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紅兵(鹽城體育運動學校 江蘇 鹽城 224000)
速度訓練對短跑項目成績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短跑速度的提升必須建立在有效的訓練基礎上。當前學術界雖然對運動訓練學給予全面研究,但是對短跑運動項目的速度訓練卻缺乏創(chuàng)新,為此必須結合短跑運動項目的特點,對短跑運動員的速度素質給予深入分析,著重探討并挖掘短跑運動員的速度潛力,并且詳細分析相對應的訓練方法,以此提高短跑運動員的整體素質,使短跑運動項目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速度素質主要指的是以最快速度完成各種動作的能力。對于短跑運動項目而言,運動員必須具備幾下幾種速度素質,分別是反應速度、動作速度、位移速度和最大速度。
反應速度主要指的是運動員面對各種指令時在最短時間的反應能力,反應時間越少,反應速度就越快。當人們接收到一個信號時,身體器官會在一定時間內(nèi)做出相應的反應,大腦會對身體下達反應指令,但是通常對于常規(guī)而熟練的動作,身體反應往往會快于大腦反應,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對指定所指示的動作給予有效訓練。對于不同的刺激類型,運動員所表現(xiàn)出的反應速度具有明顯不同,例如在拳擊、擊劍等運動項目中,運動員接收的往往是視覺信號的刺激;在柔道、摔跤等運動項目中,運動員接收到的往往是戰(zhàn)術信號的刺激;在跳水、體操等運動項目中,運動員接收到的是動感信號的刺激。
動作速度主要指的是運動員在最短時間內(nèi)完成某一動作的能力。就這一能力來看,必須得到不同因素的協(xié)調(diào)。動作速度的快慢與性別和年齡具有密切關系。男性在幼年時期的動作速度增長幅度往往要高于女性的幼年時期,但是女性動作速度的增長幅度往往比較平緩,而男性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增長幅度具有較大的波動,例如男性在8-12歲期間動作增長幅度最大,在15歲左右會處于比較敏感的增長期,16歲以后的增長幅度會逐漸變緩。因此在對短跑運動員進行速度訓練時,必須對男女運動員生理發(fā)育的科學規(guī)律給予掌握,從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案。
位移速度主要指的是在單位時間內(nèi)運動員迅速移動的能力,因此位移速度這一概念具有周期性特征。很多運動項目都對運動員的位移速度具有明確要求,例如長滑冰、長跑、自行車、劃船等,都需要運動員具備高頻率的位移能力。對于短跑運動項目而言,雖然需要運動員具備不同的速度組織,但是強度要求最大的就是位移速度。從生理方面來看,就是對位移速度的訓練就是要提高人體ATP的合成速度、增加磷酸肌酸的儲備量,并且增大肌肉橫斷面。
最大速度就是絕對速度,主要指的是運動員在無阻力情況下能夠達到的最快速度。對于短跑運動項目而言,最大速度是決定競技成績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在對短跑運動員進行速度訓練時,必須注重最大速度的專項訓練。就短跑的過程來看,運動員從起跑到加速需要一個過程,起跑需要的啟動距離一般會達到20-30m,通過步幅與步頻的乘積可知,普通人的最大速度一般能夠達到12.5m/s,如果要對這一速度給予進一步提升,就必須從提高步幅和步頻這兩個角度出發(fā),為此必須規(guī)范并強化運動員的各項基本動作。
通過對短跑教練員進行問卷調(diào)查可知,短跑運動員的反應速度得分一般在4.60-4.76之間;加速速度一般在4.85-4.95之間;最大速度一般在4.91-4.99之間;速度耐力一般在4.55-4.75之間。由此來看,運動員的反應速度差距不大,但反應速度與加速速度、最大速度之間的差異顯著,速度耐力與加速速度之間的差異顯著。從重要程度來看,最大速度的占比最高,依次分別為加速速度、反應速度和速度耐力,因此可以確定最大速度是短跑運動員速度素質的主導因素。對于短跑運動員而言,最大速度可以決定最終的成績,而加速速度、反應速度和速度耐力的作用相對較小。
就國外優(yōu)秀男子百米專項成績的排名來看,第一名的博爾特成績?yōu)?秒79,其起跑反應時間為0.159秒;第二名的加特林成績?yōu)?秒80,其起跑反應時間為0.165秒;并列第三的布羅梅爾和格拉賽成績?yōu)?秒92,其起跑反應時間分別為0.135秒和0.136秒。
就國內(nèi)優(yōu)秀男子百米專項成績的排名來看,第一名的蘇炳添成績?yōu)?秒99,其起跑反應時間為0.138秒;第二名的張培萌成績?yōu)?0秒13,其起跑反應時間為0.140秒;第三名的謝震業(yè)成績?yōu)?0秒25,其起跑反應時間為0.141秒;第四名的莫有雪成績?yōu)?0秒38,其起跑反應時間為0.138秒。
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分析得到,起跑反應速度的快慢雖然對短跑成績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并不是決定性因素,例如世界第一的博爾特起跑反應時間為0.159秒,而成績靠后的布羅梅爾、格拉賽、蘇炳添、張培萌等人均高于其起跑時間,由此來看反應速度并不是決定性因素。
為了保障速度訓練內(nèi)容的科學性,必須對短跑運動員的速度素質評價指標給予明確。就短跑項目的特點來看,可以將速度素質指標分為以下幾方面內(nèi)容,分別是蹲踞式30米跑和60米跑、站立式30米跑和60米跑、行進間30米跑和60米跑、站立式150米跑和300米跑,這些指標分別對應的是運動員的反應速度能力、加速速度能力、絕對速度能力、保持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能力。通過回歸分析,可以確定蹲踞式30m跑和60米跑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86和0.920;站立式30米跑和60米跑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73和0.916;行進間30米跑和60米跑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98和0.910;站立式150米跑和300米跑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780和0.765。
從生理方面來看,當人體受到某一信號的刺激后,肌肉一般需要0.1-0.3毫秒的啟動時間,而這段時間還可以細分為神經(jīng)時間、運動前時間和運動時間,就神經(jīng)時間來看,主要指的是肌肉內(nèi)部生物電傳導所需的時間,因此這一速度值可以通過測量肌肉的生物電來獲??;運動前時間主要指的是肌肉獲取信號并發(fā)生反應的時間,一般只需要0.03毫秒;運動時間指的是肌肉發(fā)生活動一直到活動結束的時間。反應速度與先天遺傳具有密切關系,因此后期訓練的空間相對有限。在短跑項目中,運動員的反應速度可以分為簡單反應和選擇性反應,其中簡單反應的提升幅度能夠達到10%-20%,而選擇性反應的提升速度能夠達到30%左右。從實踐訓練來看,可以參考以下幾種訓練方法:
其一,分解訓練法。這種方法主要以運動員接收指令后的生理反應為依據(jù),將訓練劃分為不同的階段,然后在每一階段采用針對性的訓練方法。例如在訓練期間,教練員可以對運動員的起跑動作進行分解,然后對不同動作給予相應的指令,從而使運動員的反應速度得到階段性提升。其二,感官訓練法。這種方法主要幫助運動員明確指令的時間間隔,然后使運動員在實踐中逐漸完成自我設定的速度目標,以此提高自身的反應速度。例如在實際訓練中,教練員可以設定一個特定信號,然后由運動員反應后啟動5-10米的距離,在不斷完成任務的情況下,預估自身的完成時間,并且自我設定完成目標,從而在不斷提高目標的情況下加快速度。
對于短跑運動項目而言,運動員的速度取決于自身的協(xié)調(diào)力、技術、力量、耐力等諸多因素,因此在對動作速度進行訓練時,必須遵循統(tǒng)籌兼顧的原則。具體來看,可以采用以下幾種訓練方法:
其一,減難訓練法。這種方法著重降低短跑動作的難度,從而幫助運動員找尋速度感,例如采用順風跑、牽引跑、下坡跑等訓練方式;其二,加難訓練法。這種訓練方法著重加大訓練內(nèi)容的難度,從而激發(fā)運動員的速度潛力,使后續(xù)的效果得到充分發(fā)揮,例如采用阻力跑、障礙跑、負重跑等訓練方式;其三,時限訓練法,這種方法著重引導運動員掌握動作節(jié)拍,從而使動作更加規(guī)范標準,使速度發(fā)揮到最大程度。例如以播放音樂的方式確定節(jié)拍和頻率,然后對運動員的動作速度給予引導和改進。
位移速度主要訓練運動員的耐無氧能力,因為在快速奔跑的過程中,運動員吸入的氧氣往往是非常有限的,為了不使身體器官受到不利影響,運動員必須適應這種無氧狀態(tài),從而保障各種動作的高效性。在對位移速度進行訓練時,運動員需要經(jīng)歷復雜的組合速度訓練,從而使自身的最大力量被激發(fā)。具體來看,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其一,重復訓練法。這種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訓練運動員的肌肉記憶,使運動員對位移距離具有本能的身體反應,能夠在位移期間保持最大速度,從而使位移速度得到提升。在應用這種訓練方法時,必須對運動員的身體情況和精神情況給予充分關注,避免運動員在疲勞狀態(tài)下訓練。為了避免運動員對訓練感到倦怠,可以對拉伸、行走、慢跑、快跑等不同的訓練動作進行組合,從而使運動員對刺激類型做出迅速反應;其二,交替訓練法。例如在實際訓練中,教練員可以將短跑訓練與起跑訓練、途中跑訓練、沖刺跑訓練等相結合,同時對運動員的運動符合給予不同程度的調(diào)整,從而使運動員勞逸結合,在最佳狀態(tài)進行速度訓練。
通過評價指標分析可知,在短跑運動項目中,運動員的速度訓練必須經(jīng)歷基礎鋪墊、快速提升、提升障礙、水平飛躍這一過程,因此訓練方案的制定必須具有針對性和組合性,能夠根據(jù)不同的訓練項目采取相對應的訓練方法,以此增強運動員的速度素質,實現(xiàn)有效訓練。最大速度在短跑運動員的速度素質訓練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對最大速度進行訓練時,必須合理協(xié)調(diào)步幅與步頻之間的關系,例如采用增強式訓練或者超等長訓練,著重通過橫向跳躍、水平跳躍、垂直障礙跳躍等方式對運動員的柔韌性和肌肉彈性進行訓練,從而增強快速蹬跑的爆發(fā)力。
綜上所述,針對短跑運動員速度訓練方式的探究是非常必要的。短跑是體育競技比賽中的關鍵內(nèi)容,要在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必須對短跑運動員的速度素質給予全面訓練。為此必須明確先天遺傳和后天訓練之間的關系,著重刺激并激發(fā)運動員的速度潛力,對多余的動作給予消除,保證運動過程中的自然性和流暢性,從而提高速度訓練的實效性。希望本文能夠為研究這一課題的相關人員提供參考。