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語軒
手中翻著的是一本考試雜志。讀到最后一頁,一句話赫然跳入眼簾:高僧只作平常語,好書讀來但覺閑。
見到第一眼,我不禁莞爾一笑。只覺得這兩句話好沒道理,說這話的人也一定非無知則輕狂。高僧禪機深奧,誰能參悟?好書教益無限,怎可等閑?心中很是不解,但又拋卻不得。于是,這兩句話便在我的腦子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我也像反芻的老牛一樣,時不時地咂吧咂吧這怪怪的言論。我越想越覺得這話不簡單,越想越覺得自己太膚淺,這看似輕狂的兩句話,不正蘊含著最樸素也最深奧的禪機嗎?
“高僧只作平常語”,大道至樸,大言至簡。高僧窮其一生,探究禪理,而最終所領(lǐng)悟的往往總是那些生活中最樸實最普通的道理。不僅高僧修佛如斯,生活中很多事情也都如此。再尖端的科技分解開來都是常識,再深奧的哲理細(xì)細(xì)品來都是常理。真正高水平的表演往往是看著平淡無奇,卻令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真正有價值的人生追求應(yīng)該看似樸實無華,卻讓你心無旁騖,淡定從容。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實屬不易。多少人為了更多的收入,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權(quán)力,不擇手段,煞費苦心地奔走鉆營,輕則弄得是身心疲憊,重則搞得身敗名裂。高僧只作平常語,絢麗最終歸平淡。其實,到頭來發(fā)現(xiàn),追求一生,最重要的往往就在我們身邊,就是最普通的。我們不禁要問:這樣做值得嗎?這不是忘卻了“平常語”,忘卻了做人的根本嗎?高僧之所以高明,是因為他能看透紅塵,洞察世事,他的心中已經(jīng)篩除了一切紛繁復(fù)雜,只留下簡單和質(zhì)樸的生命真諦。
再品品“好書讀來但覺閑”一句,陡然發(fā)現(xiàn),這句話豈止是在評判書的優(yōu)劣,不更是在稱道一種高妙的讀書境界嗎?誠然,讀書是要讀好書的。好書應(yīng)該是沒有斧雕痕跡,沒有堆砌的毛病,文字簡潔雋永,崇尚樸實平淡,給人美的享受和詩意的陶醉。如韓愈的以文為詩,增加了詩了險峻雄奇之氣;如蘇軾的以詩為詞,拓寬詞的內(nèi)容提高了詞的境界;如汪曾祺的小說像鮮潔的泉水汩汩涌出,匯成一溪清淺,凝聚一方翠綠,帶出一份恬靜。蘇東城曾說過:“大凡為文,當(dāng)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边@不也正應(yīng)了“高僧只作平常語”一語嗎? 好的書,精致來自準(zhǔn)確,雋永來自簡潔,詩意來自平淡,看上去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卻蘊含無窮的怡人力量。平淡好,但平淡不易,有一份平淡的心境讀書更難。煙塵喧囂,世象紛繁,還有多少人有多少時間能安閑地澹然地讀一本書?“閑”是一種心態(tài),是一種自尊。不少人對好書或束之高閣或頂禮膜拜,根本不能體味書中的精髓。閑讀好書,就如同對著作者一起拉拉家常,一起閑話人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圍中度過一段生命。所以,閑讀好書應(yīng)該成為一種愜意的生活方式,我們的手邊應(yīng)從不會缺少喜歡的、愛看的、想看的好書,在安靜而廣闊的書海里徜徉,浮躁的心會不知不覺地變得寧靜。
不禁恍然:“高僧只作平常語,好書讀來但覺閑”,這不就是兩句深蘊玄機的大白話嗎?我得感謝編輯,將這兩句話留在了雜志的最后,在我研讀枯燥的試題后能夠獲得比試題本身更多的收益。從這兩句話中,我們是否應(yīng)該反思人生的態(tài)度、生活的方式和生命的意義呢?人不能沒有追求,但人的生活中不能只有追求,我們沒有必要去沉溺那些已經(jīng)流逝的過往,也不可以一味去幻夢縹緲的未來,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握住今天,活在當(dāng)下,讓自己的每個今天都充實而快樂,才是實實在在的人生。
我想,真正的追求是把一切從簡看淡,無論生活中會有多大的誘惑或磨難,而生命需要的,不過是最為平常的東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