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賦予了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由于受到國家公訴權、被害人追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與制約,被害人在我國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又具有從屬性,因而只能算作是“準當事人”。所以,當前完善被害人在我國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公訴案件;被害人;當事人
一、對我國公訴案件被害人訴訟地位現(xiàn)狀的簡介
(一)司法實踐中被害人作為我國公訴案件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名不符實
1.被害人沒有取得與被告人相對等的權利
既然被害人已經取得公訴案件當事人的訴訟地位,那么被害人就應享有當事人的一切訴訟權利。但在司法實踐中被害人沒有取得與被告人相對等的權利,使得被害人作為我國公訴案件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名不副實。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被告人的權利多于被害人的權利,如被害人有最后陳述的權利,而被告人沒有;二是被害人缺乏實質性的權利,如上訴權。
2.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地位與其證人角色相沖突
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雖已賦予了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但又規(guī)定了“被害人陳述”是法定的證據形式之一。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仍首要被當作證人看待,這就產生了被害人作為同一公訴案件當事人與其作為證人的矛盾和沖突。一方面,被害人作為證人不得參加案件的旁聽;另一方面,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被賦予當事人的地位,在理論上又要求被害人與人民檢察院作為“共同原告”履行控訴職能。[1]因此在同一公訴案件中被害人作為證人的角色會嚴重影響其作為當事人履行其控訴職能,從這個角度看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地位與其證人角色相沖突使其在公訴案件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名不符實。[2]
(二)理論界的三種學說
1.肯定說
他們主要從尊嚴價值理論、報應觀念、刑事救濟原理以及訴訟理性等方面論證了被害人作為公訴案件當事人訴訟地位的正當性。[3]
2.折衷說
他們認為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賦予被害人在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具有積極意義,但由于受到國家公訴權等因素的限制與制約,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又具有從屬性。[4]在我國,正如樊崇義教授指出。雖然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已經取得了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但無論其享有的訴訟權利還是在訴訟中發(fā)揮的作用,與其他當事人相比還有差距,因而只能算是“準當事人”。[5]
3.否定說
龍宗智教授,他認為將被害人作為公訴案件的當事人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法理上難以自圓其說,在實踐中則弊大于利。主要表現(xiàn)在:①被害人不享有上訴權使其當事人地位名不符實;②被害人作為訴訟當事人造成角色沖突,損害了訴訟的公正性;③被害人作為訴訟當事人是一種立法特例,與國際上的普遍做法和發(fā)展趨向不同。因此,應當廢除。[6]
二、對我國公訴案件被害人作“準當事人”參與訴訟的原因的探析
我國理論界關于公訴案件被害人當事人地位的三種觀點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筆者贊同折衷說的觀點。筆者認為,被害人在我國公訴案件中只能算是作“準當事人”參與訴訟。即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賦予了被害人在公訴案件當事人地位雖具有積極意義,但由于其他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使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又具有從屬性。
(一)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具有積極性
有利于保證被害人充分參與訴訟,從而保障被害人的人權。被害人作為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對象,被害人的正當權益受到的損害與訴訟的過程與結果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賦予其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承認其追訴權的合法性,使其享有比其他訴訟參與人更廣泛的訴訟權利,這不僅有利于充分調動被害人參與訴訟的積極性,進而維護被害人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而保障被害人的人權。
(二)有助于對公訴權形成一定的監(jiān)督與制約,符合程序公正的要求
首先,權力不受制約和監(jiān)督,必然滋生腐敗。公訴權當然也不例外。對公訴權的制約與監(jiān)督其中就包括被害人對公訴權的監(jiān)督制約。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既然賦予了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那么被害人兼具執(zhí)行和制約控訴機關執(zhí)行控訴職能應有的權利,有利于防止公訴權過分膨脹,從而有助于對公訴權形成一定的監(jiān)督與制約。
其次,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賦予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承認其在刑事訴訟程序上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地位平等,這更是程序公正的要求。
(三)符合世界范圍內加強被害人人權保障的趨勢
加強被害人人權保障是21世紀域外刑事訴訟立法的發(fā)展趨勢之一,許多國家甚至國際組織的刑事立法對被害人問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因此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賦予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符合世界范圍內加強被害人人權保障的趨勢。
(四)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具有從屬性
1.被害人追訴能力的有限性決定了其當事人地位的從屬性
雖然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已經賦予了被害人在公訴案中的當事人地位,承認了被害人追訴權的合法性,但是由于我國絕大多數(shù)公訴案件重大、案情疑難復雜的特點,這就使得被害人個人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收集到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證據,因此被害人就難以在刑事訴訟中承擔主要舉證責任。所以,被害人追訴能力的有限性,這就使得被害人無法承擔與其訴訟權利相應的訴訟義務和責任,這就決定了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具有從屬性。
2.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因國家公訴權的限制與制約具有從屬性
我國刑事訴訟實行以公訴為主,自訴為輔的犯罪追訴機制,而公訴本身就意味著國家追訴。國家追訴犯罪主要維護國家利益,而被害人控訴犯罪則更側重于維護其個人利益。雖然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已經賦予了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當國家利益和被害人的個人利益在刑事訴訟中發(fā)生沖突時,代表國家的公訴權必然要對代表個人利益的私訴權進行制約,從而使代表國家的檢察機關居于主要追訴者的地位,被害人個人就居于次要追訴者的地位,從這個角度看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因國家公訴權的限制與制約具有從屬性。endprint
3.被害人上訴權的缺失體現(xiàn)了其當事人地位的從屬性
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未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是指在既無抗訴又無上訴,且沒有附帶民事訴訟這類公訴案件中,如果檢察院對被害人申請抗訴審查后又作出不起訴的決定時,被害人對此有異議,沒有上訴權,使這類案件未經二審救濟就直接進入申訴。[7]從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被害人在這類公訴案件中沒有獨立的上訴權,這就導致被害人作為當事人的這項訴訟權利是殘缺的,最終使得被害人在我國公訴案件中當事人地位具有從屬性。
三、對我國公訴案件被害人訴訟當事人地位的完善
(一)完善被害人的訴訟權利
1.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
關于是否要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目前主要有肯定和否定兩種意見。筆者贊同肯定性意見。既然被害人已經在公訴案件取得當事人的訴訟地位,那么我國刑訴法當然應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上訴權是完整意義訴權的組成部分,訴權又是當事人訴訟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我國刑訴法已經賦予了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卻沒有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這就導致被害人作為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是殘缺的。更為嚴重的是,這也使被害人的其他訴訟權利也成為一紙空文,最終導致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名不符實。因此,筆者認為,為了調動被害人參與訴訟的積極性,從而完善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其中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顯得尤為重要。
2.賦予被害人司法援助請求權,完善被害人司法援助制度
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的規(guī)定,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在審查起訴階段和人民法院審判階段,只要符合經濟困難條件都可獲得法律援助。但是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沒有賦予被害人法律援助請求權。因此,相對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法律援助的有關規(guī)定而言,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權的相關規(guī)定表現(xiàn)出欠缺與失衡。一方面,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已經賦予了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那么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就應取得與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相對等的權利,賦予被害人法律援助請求權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通常被害人遭受犯罪行為侵害后,其訴訟行為能力都有所下降。因此,賦予被害人在我國公訴案件中的法律援助請求權,建立與被告人法律援助制度相對應的被害人司法援助制度,從而保障被害人有效行使其訴訟權利,維護其合法權益。這不僅是對被害人人權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實現(xiàn)平等保護的重要體現(xiàn),更是完善被害人在我國公訴案件當事人的訴訟地位的要求。
(二)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
1.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必要性
被害人的訴訟地位對被害人權益保護至關重要,反之,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不僅有助于保護被害人的權益,而且有利于完善被害人在我國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更是符合刑事訴訟追求公平、公正價值的要求。
2.如何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
筆者認為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關鍵在于限定被害人國家補償?shù)膶ο蠛蜅l件。一方面,關于被害人國家補償?shù)膶ο?,筆者認為應限定為這四類特殊類型的被害人:女性被害人、未成年被害人、老年被害人以及殘疾被害人。另一方面,筆者認為被害人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才能享受國家補償:一是必須是公訴案件;二是被害人遭受嚴重的暴力犯罪或因犯罪的侵害而使生活遭受嚴重貧困;三是被害人及時報案,積極配合司法機關的工作。四是被害人的賠償請求雖然得到了法院的支持,但因各種客觀原因不能獲得賠償如被告人下落不明、死亡等情形。
(三)實現(xiàn)以國家、被告人和被害人權利的均衡為基本原則
首先,在司法實踐中,多次出現(xiàn)強奸案的被害人向公安司法機關請求終止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例,這就充分說明被害人自身的利益要求與國家、被告人的人權保障并不總是對立的,兩者還是存在統(tǒng)一的一面。所以,完善被害人在我國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必須實現(xiàn)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權利的均衡為基本原則。
其次,國家、被告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是三個最主要的刑事訴訟主體。三方主體在刑事訴訟中具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從整體上來看,三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有不少學者認為完善被害人在我國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不斷強化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可能會使經過長期努力確立起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障制度毀于一旦。但如重視被告人利益的保護,賦予其較大的對抗控訴的權利,在司法技術和手段有限的情況下,必然影響國家追訴犯罪的效率和被害人要求懲罰犯罪意愿的實現(xiàn);強調國家追訴權的獨占行使,能夠提高國家追訴犯罪的效率,但是必然影響被害人特定意愿和要求的滿足。因此完善被害人在我國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地位,強化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必須具有正確的態(tài)度,在國家、被告人和被害人權利沖突中堅持權利均衡的基本原則。[8]
參考文獻:
[1]蘭躍軍.刑事被害人人權保障機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224.
[2] 周國均,宗克華.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法律地位之研討.河北法學,2003(1).
[3]楊正萬.刑事被害人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64-127.
[4]同[2]
[5]樊崇義等.刑事訴訟修改專題研究報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32.
[6]龍宗智.被害人作為公訴案件訴訟當事人制度評析.法學,2001(4).
[7]蘭躍軍.刑事被害人人權保障機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271.
[8]林永平.論刑事訴訟中被害人的法律地位與權利.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4).
作者簡介:
王俊芝(1991~ ),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