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苗
閱讀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教材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文本知識包羅萬象,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對“教什么”“怎么教”應該做到心中有數(shù),讓學生“一課一得”,從而實現(xiàn)教學的高效。
“最好的教育是教會學生閱讀?!闭Z文閱讀教學課堂應以“課內(nèi)大量閱讀”為載體,“以讀為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朗朗書聲回到教室。學生必須要通過自我閱讀,達到自我感悟、自我內(nèi)化的目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激發(fā)學生閱讀的高漲熱情,把教學過程轉(zhuǎn)化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索、自我提高的過程。
一、整體構(gòu)架單元目標,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教師需要通過一些方法,打破常規(guī)思路進行閱讀教學,激發(fā)學生潛在的閱讀興趣。為做到這點,我在每執(zhí)教一個單元的內(nèi)容之前有意識地問自己一些這樣的問題:學生學習這一內(nèi)容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如何?學生學習時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有哪些?原因在哪里?什么樣的學習目標才是學生最需要達到的?分析學生需求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以此對本單元學習目標進行設計,解決學生在閱讀教學課堂上感到索然無味的問題。這樣一來,教師明確的單元學習目標,直指學生的學習動機,會使學生在學習課文內(nèi)容的時候更加用心。經(jīng)過幾番嘗試,我終于嘗到了甜頭。學生上閱讀課對生疏的字、詞、句不再望而生畏,對優(yōu)美的句子不再無動于衷,對巧妙的謀篇布局可模仿運用到單元寫作當中,對閱讀教學的課堂表現(xiàn)出了盎然的興趣。我們要通過分析學生需求以構(gòu)架整體,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有目的、有步驟、有節(jié)奏的過程。
二、精確教學主題,語用訓練落實處促表達
一篇課文的容量是非常豐富的,然而問題的質(zhì)量總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說過:“要想真正實現(xiàn)有效的閱讀教學,教學內(nèi)容的判斷、取舍與篩選至關(guān)重要。如果判斷正確、取舍合度、篩選得當,那么學生在課堂上自然也能學得透徹,學得扎實?!庇纱丝梢钥闯?,教師在確定教學內(nèi)容時,只要圍繞課文的重點詞、句、段、標點等這些“關(guān)鍵點”進行精心篩選,往往能找到課文的“神來之筆”,深刻把握一個教學主題,設計出一兩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語用訓練點,為學生找一條能達到目標的捷徑。
我在執(zhí)教《成長》一文的公開課時,細究了教材內(nèi)容,找出的這一課可授的語言訓練點很多。我依據(jù)學生的學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只會關(guān)注到小男孩約翰的外貌特征,如果教師加強引領,就能很好地將文本與文章主旨聯(lián)系到一起。于是,我最后確定了“外貌描寫”這一語用訓練點。為讓學生深入理解外貌描寫的知識和寫作方法,我以《成長》和“語文主題學習”叢書里面的《蘇珊的帽子》為閱讀載體,圍繞外貌描寫展開對主人公“小約翰”和“蘇珊”的感知和體會。正是因為這一課的教學主題明確,教學目標上有了整體性和聯(lián)系性,學生有時間進行閱讀,讀寫結(jié)合,教師也能夠有時間做評價,所以這一堂課上,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學生能充分地思考、整理和表達,學生對外貌描寫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通過這樣把語用訓練落到實處,那么學生的表達能力肯定會提升一個層次。
三、細品文章語言,培養(yǎng)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文本語言的品讀要有情有境,引導學生認真領悟,用心品讀,學生才能受到文本的感染和教育。葉圣陶先生就曾經(jīng)告誡過學生,“文學名著與其他藝術(shù)品一樣,沒有素養(yǎng)辨不出他的真味,必需講求欣賞的方法,才能夠領會”?!安辉谡f讀法方面多注點兒意,閱讀十個選本也是徒然,不用說是一個。”很顯然,葉圣陶先生很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特別面對具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教師應當教給學生一生受用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閱讀,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語言、熏陶情感。
比如,小學語文名師王文麗老師上的《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課上王老師授予的各種閱讀方法精彩紛呈。從教學過程可以看出,“細品語言,學會閱讀”這條主線貫穿于這堂課的始終。一些閱讀方法,如整合信息(作家、作品的介紹)、讀必有據(jù)(你認為英子是個怎樣的小女孩?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注意細節(jié)、讀出語氣、讀出當時場景、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等,都在學生誦讀、精讀、略讀的過程中循循善誘,有些方法還要求學生反復實踐,盡量使其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fā)芽;又針對《城南舊事》自傳體小說這一特定的文體,不僅使學生悟出它的特點,而且喚起了學生閱讀該小說的興趣。最后推薦課外閱讀書目——蕭紅的《呼蘭河傳》,感受不一樣的童年,著眼于把課內(nèi)所得向課外遷移。這樣的課堂安排,學生入情入境,自然能深刻地體悟到:語文的魅力就在于細細品味的字里行間。
四、活用名家名篇,開辟閱讀的舞臺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反復提倡,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大量閱讀,為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通常一節(jié)閱讀教學課40分鐘,時間很有限,那么要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自主地保持對閱讀的熱情,語文教師就應該在課堂上為學生的閱讀開辟舞臺。如何為學生的閱讀開辟舞臺呢?如王崧舟老師上《桃花心木》時就另辟蹊徑,從學生挖掘自身遇到的生活中的那些瑣碎的“不確定”,引出作者林清玄所敬佩的三個著名人物人生中的“不確定”,讓學生體悟人生當中諸如痛苦、挫折、貧窮等等的“不確定”。同時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拓展閱讀了林清玄《菩提十書》中的《云散》一詩,整個教學行為潛移默化的是“心美,一切皆美”的感嘆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受。
觀摩王崧舟老師這一課,我有了很大的收獲——利用榜樣的力量就是很好的閱讀教學法。賞美文、讀名篇是第一步。有了這個意識,我在授課時時常根據(jù)單元人文主題和語言應用主題帶一篇或者一段精美的文字給學生,讓學生感受文學作品或樸實或美麗的一面。如教學《井蛙之志》時,我讓學生美美地朗讀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如《四季童話》時,我讓學生品讀朱自清先生的《春》,想象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美妙圖景;如講授《爭吵》之前,我布置學生到圖書室、書店去借閱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制作閱讀卡,任務包括故事名稱、喜歡的人物、喜歡的詞語、最喜歡的故事,以此激發(fā)學生課余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開始津津有味地閱讀屬于他們的文學作品——《小王子》《草房子》《舒克和貝塔》《皮皮魯總動員》《湯姆索亞歷險記》……這種以名家名篇帶動教材的閱讀教學引導,不但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課文的容量,而且豐富了學生的閱歷,本質(zhì)上是一種質(zhì)量兼優(yōu)的語言積累。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語言積累是習作的源頭活水,源頭活了,學生必定樂于閱讀,善于表達。
提高閱讀教學在課堂內(nèi)外的效能就是要求教師想方設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課堂內(nèi)外閱讀的積極性,通過學生的自主感受、自主探索提高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的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教師應杜絕形式主義和機械性,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從文本出發(fā),實實在在地“以閱讀為載體”,引導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感受體驗,才能真正讓學生享受語言的魅力,讓學生在課堂內(nèi)外愛上閱讀、學會閱讀、大量閱讀。
(作者單位:廣東省英德市第七小學)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