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松滋市劉家場小學 湖北松滋市 434217)
在2011年版新課標中,“應用意識”有兩個方面:一是有意識地運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來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二是有意識地產生,也就是意識到現實生活中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有很多。這些問題可以抽象為數學問題,用數學方法求解。新課標辯證地闡述了應用意識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下面,站在應用意識的角度,從四個方面談一談在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材是為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而使用的材料。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我們必須深入品析教材提示語,深刻領悟教材編寫意圖,為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合理的安排教學活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分數的再認識》一課,兩幅主題圖的提示語不僅向我們揭示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還指明了教學的重難點。根據小學生動作思維占優(yōu)勢,通過“說一說,畫一畫,想一想”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學到的知識深入理解分數的意義、一個整體的含義以及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次討論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分數的意義。畫圖是為了讓學生根據分數的意義來創(chuàng)造分數。它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培養(yǎng)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起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接近學生熟悉的背景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越高。因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學方法的設計和教材的選擇必須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生活實踐中尋找數學信息,激發(fā)學生的應用意識萌芽。如學習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的知識后,我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在教室模擬創(chuàng)設一間超市,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學生團體練習,四名學生為收銀員,其他學生為顧客,持有不同面額的代幣,免費購物,在購物過程中,學生需要使用元角分的比率來轉換、找零、估算等計算??纯磳W生在購物中都遇到哪些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最后評選出優(yōu)秀收銀員和文明顧客,全班集中表彰。
通過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類似教學設計,教師給學生足夠的空間獨立探索,使學生在活動中能夠學習數學,并能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讓學生在深層學習中發(fā)展數學應用意識。
問題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敢于質疑,帶著問題學。老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教材中發(fā)現問題,在課堂中生成問題,才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探索數學價值、培養(yǎng)數學應用意識的關鍵。
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時,我布置了預學作業(yè),讓學生圍繞體積和體積單位這兩個關鍵詞,讓思維和想象天馬行空,提出自己已經明白或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他們的思維遠遠超出我意料。(1)一張紙有體積嗎?(2)空氣有體積嗎?(3)雞蛋和鴨蛋哪個體積大?(4)所有的物體都有體積嗎?(5)左腳和右腳哪個體積大?怎樣比較呢?(6)比較物體的體積,除了把物體放到量杯里看水升高的高度,還要別的辦法嗎?(7)怎樣比較武當山和泰山的體積呢?(8)容積和體積一樣嗎?(9)兩個東西體積一樣大,容積一樣嗎?(10)體積和容積怎樣測量?怎樣精確表示大小?……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學生一下子提出了40多個不同類型的問題。我把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歸納出十多個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班進行辯論和匯報。學生把這些問題弄明白了,教材的知識學生不就弄懂了十之八九嗎?學生帶著問題交流,結合生活經驗探討,是學生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的交融碰撞,必定會激發(fā)出思維的火花。這一束束思維的火花不正是學生應用意識之花的絢麗綻放嗎?
數學練習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訓練基本技能、培養(yǎng)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設計練習必須注重知識的針對性、層次性、趣味性、生活性。有時候,如果教師能夠設計出具有深層次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題,往往會成為教師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的點睛之筆,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學習境界。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時,學生完成基礎練習后,我為學生設計出了一道具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把一根紙條剪成三段,有多少種剪法?如果要使這三段能夠圍成一個三角形,第一刀怎么剪?能夠隨心所欲地剪嗎?第二刀該剪哪一段呢?能隨便剪嗎?學生結合老師提出的問題串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檢驗剪法的有效性,學生會剪了,道理想明白了,實際上是對三角形三邊關系進行了深度學習,對于三角形三邊關系學會了,并能夠在實際操作中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這也許就是學生在學習中結出的應用意識之果吧。
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教材呈現探討直角三角形直角邊和斜邊關系是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直角邊和斜邊的長度,然后比較長短,得出斜邊的長度大于直角邊,這對于學生來說,太簡單了。我在教學的時候,沒有按部就班,而是把這一知識點設計成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剪出一個任意直角三角形,用你喜歡的方法探究直角三角形中直角邊和斜邊的關系。你有多少種方法呢?在學生匯報的時候,多數學生能夠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比較出直角邊和斜邊的長短,班上有兩個學生用“點到直線垂線段最短”這一定理來解釋直角邊的長度小于斜邊的長度,令老師刮目相看。他們學以致用,用數學原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這兩個學生的精彩表現讓老師看到了應用意識已在他們的心中結出了累累碩果。
教育即生長,這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所倡導的教育思想。作為教師,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為學生的應用意識的生長而教的思想,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讓應用意識生根、發(fā)芽、開花并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