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茗月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級中學校,四川 攀枝花)
隨著2018年高考的落幕,志愿如何填報成了這些天學生問我最多的問題。作為一名高中英語老師,學生最想從筆者這里了解到的就是學習英語專業(yè)或者其他外國語專業(yè)是否還有必要。隨著各種翻譯神器的發(fā)展,語言的交流仿佛已經(jīng)不再是問題。隨便打開一個購物網(wǎng)頁,都能看到功能強大的翻譯機介紹,如科大訊飛出品的訊飛翻譯機2.0,能夠支持方言識別、33國語言,甚至可以拍照翻譯,價格也不算昂貴,兩千至三千足矣。比起讓孩子從小就學習英語,買一個翻譯神器不知省了多少金錢和精力,那么未來還有學習外語的必要嗎?還有填報語言專業(yè)的必要嗎?
不可否認,翻譯神器的出現(xiàn),確實能夠給人們?nèi)粘I顪贤◣順O大的便利并能夠進一步促進國際交流,但同樣我們也要認識到,語言于人的意義并不僅限于溝通,更是一種思維工具、一種涵養(yǎng)、一種營養(yǎng),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感受世界。舉一個前段時間流傳很廣的笑話:看到夕陽和鳥兒飛翔倒映水中的美景,一個感情豐富、語言充實的人會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句,而表達能力欠佳者可能只會說“真美啊,真是太好看了!”同樣,學習另一種語言,在理解他國文化、感受更廣闊世界的維度上多打開了一扇大門。若只是為了溝通,人們大可以每日只用簡單的語言交流,用寥寥幾筆記事,何必去創(chuàng)造瀚如星河的語言文字呢?文字的妙處是翻譯機無法帶來的。
從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到羅伯特·弗羅斯特的《未選擇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不管是網(wǎng)絡(luò)上還是正式出版的書刊都有無數(shù)種譯本,為何?用莎翁的一句話來概括:“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僅僅依靠翻譯機去了解語言,那就只有一個答案,并且這個答案還不一定是通順的、能夠體會作者精神的,譬如電影《霸王別姬》曾一度被譯為“Goodbye,my concubine(別了,我的妾)”;《桃花源記》被譯為“Utopia(烏托邦)”;《水滸傳》被譯為“The Water Margin(旁注)”等,這些翻譯真的能夠確切地、深刻地體現(xiàn)出原書名的含義嗎?就拿最近很流行的網(wǎng)絡(luò)語言來說,“難道我去年買了個表”真的要翻譯成“I bought a watch last year”?想要翻譯得好,就要理解得透,因此在學習一門外語后,你會對本國語言也有進一步的理解,從而相輔相成,實現(xiàn)共贏。
學習外語除了對語言翻譯的精準度方面帶來的好處外,還能夠強化大腦的灰質(zhì)層,從而加強記憶能力、開發(fā)大腦容量、進一步提高人類的學習能力,并且成為雙語習得者(bilingual)的年齡越小,效果越明顯。眾所周知,如果一再給大腦減負,大腦的思維和學習能力就會退化,許多國外學者除了在自己感興趣的專業(yè)上有所建樹外,還會說兩種甚至更多的語言,對他們而言,學習外語就如同音樂、美術(shù)等愛好一樣,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許多小到日常生活,大到發(fā)射火箭等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來進行,還有什么是需要人類不斷進步的呢?筆者認為,是思維。那么思維能通過哪些方式培養(yǎng)呢?是無止盡的學習。除了對理工科的學習,還有對文化、對語言的思考學習,這些能力也是人類無法被智能機器所替代的。因此,我們絕不應(yīng)該因為有了“翻譯神器”,就開始質(zhì)疑學習外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綜上所述,學習外語是對本國語言文化學習的輔助、個人涵養(yǎng)的體現(xiàn)以及人類優(yōu)于人工智能的基礎(chǔ)之一,“翻譯神器”的出現(xiàn)固然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若因此而放棄外語學習,無異于因噎廢食、舍本逐末。
注釋:
此處因由柏拉圖(Plato)所著《理想國(又被譯為烏托邦)》不僅僅只有共和(并且此共和非我們常言之共和)的內(nèi)容,更多的是談及道德、教育、民主、文藝、宗教及男女平等等問題,故將《桃花源記》譯為“烏托邦”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