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朱元思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自富陽至桐廬”。釋疑:“自富陽至桐廬”正是作者心跡的流露,并非筆誤:一是“自富陽至桐廬”完全可以理解為只交代了這兩地之間的距離;二是“自富陽至桐廬”一句強調(diào)了作者對這一段山水的感受,是全面的、準確的,而不是片面的,想當然的。
關(guān)鍵詞:富陽;桐廬;釋疑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與朱元思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是作者對桐廬至富陽這段路程和山水風(fēng)光特色的總結(jié),放在首段末尾,有總領(lǐng)下文的作用。在《教師教學(xué)用書》的“課文說明”作為“問題研究”擺出,“信中作‘自富陽至桐廬是否筆誤,因不了解作者當時實際情況,難以確定”。
如果將“自富陽至桐廬”理解為作者游覽的方向,即作者乘船從富陽沿富春江逆流而上至桐廬,那么課文中的一些語句就無法解釋。比如,“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意思是船順著水流飄蕩,一會兒飄向東,一會兒飄向西。由此可見,船是順流而下的。再如“負勢競上,互相軒邈?!边@一句是人只有乘船而下才會產(chǎn)生的錯覺。人站在船上,由于物理上的相對運動,看兩岸的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因此,作者應(yīng)是乘船順流而下的,并非是逆流而上。
那么,“問題研究”中為什么這么說?是不是筆誤呢?通過分析,筆者認為“自富陽至桐廬”是作者心跡的流露,并非筆誤。
其一,“自富陽至桐廬”這一句既交代了作者游覽的起止,又避免了內(nèi)容的重復(fù)。作為朋友,他們必定知道桐廬和富陽在富春江的位置。又從“從流飄蕩”句就知道,船是順流而下的,那么作者的游蹤必然是自桐廬至富陽的。緊接著再說一遍“自桐廬至富陽”,就和前句“從流飄蕩”,在游覽方向上重復(fù),而古人在文中很忌諱這一點?!白愿魂栔镣]”完全可以理解為只交代了這兩地之間的距離。
其二,“自富陽至桐廬”一句強調(diào)了作者對這一段山水的感受是全面的、準確的。一般來說,人在談兩地距離時,總是由自己的所在地說到另外更遠的地方,這是一種語言習(xí)慣,很難改變,不會在桐廬寫信說“自富陽至桐廬”的。那么,作者意在強調(diào)他是在富陽寫的這封信。既然到富陽,也就說明作者游完了從桐廬到富陽的全程。因此,“一百許里”也好,“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也好,作者的感受絕對是沒有差錯的。
當然,“自富陽至桐廬”的言外之意,也許不止這些,但絕對不是什么筆誤。
作者簡介:楊金平(1972—桐,男,甘肅省莊浪縣水洛中學(xué)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課堂教育教學(xu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