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沱古鎮(zhèn)位于重慶市石柱縣,距重慶主城約250公里,水、陸路交通俱全。水路由重慶朝天門碼頭乘船,過豐都、忠縣,便可到達;陸路走滬渝高速公路,經長壽、墊江、忠縣到達。據(jù)記載,在西漢時期,西沱古鎮(zhèn)就有很多土著居民。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了搶救被三峽工程淹沒的文物古跡,考古專家和考古發(fā)掘隊在陶家壩發(fā)現(xiàn)了漢墓墳塋……
西沱原名江家沱,又名石鼓峽。南北朝北周時期,西沱古鎮(zhèn)隸屬施州(今湖北恩施),地處“施州之西界”,且有川江中最大的回水沱,故名西界沱,這個名稱一直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后,才改名為西沱鎮(zhèn)。
西沱古鎮(zhèn)的興起與歷史上的巴鹽銷楚有關。
在唐代以前,與西沱相鄰的忠縣是井鹽生產和銷售重地,受交通條件的限制,長江是“巴鹽銷楚”的主要線路。然而,由于那時候的長江三峽灘險浪急,極易翻船,鹽巴遇水即化。為此,忠縣的鹽商鹽販需要把井鹽用船運到西沱,翻越海拔1000多米的方斗山,經臨溪、王家、石家、黃水、冷水的巴鹽古道,進入湖北利川,再分成兩路:一路向東,經恩施到達長陽、宜昌等地;另一路向南,經來鳳到達龍山,運到湖南的湘西地區(qū)。
北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西沱古鎮(zhèn)是“巴鹽銷楚”的貨物集散地。元代,川江水路在此設“梅沱小水站”驛站,作為連接川鄂的重要交通水驛,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西沱設巡檢司,管理當?shù)氐娜粘J聞铡?/p>
西沱古鎮(zhèn)作為“巴鹽銷楚”的起點之一,往來于西沱的鹽商和力夫,絡繹不絕。其中力夫分為背子客(來自湖北湖南以及石柱黃水山區(qū),因山高陡峭,以背為主),還有挑子(來自西沱古鎮(zhèn)和忠縣的沿江地帶,因地勢較平,慣用扁擔,以挑為主),他們除了背鹽,還把四川的百貨、絲綢、蜀繡等天府特產運往楚地,把楚地生產的桐油、漆具等物產運回四川。
為了招攬生意,西沱古鎮(zhèn)的店主便沿著鹽商和力夫的生活規(guī)律、行走路線,將商店和旅鋪向山上延伸,久而久之,竟然從江邊的沙灘到獨門嘴,形成了一條號稱“萬里長江第一街”的“云梯天街”。
左右頁圖:西沱古鎮(zhèn)位于重慶市石柱縣,原名江家沱,又名石鼓峽,距重慶主城約250公里。
云梯天街有113個臺階、1124步青色石梯,長3公里。作為長江沿線唯一垂直于江面的街道,被建筑專家稱為“長江沿岸最古老的建筑明珠”。云梯天街的街道兩邊,保存著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土家民居吊腳樓,層層疊疊,蜿蜒起伏。在云梯街道之間,有戴著老花眼鏡的老人坐在長廊下,抑或石梯邊,一邊縫補著土家鞋墊,一邊喝著茶,生活過得悠閑、愜意。
民國初年,西沱有兩個聞名的鹽店。在云梯街上端,有官辦的同濟鹽店,民間稱之為“上鹽店”。在云梯街下端,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是清代舉人楊氏經營的“下鹽店”。如今,“下鹽店”作為三峽庫區(qū)淹沒的文物保護單位,準備易地復建。
也許受千年鹽運的影響,下鹽店附近有一口水井,常年不干,井水帶有天然的咸味,附近居民做菜可以不放鹽或少放鹽。用這口井水泡豆芽,豆子不會發(fā)芽,但可以放很長一段時間。為了吃豆芽,附近居民必須要從別處挑來井水,或者到菜市場去買。
在“巴鹽銷楚”商貿文化的影響下,西沱古鎮(zhèn)的街道店鋪,呈現(xiàn)出“前店鋪后居家”的格局,即前面是用來做生意的店鋪,有20—30米長,隔著一個天井,后面是寢室、廚房,顯得簡陋,面積也小。據(jù)店鋪經營者介紹,這主要是經商的需要,前面店鋪的面積大,可以存放更多的貨物,還可以讓顧客感到舒適大氣,增加人氣,吸引更多的客人上門購貨或消費。這種寧愿虧欠自己的食宿也要為顧客著想的店鋪布局,就是最早的“顧客就是上帝”的經商理念。
明末清初,經過明軍和清軍長達數(shù)十年的混戰(zhàn),西沱古鎮(zhèn)的經濟遭受重創(chuàng)。直到大量的下江人和兩廣人來到西沱古鎮(zhèn),他們聯(lián)手當?shù)氐摹巴林}商”,共同發(fā)展經濟。作為巴鹽銷楚的重鎮(zhèn),經過休養(yǎng)生息,到清乾隆年間,西沱古鎮(zhèn)水陸貿易發(fā)達,人間煙火繁盛。
清乾隆年間的云梯街,有湖廣會館禹王宮、江西會館萬天宮、三楚堂,本地土著會館天上宮、萬壽宮。在這些稱為“宮”或“堂”的會館內,都設有大戲臺,臺下可容納數(shù)百名觀眾,每逢除夕、上九、元宵、端午、中秋等重大節(jié)日,每個會館都會請來戲班子唱戲——大唱“對臺戲”,相互比較誰家唱的戲好、請的戲班子名氣大。不過,最終的評判還是來自觀眾,誰家請的戲班子吸引的觀眾多,吸引觀眾的時間長,誰家就獲得了勝利。這對戲臺子和所屬的會館來說,是一種極高的榮譽。
萬天宮位于云梯街中部,即西沱鎮(zhèn)小學校,后來學校擴容,1988年將其拆除,現(xiàn)在只剩下一些墻基和部分墻壁。萬天宮為明代古建筑,清初移民時,江西人集資修葺,作為江西會館,占地面積578平方米,左右有廂房,大廳套天井,左右對稱,布局嚴謹。
禹王宮位于云梯街下端,始建于明末,清初移民時,李、范、楊、黃、魏等五姓湖廣移民出資修建,將其作為湖廣會館。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重建,占地200平方米。禹王宮呈傳統(tǒng)中軸的對稱布局,穿斗式與抬梁式木架結構,在宮墻磚上燒制的“禹王宮”三字,在建筑中十分少見。1984年,這里被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作為西沱古鎮(zhèn)保存最好的會館,禹王宮現(xiàn)已搬遷,正在修復之中。
其他的天上宮、萬壽宮、三楚堂等會館,位于云梯街中部,有的辟作民宅,有的蕩然無存,或僅剩一些遺跡。
左右頁圖:由于“巴鹽銷楚”的影響,這里的街道店鋪呈現(xiàn)出“前店后鋪”的格局,即前面用來做生意,后面用來寢居做飯。
西沱古鎮(zhèn)第一的譚姓,并非原始土著,是元末明玉珍在重慶建立大夏政權后,從湖廣移民而來。千百年來,移民文化給西沱古鎮(zhèn)留下了文物古跡,雖然遭受破壞,但仍有部分古跡散布在云梯街邊,訴說著亙古的文化歷史。
在云梯街頂端的獨門嘴,有一處古樸的土家建筑。這是古代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鹽商鹽販進入西沱古鎮(zhèn)的第一所客棧。這家客棧建于清咸豐四年,即公元1854年,由當?shù)卮髴糇T宜生修建開設,故得名“生記客?!?,主要經營絲綢、桐油等物品,至今已有155年歷史,保存完好。
左右頁圖:雖然往日時光早已遠去,但在西沱,斑駁的墻壁和高矮石階,依然讓人恍惚故去重現(xiàn)。
生記客棧位于云梯街頂部,號稱“云梯天街第一客棧”,主要原因在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民國期間,云梯街屬石柱縣管轄,西沱四周屬忠縣,或屬萬縣,管轄權限形成了犬牙交錯的狀態(tài),而生記客棧恰好地處忠縣、萬縣、石柱三縣的交界地,三縣的縣界從生記客棧的中門穿過。一些人犯只要沒有犯下殺人造反的特大案件,事后便逃到生記客棧里避難,三縣的警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敢進入生記客棧搜捕。
如果進入生記客棧抓捕、搜查,稍不注意就跨入他縣地界,抓捕的警察就要落下“越界搜捕”的指控,引起麻煩。生記客棧旁邊有一棵黃桷樹,樹干粗壯,高大挺拔,但黃桷樹長在萬縣,樹干的繁茂枝葉覆蓋了忠縣、萬縣、石柱,被稱為“一樹遮三縣”,當?shù)赜幸幻裰V:“萬縣一棵樹,遮陰到石柱。”
從生記客棧順著云梯街往下行走,不遠處便是關羽廟,簡稱關廟,又叫文武廟。始建于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期,占地約335平方米,供奉關羽。文武廟由前殿、正殿及左右?guī)拷M成,正殿、前殿為磚木結構、穿斗式木架,屬于典型的清代建筑。1986年,文武廟被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和關羽廟同期始建的還有張飛廟。這是全國至今發(fā)現(xiàn)的第4座張飛廟,當?shù)厝朔Q為“張爺廟”。該廟位于云梯街中段,即石柱縣農業(yè)銀行西沱營業(yè)所舊址的后面,占地約500平方米,“張爺廟”是四合院建筑,原來供奉著張飛塑像,高達2米左右,面朝大江,不怒而威,可惜文革期間遭到了毀壞。
張飛廟正殿和后殿有小天井,寺廟四周有高大的封火墻。在后殿的木墻壁上,繪有趙云、關羽、張飛的白描繡像。正殿梁上寫有“清光緒年間重建”“西界沱”字樣,寫有清光緒年間重建張飛廟的事由,能清楚看到彩繪的丈八蛇矛及三國故事。
隨著三峽水庫蓄水的增高,西沱古鎮(zhèn)的不少景點退出歷史舞臺。原先位于江邊的龍眼橋,是清代中期的石橋,相傳龍王興水泛濫,人們便集資修橋“以鎮(zhèn)龍王”,龍王不敢越雷池半步,于是氣得兩眼鼓出而得名。1940年,旅居南洋的著名畫家徐悲鴻曾憑借一張以西界沱云梯街底部為背景的黑白照片,創(chuàng)作了著名油畫《西沱風景》……
據(jù)西沱古鎮(zhèn)部分老人相傳,在三峽水庫尚未蓄水前,順著云梯街的江邊石板路往下行走,有一座石廟隱藏在江水之中,如果遇上幾百年的特大干旱,這座石頭廟才會露出水面。這時候,附近民眾便會扶老攜幼,到石廟前祈禱求雨。
尋訪古鎮(zhèn)的名勝美景,不要忘記古鎮(zhèn)上的一些人。
只要到了西沱古鎮(zhèn),就會情不自禁地去追尋他們留下的遺跡。在西沱中學校內,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桂花園,這便是明末石柱女將秦良玉在西沱的臨時行轅——玉音樓。
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秦良玉出生于忠縣,她是明末清初的石柱女土司,也是中國唯一登錄正史并單獨作傳的巾幗英雄。受父親的影響,秦良玉一生“忠君愛國,保境安民”,當大明王朝無力回天、四川全境遭受戰(zhàn)亂災害時,秦良玉“閉關自守”,把石柱打造為“世外桃源”,使石柱附近的忠縣、萬縣、梁平、墊江、豐都縣的30萬百姓生命得以保全,郭沫若賦詩稱贊她是“石柱摯天一女豪”。忠縣、石柱兩縣人民十分緬懷秦良玉的功績,至今將剛出生和未出嫁的女子稱為“女將”。
左右頁圖:云梯天街有113個臺階、1124步青色石梯,總長3公里。作為長江沿線唯一垂直于江面的街道,有“長江沿岸最古老的建筑明珠”之美譽。
在明末,秦良玉率領英勇善戰(zhàn)的石柱白桿兵,從西沱古鎮(zhèn)出發(fā),坐船到南京,沿著蘇杭大運河北上勤王,抗擊外來入侵者。西沱古鎮(zhèn)的玉音樓是秦良玉的行轅,見證了秦良玉的赤膽忠心。清代兩江總督陶澎賦詩《舟泊西界沱寄題秦良玉玉音樓》,將秦良玉與南宋丞相文天祥、隋初嶺南少數(shù)民族女英雄冼夫人相提并論:“忠州女子天下奇,父是秀才夫土司……閉關坐臥小樓中,大節(jié)直同文相國。何須更論冼夫人,多少麟臺愧顏色。”
在云梯街中部,有一幢平凡的土家吊腳樓,這是老同盟會會員、民國時期法學界元老、“紅色大律師”熊福田先生故居——慶仁堂。熊福田生于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7月23日,在西沱古鎮(zhèn)出世,留學日本時加入同盟會,與同學吳玉章的關系很好,深受孫中山賞識,熊福田回國后,在四川省司法界、教育界、政界先后任職。其次子熊丸先生留學美國、英國和德國,有三國醫(yī)學博士學位,醫(yī)術高超,擔任蔣介石一家私人侍從醫(yī)生,長達40多年,授銜中將。
左右頁圖:掩身云梯街的諸多吊腳樓中,多有來歷不凡的古跡,蒼茫歲月里風采流逝,不變的還是凡塵煙火。
1929年5月24日,熊福田先生在國民黨的法庭上,為被捕的中共四川省委代理書記張秀熟等23名共產黨人進行免費辯護,粉碎了國民黨妄圖以“農民暴動組織者”“最大危害國民罪”的罪名,對23名共產黨員處以極刑的陰謀,在熊福田先生的正義主持下,國民黨法庭只有宣布張秀熟等人無罪或輕判。事后,中共四川省委地下黨組織為了表達對熊福田先生的敬意,特贈送他一塊刻有“于法有光”四個大字的銀盾。在熊福田故居,穿過屋后一片樹林之間,就是熊福田先生長眠之地。墳墓不大,十分平凡,但“歲月悠悠,于斯有懷”,熊福田高風亮節(jié)的品質,讓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