代的社會大背景中去尋找原因。

      一、“絕圣棄智”觀念從道家思想中孕育而生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學(xué)派之一,道家思想提倡“道法自然”“清靜無為”,作為道家思想總綱的《道德經(jīng)》,在第八十章描繪了道家思想所認同的理想社會。

      在這種理想社會中,圣人和智慧沒有用處,并且根據(jù)老子辯證的觀點,所謂圣人、禮儀、智慧都是在大道消亡之后才出現(xiàn)的?!兜赖陆?jīng)》第十八章說: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1]43

      第三十八章說: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1]93

      以這種思想為基礎(chǔ),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就是“大道之行也”的社會,在這種社會中,人人遵循大道而活,不存在爭奪相殺,因此用來約束人的禮儀和法律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利益上的矛盾,因此謀略也無用武之地。而禮儀、法律正是圣人所作,謀略其實就是智慧的體現(xiàn),從道家思想的根基上來說,圣人和智慧就沒有發(fā)揮作用的必要。

      由此又衍生出道家思想的另一個觀念,即“無用之用”,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道家本身并不排斥圣人和智慧,《莊子·逍遙游》中還專門提出了“圣人”這一境界,但是在道家思想中,智慧不是用來入世,而是為了出世。

      “逍遙游”的意境是對于“為夭下”的否定,體現(xiàn)了自然無為的“道”的精神。這些“有道之士”,視夭下為“土宜”,視帝王為“批糠”,“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莊子·大宗師》),頗有棄世脫俗的隱士之風(fēng)。莊子稱之為“游方之外者”,以別于孔子一類終身奔命于“修齊治平”,為世俗所累的“游方之內(nèi)者”。[4]150

      在《逍遙游》中,莊子明確指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重境界,但是無論是哪一重境界,其內(nèi)在蘊含的都是超凡脫俗的“逍遙無為”,講求極度的精神自由,甚至在最后一段借無用的大樹“樗”這則寓言,發(fā)出了“無用方可保全其身”的感嘆,點明了“無用之用”的大智慧。

      與道家“出世”相對的“入世”學(xué)派即是儒家,孔子作為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他對于大道所行的社會與道家持有相同的看法,在儒家學(xué)說中,這種理想化的社會被稱為大同社會,但是與道家追求返回理想社會不同,孔子認識到大道已沒,仁德不行,于是他試圖通過禮儀來干涉社會,即設(shè)立“禮”的規(guī)矩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以求得人達到內(nèi)在的“仁”和“義”。在道家看來,正是由于儒家等入世學(xué)派推行其學(xué)說,將社會變成了一個等級森嚴的存在,人們?yōu)榱藸帄Z利益、獲取地位,于是將智慧用在謀略上,人人以智謀機變?yōu)闃s,反而惑亂人心。道家作為“出世”學(xué)派,追求精神自由,講求道法自然,道家的圣人和智者不以智慧為能,不會試圖用自己的智慧為眾生設(shè)立規(guī)矩、制定禮儀,如《逍遙游》所說,道家前賢們不在于外在的名聲,不試圖建立功勛,其最高境界甚至追求將自我與自然融為一體,讓眾生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則發(fā)展,因為不強加給眾生規(guī)矩,所以眾生也不會受到規(guī)矩的侵害。在道家看來,正是由于圣人入世,為眾生制定了規(guī)矩和禮儀,才導(dǎo)致了不平等,而智慧又被心術(shù)不正的人所利用,用來謀奪私利,因此,社會才會逐漸混亂和墮落,而這一切的起源正是因為有智慧的圣人開始有用于社會,才讓更多的人偏離了自然發(fā)展的軌跡,隨著智慧的增加而欲望也隨之增加,開始變得復(fù)雜起來。

      因此當(dāng)?shù)兰以噲D讓社會返回原本淳樸自然的大同社會時,由于道家思想本身的影響,道家先賢們認為讓人民欲望增加、混亂開始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圣人傳播智慧,雖然智慧本身無錯,但是智慧會被心術(shù)不正的人所利用,以用于滿足個人的私利,加上道家一向追求與自然相融合的精神自由,深信無用才是大用的哲理,從而產(chǎn)生出“絕圣棄智”這種觀念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從道家思想出發(fā),人人順應(yīng)自然、和睦友善的大同社會比禮崩樂壞、人人爭奪相殺的東周現(xiàn)實要好上太多。

      二、“絕圣棄智”觀念是全身避禍的激憤選擇

      如上文所說,東周末年是一個逐漸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的亂世,老子身處“春秋無義戰(zhàn)”的春秋末年,已經(jīng)看到了亂世之征,整個社會正在一步步地滑向混亂的深淵。對于亂世到來,老子認為這正是因為大道已經(jīng)消亡,仁德也已經(jīng)消失,所以社會才會倡導(dǎo)圣人所指定的禮儀。而圣人入世,向眾生普及智慧,恰恰是原本淳樸自然理想社會消失的罪魁禍?zhǔn)?,眾生中心術(shù)不正者從圣人那里得到智慧,卻把智慧運用到謀取私利上,越有智慧的人就擁有越多的欲望,智慧反而成了心術(shù)不正者滿足個人欲望的工具。老子的道家思想希望使整個社會重回“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于亂世到來之前拯救萬民,因此他才喊出“絕圣棄智”的口號。老子并不排斥智慧,也不反對具有智慧的圣賢,但在他看來,圣賢就應(yīng)當(dāng)將智慧用于探索大道的奧秘,對待眾生應(yīng)當(dāng)持“無為”的態(tài)度,眾生就應(yīng)當(dāng)順應(yīng)自然生存,無論是圣人還是眾生,都應(yīng)該“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因為欲望稀少,人與人之間就不會爭奪相殺、謀取算計,于是亂世也就不會到來。在筆者看來,“絕圣棄智”觀念被老子提出,其實是老子在為眾生尋找一條避開亂世到來的道路。

      在“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后,戰(zhàn)國時代終于拉開了帷幕,與春秋末年相比,戰(zhàn)國時代社會環(huán)境不僅沒有改善,反而真如老子所預(yù)料,進入了徹底的混亂。孟子說戰(zhàn)國時代是“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爭野以戰(zhàn),殺人盈野”,諸侯為了地盤互相混戰(zhàn),百姓苦不堪言,連最基本的生存權(quán)都被統(tǒng)治階級剝奪。身處這樣大亂之世的莊子,他在繼承老子道家思想的同時,也因為時代背景的變化,將道家思想進行了改造。如果說老子提出“絕圣棄智”還是為眾生尋求全身避禍的道路,那么莊子高呼“絕圣棄智”就已經(jīng)只是在為自己尋求全身避禍的途徑,同時莊子也在這句口號中傾注了無限激憤之情。莊子自己是不怕死的,他選擇全身避禍?zhǔn)且驗橐呀?jīng)對救民于水火這項事業(yè)感到絕望。

      莊子身處“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荒誕亂世,統(tǒng)治者在他眼中皆為民賊大盜,莊子對圣人和智慧同樣并不排斥,但是他認為圣人傳播智慧,既可以被善人所用,也可以被惡人所用,因此《莊子·胠篋》中指出這一點: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2]256

      戰(zhàn)國亂世恰恰就操控在這樣一群智慧超絕者手中,最直觀的例子就是靠唇齒之利掀起合縱連橫的張儀、蘇秦,這些智謀深遠之士不僅不平息社會混亂,反而致使七國之間兵連禍結(jié),而他們僅僅依靠為統(tǒng)治者出謀劃策,就為自己攫取了巨大的私人利益。在莊子看來,這些智謀深遠之士與統(tǒng)治者一樣,都是一群竊國巨盜,他們使用圣人智慧橫行于世,壓迫剝削普通百姓,但是這樣一群大盜反而成了整個社會追捧的對象,人人不以其為恥,而以成為這樣的大盜為榮。對于這個無可救藥的時代,莊子徹底絕望了,若是能夠解救百姓,他還可以不惜一死,但是整個社會已經(jīng)舉世皆濁,如《莊子·胠篋》中所說:

      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2]255

      運用圣人智慧的善人不容于世,而戕民大盜卻左右逢源,孤獨的莊子只能選擇遠離這些大盜,以保全自身。

      為了自身的全身避禍,也為了道家門人的全身避禍,受老子道家思想影響的莊子,不得不選擇將眼光放在自然大道上,全身心地追求精神上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大自由。《莊子·養(yǎng)生主》中借“庖丁解?!标U發(fā)了自己規(guī)避矛盾的處世哲學(xué),在《秋水》中借有用的已死神龜和無用的曳尾泥涂之龜,闡明了“無用之用”的全身途徑?!跺羞b游》中莊子最后講述了關(guān)于大樹“樗”的寓言,莊子提出“絕圣棄智”,其實也是為了讓自己成為無用之“樗”,從而保全性命于亂世。

      同時,繼承了老子道家思想的莊子,也清晰認識到了圣人智慧被惡人所用才是亂世的根本原因,但是老子身處春秋末年,仍能寄希望于“絕圣棄智”后帶領(lǐng)眾生萬民回歸淳樸自然的“小國寡民”社會,而莊子面對禮崩樂壞的戰(zhàn)國亂世,他已經(jīng)無力救民于水火,自己全身避禍已經(jīng)勉強,如何又能拯救他人。看著竊國大盜們運用圣人智慧玩弄智謀權(quán)術(shù),使得百姓民不聊生,莊子也只能選擇在自己學(xué)說中高呼“絕圣棄智,而天下大治”的激憤之聲,然后退守于自然當(dāng)中,以求得精神上極度自由卻無用于世來勉強保全自身。

      三、“絕圣棄智”觀念源于對普通百姓的悲憫

      筆者在前文中已經(jīng)論述了道家雖提倡“絕圣棄智”,但是對圣人和智慧本身并不排斥。無論是老子抑或莊子,他們厭惡的對象一直是盜跖那樣借智慧做壞事的大盜和田成子那樣借圣人制定的禮儀來竊國的國賊,以及借智慧愚民的統(tǒng)治者。因此,從針對的對象來看,道家提出“絕圣棄智”不僅是尋求阻止亂世到來的方法,也是站在普通百姓立場上發(fā)出的吶喊。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睆倪@里也可以看出老子要求“絕圣棄智”,回歸“小國寡民”社會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為百姓謀“民利”,使百姓回歸“孝慈”。莊子說:“故絕圣棄智,大盜乃止?!鼻f子要求“絕圣棄智”,目的在于從源頭上切斷大盜們產(chǎn)生的途徑,讓大盜們無智可用,哪怕他們想繼續(xù)為禍,只要沒有智慧的幫助,這些大盜造成的破壞也會小很多。

      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不是沒有智慧,在道家門徒的眼中,老子和莊子就是道家的圣人。春秋戰(zhàn)國是大爭之世,也是大亂之世,但凡有智慧的人都想在這場混亂中成就不朽功名,其中以法家、兵家、縱橫家為佼佼者,這些有大智慧者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往往依附于諸侯,將自己的智慧用于幫助諸侯占據(jù)國土、擴張勢力,而普通百姓被他們視為棋子,是可以用智慧驅(qū)使的對象。面對亂世,同樣有一些大智慧者,心懷平息戰(zhàn)亂的愿望,其中儒家試圖以禮儀教化諸侯百姓,但是儒家禮儀恰恰又會被統(tǒng)治者利用,成為其愚民的工具,墨家提出“兼愛”“非攻”,但“兼愛”的口號過于空洞,“非攻”更是與諸侯想要擴張自身的欲望截然相反。這是亂世,也是“百家爭鳴”的智慧迸發(fā)之世,如前文所說,道家思想中對自然和精神自由的追求,讓他們可以獨立于亂世紛雜的欲望外,清晰地看到混亂不斷擴大的源頭就是諸子百家所傳播出的智慧被惡人所利用?!笆ト瞬蝗?,以百姓為芻狗”,其實可以理解為在大智慧者眼中,普通百姓不過是野草牲畜一樣的事物,只能在他們智慧的驅(qū)使下成為成就他們功名的棋子。

      無論是老子提出“三絕三棄”,還是莊子發(fā)出“絕圣棄智,大盜乃止”的激憤之聲,道家在“絕圣棄智”觀念上表現(xiàn)出異常堅決的態(tài)度,毫無轉(zhuǎn)圜余地。在道家之外,也沒有哪家學(xué)派與道家一樣,如此旗幟鮮明地要求抵制圣人和智慧。同時,在亂世中,老子和莊子作為同樣具有智慧的人,他們并沒有如法家、兵家、縱橫家那樣去依附統(tǒng)治者求得功名利祿,從《莊子》來看,莊子其人好辯,也能辯,論口舌之利毫不遜色于《戰(zhàn)國策》中的縱橫家們,但是他更樂意于曳尾泥涂之中,也不愿高居廟堂。雖然有圣人傳播智慧,但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知識依舊只是少數(shù)人才能掌握的稀缺資源,而知識正是智慧的基礎(chǔ),道家先賢們作為一個學(xué)派的佼佼者,卻不愿用智慧去壓迫剝削普通百姓,在筆者看來,這其中就蘊含著道家對世人的一份悲憫。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千年來中國普通百姓是世界上最勤勞、也最樸實的一群人,他們可以接受統(tǒng)治者的殘酷剝削,只為了“溫飽”二字。到了亂世,這些普通百姓甚至可以放棄溫飽,只求生存,直到連生存都無法保障時,他們才會揭竿而起。中國民眾是偉大的,也是愚昧的,對于人民的力量,直到唐朝皇帝李世民發(fā)出“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感嘆后,才被統(tǒng)治階級所正視,在此之前,普通百姓一直都是統(tǒng)治階級殘害剝削的對象。當(dāng)那些大智慧者運用自己的智慧時,被利用的對象是普通百姓,被剝削的對象是普通百姓,最后承擔(dān)苦難的人依舊是普通百姓,老子所謂“圣人不仁”正是在針對這種將百姓視為草芥的現(xiàn)狀。道家重視自然,從老子到莊子,道家先賢們一脈相傳的政治理念就是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要求高居廟堂的大智慧者們不要輕易用智慧去干涉百姓們的生活,而智慧者本身盡可以發(fā)揮“無用之用”??墒窃诖呵飸?zhàn)國亂世,借圣人智慧禍亂天下的大盜偽圣們偏偏成為時代正統(tǒng),他們用自己的智慧肆意妄為,卻又被那些正在遭受他們迫害的民眾所推崇,對于這樣的亂象,道家先賢們站在為民眾謀利的角度,才會毅然決然地提出“絕圣棄智”觀念,因為在他們眼中,哪怕沒有智慧,也比一群戕民之賊用智慧迫害剝削百姓要好很多,所以老子才會認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而莊子得出“絕圣棄智,而天下大治”的結(jié)論也就不難理解了。

      綜上所述,道家提出“絕圣棄智”觀念固然有道家思想本身追求淳樸自然的因素使然,也存在有亂世當(dāng)中為全身避禍、遠離廟堂而做出拋棄有用智慧,選擇“無用之用”的客觀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道家對普通百姓的悲憫,道家先賢們不忿擁有智慧的統(tǒng)治者們用圣人智慧去殘害剝削百姓,在不與其同流合污的前提下,更是要求“絕圣棄智”,從根本上斬斷這些大盜偽圣們的出處,寧可讓社會回歸到原始愚昧的狀態(tài),也不讓百姓生活在這些竊國大盜們的剝削下。以后世思維來解讀“絕圣棄智”,這一觀念對社會發(fā)展有害毋庸置疑,此前部分研究者試圖將這一觀念繞到社會另類進步上,在筆者看來,這種做法實屬多余,老子和莊子號召“絕圣棄智”,就是從字面意義上讓人們拋棄圣人智慧,這一觀念的確無利于社會進步。但是以此便認為道家先賢們過于消極,于社會無益也不恰當(dāng),以老子和莊子所處時代的大背景來看,“絕圣棄智”觀念在當(dāng)時社會背景下,的確是站在普通百姓角度才能提出的善意觀念,對普通百姓也有益處,只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絕圣棄智”觀念不再適用于后世?;貧w歷史,筆者認為對于這群對普通百姓持有悲憫善意的道家先賢們,后世研究者仍需懷有深深的敬意。

      [參考文獻]

      [1]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新編諸子集成: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 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

      [3]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1.

      [4] 周勤.論莊子的自由觀與人生哲學(xué)——“逍遙游”三境界辨析[J].中國社會科學(xué),1985,(1):149-161.

      猜你喜歡
      普通百姓大盜圣人
      顯形吧!隱身大盜
      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
      猴大盜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大數(shù)據(jù)
      PPP融資對于普通百姓生活的影響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9:39:34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老廣州百姓生活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CHINA TODAY(2014年8期)2014-09-27 20:04:47
      園丁vs采花大盜
      合水县| 昭平县| 克东县| 介休市| 浦北县| 鄯善县| 明溪县| 井研县| 张家口市| 垦利县| 牟定县| 鄂尔多斯市| 加查县| 南宫市| 赣州市| 资兴市| 芷江| 阿拉善右旗| 东安县| 黑水县| 泾源县| 丹凤县| 延长县| 喀什市| 台中县| 锦州市| 乌兰察布市| 海安县| 宿迁市| 无极县| 镇坪县| 囊谦县| 晋宁县| 普安县| 内黄县| 林西县| 绥德县| 洞口县| 开化县| 宝坻区| 陆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