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海英
(吉林省長春市婦產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00)
產后出血屬于臨床上常見的產科嚴重并發(fā)癥(分娩并發(fā)癥)之一,是指胎兒娩出后24 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 ml 者,約有80%發(fā)生在產后2 小時內[1],可導致患者陰道流血、失血性休克、繼發(fā)性貧血,造成產褥期感染,嚴重時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安全。臨床研究顯示,產后出血病因包括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和軟產道裂傷等,其中以子宮收縮乏力最為常見,若不能及時有效治療控制會威脅胎兒和產婦的生命健康安全,最終造成難產現(xiàn)象發(fā)生。產婦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發(fā)生后,多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焦慮、不安等負面心理,導致過度擔心胎兒與自身生命安全,繼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造成臨床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為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臨床療效。我院選取80 例產婦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旨在尋求一種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7 年10 月收治的80 例產婦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4-40 歲,平均(26.27±2.36)歲;孕期為34-40 周,平均孕期(39.21±2.18);初產婦58 例,經產婦24 例。根據(jù)患者的意愿隨機分為對照組36 例和研究組44 例,上述一般資料組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選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中關于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癥狀的診斷標準;②臨床病歷資料齊全;③根據(jù)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規(guī)定,知情自愿參與者。排除標準:①出血性疾病病史、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②心、肝、腎等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臨床常規(guī)護理措施,即常規(guī)檢查、藥物治療等;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產后預防性護理措施,具體操作如下:①心理護理:①護理人員充分了解產婦的性格特點、文化程度和心理功能等情況,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為產婦建立溫馨且放松居住環(huán)境,從而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②護理人員需主動講解產婦健康相關知識,避免產婦因錯誤認知而造成對妊娠結局負面心理情緒的產生,有效提高臨床護理治療依從率。②加強病情觀察:產后2 h 密切監(jiān)控產婦的生命體征變化、子宮底高度和膀胱充盈水平等,并鼓勵產婦排尿,減少子宮收縮影響因素[2]。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產后2 h、24 h 的出血量。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軟件做統(tǒng)計學結果分析。
產后預防性護理措施對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影響分析。研究組患者產后2 h、24 h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產后預防性護理措施的影響分析
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是因產婦在臨產和分娩過程中,由于子宮收縮力減弱或不協(xié)調,而造成的子宮頸口不能有效擴張、娩出胎兒及其附屬物等所導致,其中以子宮收縮和縮復功能障礙為主要原因[3]。研究發(fā)現(xiàn),產婦常伴有焦慮和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產生不僅帶來了生理層面的影響,還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患者身心健康均受到嚴重影響。產后預防性護理是一種前瞻性護理模式,是指通過減少產后存在危害因素,有效預防或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的新型護理模式。研究發(fā)現(xiàn),產后預防性護理措施通過心理護理、加強病情觀察、康復按摩和藥物治療等,有效緩解了患者焦慮、抑郁等不安情緒,且產后2 h、24 h 出血量明顯減少。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產后2 h、24 h 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臨床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癥狀,應用產后預防性護理措施可有效減少患者產后出血量,促進子宮恢復,確保分娩安全,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