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丁月
(西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127)
亞里士多德著名的倫理學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探討的核心問題是幸福是人的目的,而密爾的《功利主義》作為西方古典功利主義哲學思想的重要代表,其高明之處在于:在功利主義的約束力上,著重內在約束,并將這種約束放在人類社會情感的基礎之上,因此《功利主義》也對幸福做出了相當有價值的論述。就著作本質而言,《尼各馬可倫理學》是倫理學著作,《功利主義》是古典功利主義哲學著作,兩者的論述方向莫衷一是,這體現(xiàn)在對幸福本質的探討方面,促使幸福呈現(xiàn)出不同的理論面貌。
(一)《尼各馬可倫理學》對于幸福本質的看法
《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始終強調“幸福是最高善”,而人類的一切知識、一切抉擇莫不是為了追求這種“最高善”[1]。追求幸福的手段有很多,亞里士多德只著重提到了兩方面——財富和德性。
財富是獲得幸福的外在手段,屬于外在的善。換句話說,財富對幸福進行了適當?shù)难a充,德性則是獲得幸福的內部選擇?!暗滦浴笔莵喞锸慷嗟聜惱碛^的另一個重要觀點,它同時包括克制欲望的道德德性和理性指導的理智德性?;谝陨戏治觯暗滦浴碑斎皇菍崿F(xiàn)“幸?!钡闹匾x擇。其次,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對于“現(xiàn)實活動”的重視。從“德性”角度來看,道德德性需要社會風尚習慣加以養(yǎng)成,理智德性也需要教導方能實現(xiàn),所以“現(xiàn)實活動”在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人們的一切活動都為善所服務,我們這里談的“善”與普通的善惡意義不同,我們不是狹義上的善,這種善要從廣義上來理解。亞里士多德將“善”的概念以三個層次循序漸進:首先是外在的善,例如吃東西能使我們愉悅,吃東西這個過程讓我們獲得了快樂,通過外在的善,我們獲得了我們想要的幸福。上升到下一個階段的“善”是人自身追求的結果,通過實踐最終獲得的價值是我們所喜愛的,這就是內在追求的“善”。我們這個時候就會想到是否有真正的善良,即那種本質的“善”呢?亞里士多德的“至善”最后登場,達到了最終的結果,他的“至善”就是幸福,我們對“幸?!泵總€人都有不同的價值維度,我們追求的標準不同,自然“幸?!边@個概念從古希臘到今天這種自身欲求而不是他物所能影響的目的之目的,所有人所承認的“善”才是普通的“善”,大眾之善。
亞里士多德在書中第十卷開始討論“幸?!钡膯栴},這個問題一直貫穿于他的整部書,幸福就是生活的好或者工作的得心應手。幸福是我們生活中最想欲求的、對于我們來說內心最想獲得的歸宿,它被作為人們一切實踐活動的準則,生活的最終價值歸屬。
(二)密爾《功利主義》對于幸福本質的看法
身為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密爾認為個人的幸福是他(她)自己的利益,同時集體的利益又稱之為公共幸福[2]。但這種利益不只是一種而是人們對多種不同的具體目標,具體欲望的追求,比如金錢、名望、權利,只要能真正促進幸福的,這些行為就是幸福的。
從這一定義中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密爾將幸??醋饕粋€具體的整體,這其中可能包含著更加具體的東西,比如健康的身體、美好的音樂,它們都是幸福的來源。二是因為密爾定義的幸福是一種具體的存在,所以密爾眼中的幸福有高低之分—— 一種是本身就是所追尋的幸福的目的,另一種則是用作追求幸福的工具時,同樣讓人們獲得了幸福之感。
他的核心思想是“功利”或者“最大幸福原理”,只要能免除痛苦和快樂,便是最值得欲求的??墒沁@也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伊壁鳩魯認為理智的快樂要高于低級的感官快樂,心靈的快樂一直凌駕于肉體之上,心靈上是最永恒、最持久的,快樂是一個綜合因素的過程,數(shù)量與質量的評判在考量的時候都要仔細尋味,人們往往過于重視數(shù)量而忽略了質量,往往質量的優(yōu)勢大于數(shù)量時,人們就不會那么在意數(shù)量上的多少了。當生活中積極主動的東西多于消極的東西的時候,期望的欲求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滿足,心靈深處的情操,不為了那點可憐的私欲而拋棄高尚的、真摯的感情。世界上很多重大的災禍,可以通過人類安慰溝通得以化解,所有最初的矛盾最終都會消失。在幸福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絕對犧牲自己的幸福才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唯有犧牲自己的幸福,才能實現(xiàn)最高美德。
《尼各馬可倫理學》認為幸福是至善,這就把幸福上升到靈魂的高度,成為一種純粹的精神。具體說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幸福與德性相關,而德性(特指屬于人的德性)是一個人良好并使得他的活動完成得好的品質。這樣看來,幸福仿佛近在每個人的身邊,但實際上又虛無縹緲,每個人都很難切實地體會到它,或者說,很難篤定地向世界宣布:“他捕捉到了幸福的影子”。
幸福本是抽象的概念,行為實體的存在在密爾看來確實如此,快樂的行為方式是人最本質的內心訴求,追尋美德是為了使幸福可能也可以與德性相聯(lián)系,但幸福一定是由德性做出的實際行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幸福就是那些讓我們生活添色、心情愉悅的人、事、物。
功利主義的幸福更側重于實體性,直接帶給人價值的考量,這種考量為人們真正的欲求奠定了基礎[3]。密爾在書中從功利主義的含義開始論述,他認為功利的幸福可以作為人們衡量的一個標準,約束人們的行為,他認為幸福不是肆意妄為,功利主義提倡的幸福觀的真正目的最高的善,公眾的幸福都是對他自己而言最大的善良,功利主義認為追尋美德是為了達到自身善的一種手段,這是其中一種手段,比如金錢是人們追求的本身,我們追求金錢是目的的一部分,權力、名譽也是如此,我們強烈欲求的東西是實體存在,本來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方式,現(xiàn)在變成自己本身的欲求。
亞里士多德認為快樂不分高低,但幸福卻有高低之分,幸福是一種高尚的快樂,低級的快樂不能稱為幸福。消遣時光的快樂不被認為是幸福,這種活動得到的不過是肉體上的沉淪與享受、肉體的歡愉,嚴肅的工作比享受生活更好,閑暇的消遣只是為了更好地工作,消遣不是我們的目的。好人對生活的追求都是德性的生活,德性的生活是比別的生活更為持久的、高級的快樂。最終,人的完善的、德性的福祉在于德性的實踐活動。
亞里士多德又認為人自身是具有神性的,自身的神性是最高級的幸福。神性的品質優(yōu)于德性的品質,我們身體別的部分的榮耀都不如神性的那一部分,雖然這是小的一部分,但卻是人身體主宰最好的部分,他們總是按照神的關照,神所愛的狀態(tài),他們做的是最正確、最高尚的事情,這就是柏拉圖“愛智慧”,有智慧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神性的生活是最好、最歡愉的。
但密爾出于功利主義的哲學思想考慮,將幸福區(qū)分成高低等級。高級的幸福顯然是人們所訴求的東西,它們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為幸福追求的對象,另一方面也可以當作追求幸福的工具,低級的幸福則只可以作為工具,只能用來追求幸福,而不能當作幸福的目的,比如:對身體的滿足,只能成為獲取幸福的一個階段,而不是幸福追求的根本目的。高級的快樂是自我救贖,當這種德行影響著你自己,密爾的“最終約束力”在不完善的世界里得到實現(xiàn),他的核心愿想是“最大幸福原理”。功利的世界里是具備約束力的,外在約束力我們可以尚且不說,內在的約束力教育我們做一個好人,當違反道德義務、道德動機不良的時候,產(chǎn)生身心的痛苦,這種情感是綜合的現(xiàn)象,很復雜,這種痛苦來自很多方面,道德義務觀念的約束力會形成一種情感,只要我們做事違背了道德標準,內心自然會受到約束,感到懊悔,當成為一種本能的反應,為了本心生活,形成良心的生活。
此外,密爾《功利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即是對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關系的看法?!赌岣黢R可倫理學》也許將幸福看作部分個人與社會的共有的德性追求,沒有高下之分,但《功利主義》則認為只要能滿足更大的利益需求,哪怕犧牲個人幸福也是可取的,這顯然是兩者幸福觀不同的結果。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書中開篇講技藝、技術,人們在開始實踐的活動,開始有了心理的訴求[3]。他一直認為是某種快樂、財富、榮譽,使不同的人們對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赌岣黢R克倫理學》指出每種技藝研究過程,自身追求的完善,他更重視人類內心的道德追求,他想要實現(xiàn)為解釋幸福對人們的價值,從概念著手,實現(xiàn)追求“至善”,從一個開始的生活中的例子,最終獲得最高善,追尋美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高級的善才是我們真正欲求的,比如我們?yōu)榱松鋼糁圃鞓屩?,又為了?zhàn)爭,我們大部分時候是為了某種具體的活動,我們?yōu)榱嘶顒颖旧?,通過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欲求的自足的實踐活動是實踐活動本身,在不斷探索中追求內在品德。
亞里士多德一直認為實踐的智慧和內在的德性是對于一個理性人的必需品,幸福是我們追求的真正的目的,幸福不存在于外在活動產(chǎn)物中,過程這些行為產(chǎn)生的伴生現(xiàn)象就是幸福,不然就沒有辦法到達至善[4]。內在的沉思,非邏各斯產(chǎn)物不會存在,當滿足了邏各斯,幸福畢竟是實現(xiàn)自我的本身,為了靈魂中的欲求,幸福的終極性為其實踐性提供了最好的源動力。
功利主義是以經(jīng)驗作為基礎,考察人性并進行道德分析,人們以幸福和快樂作為追求的目的和最終動機,在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中,功利主義認為集體幸福是個人幸福的集合,人們在判斷或者考慮一個行為或者一個事項是否達到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以此作為標準,來評估其是否符合功利主義的最為基本的原則和內核。并主張運用實際的利益作為檢驗標準來衡量一切的行為,并努力地解釋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相關利益之間的一致性和協(xié)調性。對美德的追求和堅持是實現(xiàn)功利主義思想的前提,是幸福的源泉之一。
密爾的功利主義是以實現(xiàn)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和快樂為目的。目的與手段、道德與原則并重,密爾強調個人或集體的良好動機或者品質,是功利主義目的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結合美德倫理特征,融合進功利主義倫理原則,密爾實踐中的智慧,幸福是功利主義的最終目的,這一目的包含了各方面的內容,是一個整體性、系統(tǒng)性而全面的整體,有幸福、快樂、物質、地位、名聲等等,為了實現(xiàn)美德追尋,訴求更穩(wěn)固的幸福,實現(xiàn)實踐的功利主義幸福觀。
總而言之,《尼各馬可倫理學》體現(xiàn)的幸福觀與《功利主義》體現(xiàn)的幸福觀雖然有所不同,互有差異,但這并不代表它們擁有不平等的價值。哲學與現(xiàn)實之間的融合,指引著我們更加智慧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