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
(撫順市新?lián)釁^(qū)北臺小學 遼寧撫順 113000)
眾多的習慣中,語文學習中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進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進而對學生的終身教育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而語文學習習慣又因其涵蓋面頗為廣泛,并受到本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需求的影響,使得其形成的周期較長,很難養(yǎng)成。
本課題主要采用觀察法和行動研究法進行研究,并通過研究文獻資料、調(diào)查低年級的方法,了解研究現(xiàn)狀,了解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學生兒對故事的需求,通過經(jīng)驗總結,充分發(fā)揮故事的積極作用。
1.調(diào)查法:這一方法主要用于課題研究前期,通過調(diào)查問卷、訪談、制作統(tǒng)計表了解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學生在家生活、學習情況,以及了解調(diào)查對象對不同故事的喜愛程度,收集整理資料,形成故事集。
2.文獻研究法:這一方法也主要運用于課題前期,認真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有方面的書籍,通過理論學習,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jù)和研究方法。
3.觀察分析法:課題研究期間,在自然條件下,對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學生進行觀察,對其語文學習習慣的過程進行考察、分析、了解。
4.案例研究法:在研究過程中針對典型的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學生進行分析,有針對性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5.經(jīng)驗總結法:定期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心得、體會和經(jīng)驗,對課題研究過程中具體情況的掌握和控制,進行歸納、分析、綜合,使之系統(tǒng)化,并以教育理論為支撐,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的應用價值和學術水準,使課題研究具有指向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針對隨時出現(xiàn)的無意料的問題將采取個別解決,觀察案例,上報小組,合作解決等措施解決相應的問題,是的課題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研究價值。
1.故事在培養(yǎng)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課題開始時,課題組的成員就有計劃的針對不同的語文學習習慣收集了相應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喜聞樂見,有的有可愛童真的主人公形象……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符合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師切合時宜,生動形象的講解中,學生們把這些聽到的故事當做是自己的故事,進入情境的學生們會在學習中不自覺的模仿和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在模仿和扮演中認識到哪些習慣是好的,哪些習慣是不好的;怎樣做才能擁有好習慣,如果不注意會怎樣 ……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起以往教師的說教形式,靠反復強化是孩子形成記憶的模式。故事的方法更加生動形象,利于孩子們接受。這樣的教育方法,更符合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學生的兒童心理,在兒童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中都增加了相應的研究價值。
每個故事都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發(fā)揮著其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次,我在課堂上因地制宜地在給學生講了《戴眼鏡的小兔》。故事中的小兔是有一雙亮亮的眼睛的活潑可愛的小兔子??墒?,他不聽媽媽的勸告,玩手機,上課時趴在桌面上看書,寫作業(yè)時,眼睛幾乎要貼在桌面上……最后,小兔戴上了近視鏡。講到這里,故事本意應該結束,但是我實現(xiàn)重新設計了結尾,講了小圖戴上眼鏡后的種種不便,鬧出了許多笑話。孩子們聽了哈哈大笑,在孩子們的笑聲中,我話鋒一轉(zhuǎn):“孩子們,你們想做這樣的小兔嗎?”“不想!” “那你該怎樣做呢?”孩子們紛紛舉手發(fā)言,說出了該怎樣用眼,才能保護好眼睛,我也順勢說出了閱讀時該怎樣閱讀,才能保護好眼睛,而且,抓住時機,教育孩子們,注意用眼衛(wèi)生,學會正確的讀書方法,也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哦!讓學生明白,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的點點滴滴,小到該如何收放文具,達到該如何書寫考試,都是我們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應該學習到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2.內(nèi)容的選擇要與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相吻合,才能讓孩子真正接受故事,從故事中找到模仿的正確方向
正像我們平時所知道的,孩子的認知水平是與他們的年齡特點,尤其是心理年齡的特點是相一致的。所以,我們要根據(jù)自己所面臨的年齡段的孩子選擇適合他們的故事,從而符合該年齡段孩子情感發(fā)展的特點。我實驗的年段是低年級,恰巧自己又小學一年級。那就需要在大量的故事中進行篩選。一年級學生剛剛從幼兒園升到一年,心理年齡和幼兒園打扮還十分接近。這是所選擇的故事就要符合他們心理年齡的特點。此時的孩子比較喜歡卡通的動物形象。對動物天生的喜愛,使得他們對這樣的故事很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把這樣的故事篩選出來,如過這是講一些道理過于深奧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復雜的,人物形象不夠可愛的,就會影響到故事育人的效果。
在課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深感故事與人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感到課題實驗中不盡人意的地方:
1.由于教學工作的繁忙,教師們不能充分去利用一日教育契機,不能深刻去挖掘故事的教育意義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習慣之間的關系。
2.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學生識字量有能力相對較差,一些集結成冊的故事 真正有效地發(fā)揮作用。
3.家長對于故事育人認識的滯后性,使得學校教育滿分,家庭教育零分,合起來不及格的教育形式普遍存在。解決這一矛盾,才能是本課題開展的更為有效。
這對以上問題,在課題組長及組員的支持下,我展開了積極地應對,并形成了初步的設想:
1.在以后的工作中,將沿著課題研究的方向,把課題研究落到實處,比如,應加大故事的搜集整理量,甚至應結合實際,自己創(chuàng)編一些小故事,另外,可加強學科整合,結合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配上一些豐富多彩的插畫。配合一年級識字量不足的問題,所創(chuàng)編的故事應該是帶拼音的讀物。這樣就可以將古詩集結成冊,讓故事教學有章可循。
2.針對家長的實際情況,講故事冊子下發(fā)到每個家庭中,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有章可循,讓課堂內(nèi)的故事教育延伸到家庭中,讓故事教育的能力最大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非常高興有機會加入到這樣的課題中。小時候自己就是一個喜歡故事的孩子,長大后又是一個喜歡講故事的老師。這個課題給了自己最好的機會,把故事教學的理想變成了現(xiàn)實。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會以此為鍥機,繼續(xù)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